“美式”医疗行业的腐败........
作者:机车宝贝
来源:Claudisiran药药(ID:gh_5063f16792ea)
大健康行业的“商业”规则
美国医疗健康支出占GDP的20%。是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一年3万亿美金,相当于一整个法国的经济。这绝对是不正常的,偏离正轨的。即便有人会说创新药的研发需要这么多钱,但要知道美国的healthcare经济体系并不是一直这么扭曲畸形的。
下图列举了一些美国医疗系统不成文的“经济规则”:
美国医疗经济体系的畸形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我们选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来讲讲。比如同样的一个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院,治疗费用可能相差10倍。
治病主要“买个服务”
跟大家说一个案例:
J&J的英夫利昔单抗Remicade大家都知道吧,一个治疗免疫疾病的静脉注射抗体药。正常情况下一次治疗可能要花1.9万美元(属于正常价格)。但在某些医院,比如纽约大学的附属医院,可能一次的费用就是13万美元。而这种现象并非只有NYU一个特例。
导致NYU医疗费用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是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无意中接受了很多“附加项”。比如被安排到独立的“注射”包间,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陪护等等。而且那些“优质”的服务条件,看似“可选”,实则并不可选。
我本人曾在一家私立医院有过类似的经历(可以私聊图片)。简单来说就是给我做了某项我以为是包含在套餐里面,实际上并不包含的体检项目。且全程未告知“不包含”。全程也没有让我为这个项目付费。直到过了几周开始给我疯狂发账单......
据说美国不少医院会拿出10~15%的收入去养负责催收公司,负责“索赔”等事务。而这类“工种”在欧洲压根就没有。
除了高额的躲不掉的“服务费”以外,还有一大堆别的费用。比如药品储存费、运输费等等。
有的医院会运用一个小妙招,就是把那些不透明的费用统统算作“杂费Miscellaneous“。很“流氓”,也很“艺术”。如果打电话让医院拆一下各项费用的明细,大概率会碰一鼻子灰。即便医院知道患者有权利知道这些信息,也会无限拖延或者踢皮球。因为大多医院都不是上市公司,没有那么多“审计”方面的监管。
由于这个钱患者并不直接支付,而是由保险支付,所以很多时候患者自己会忽略账单,直到被通知保费上涨。每次上涨的幅度是患者可承受范围内的maximum。而且保险公司还会告诉你,通过他们能够在XXX方面有折扣,帮你省了多少钱。从而赚取投保人的忠诚度。
正因为这种支付不透明,才导致了美国医疗体系有层层利润可图。试想如果这些钱都得患者自掏腰包,那还不一查到底吗?
再往深里扒,原来NYU和Remicade/J&J之间有利益往来。只要NYU能把Remicade的“治疗费用”,注意我说的是治疗费用而不是药价,做高,超过一个金额线,就可以从中抽取利润。在美国这种更重视“人力”和“服务质量”的社会,很容易通过这种“虚”的东西达到他们做高治疗费用的目的。
案例中的这个患者,1年下来的治疗费用约100万美元。他自己确实不用自掏腰包付费。但由于他的工作相当于是纽约的“公务员”,所以他的医疗费/保险实际上是由纽约人民的纳税钱支付的。
现在美国一些大型医院,越修越豪华,越豪华就可以赚取越多的“服务费”。
来看一组关于“医疗服务”费用的数据。从1997~2012年,美国医疗服务费用上涨了1.5倍。2013年美国的病人平均每天在医院的花费是4300美元,是澳大利亚的3倍,西班牙的10倍。这其实已经远超单独一个药品的费用了。
所以能理解为何药企都要把自己的静脉注射抗体药改成皮下注射了吧?大多静脉注射都需要几个小时,而皮下可以缩短到几分钟。有的还可以自己回家打针。在医院停留的时间越长,涉及的服务项目越多,花的冤枉钱就越多。美国的医院真的是分秒如黄金。
10年内美国院内负责“行政”的非医务人员数量翻了一倍。医生的培训项目逐渐增加了“盈利”的色彩。比如定期给医生看他们报告期内一共给患者做了多少“体检”,对应多少“创收”。目前很多医生和医院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合同工雇佣关系”。跟医院谈一个收入分成,这不就是把医生逼成商人了嘛。
保险拱了第一把火
那么美国的医疗行业怎么就变成现在这么腐败的样子了?这第一把火,是“保险”拱起来的。
美国早期的医疗条件也很有限,一般病人如果不死,也需要住院很久才能痊愈。那时(大约100年前)美国医保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患病期间无收入的情况下日子还能过下去的。
需要住院的患者不止无法创造收入,企业甚至需要花钱雇医生让他的员工早日康复,回到岗位工作。这就是“雇主医保”的雏形。
最早在美国德州成立的医保每人每年只需上缴6美元。一旦生病,可以保一年21天的住院费用。当时的住院费用一天大概5美元。为什么是21天呢?因为就当时的医疗水平而言,21天要么康复了,要么死了。
那时候的医保真的是不赚钱,所有人都一样的费用。不论年纪、身体状况,一律全部接纳。
因为所有人都想参与这样的社会福利,盈利性的保险机构看到了商机,开始将其他行业的保险模式套用在医保上面。比如对每个人进行健康评估后,再给出不同的保费plan。
1970年代商业保险开始逐渐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抢走了年轻体壮的市场。剩下原本非盈利医保机构只能负责那些最穷最病的群体。同时,随着呼吸机、麻醉、抗生素、ICU等等多方面的医疗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活过了21天,且还需要继续治疗。这样一来,每人每年6美元就不够cover所有人的医疗花费了。
所以非盈利机构入不敷出,最终扛不住了,也开始走盈利模式。据说最初改变为盈利模式也并非为了直接赚钱,而是想通过“可以盈利”这个属性上市,然后融一点钱去补窟窿......
然而但是,在利益面前,公利公义一去不复返了。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格上财富:十五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