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涉及8500万人的无障碍穿衣需求,是否被看见?如何解决?
◆我国无障碍服装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潜力还有待挖掘
◆根据障别不同,残疾人的日常穿衣需求多种多样。比如,轮椅使用者需要穿脱方便且适合长期坐立的衣服;单臂人士很难单手拉拉链或扣衬衫扣子;脚部长短不一或单脚人士,需要购买不同尺码的鞋子或单脚鞋;依赖医疗设备者则需要在衣服特殊位置设计,以便取放设备
◆“时间长了,我在潜意识里就觉得不会有适合我穿的衣服。但是说心里话,我不想只是凑合。”娟子说,她渴望穿上称心的衣服,更希望无障碍服装只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从量产角度来看,以共性为基础实现个性化生产相对容易,但从很多个性化案例中提炼共性然后批量生产却很难。”
原题:《瞭望丨“看见”8500多万人的无障碍穿衣需求》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康喆
观众在杭州举办的残疾人文创作品暨“一万个太阳”艺术展上参观由残疾人画作衍生设计的时装(2020 年 11 月 27 日摄) 李忠摄 / 本刊
今年31岁的娟子,17岁时因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双腿瘫痪,不得不坐上轮椅。自那以后,她逐渐习惯了外出时尽量不喝水,只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因为脱裤子时双手要支撑身体,所以必须“左右来回向下蹭着脱”;穿裤子时需要一只手抬着腿,另一手把裤腿使劲往上拽。那些曾经再普通不过的衣服和习以为常的穿衣动作,把娟子难住了。为了这些“小事”,她一次次默默掉眼泪。
她在网上查到,国内有设计师设计出了针对轮椅人士的“快穿裤”——裤腰上设置的弹力带可以在如厕时卡在轮椅两侧,让裤子相对更容易“拉下来”,穿上时还能“弹回去”。不过,这种裤子还处于创意和设计阶段,现实生活中很难买到。
“无障碍服装,是指穿着时没有障碍或障碍较少的服装。通常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设计,穿着方便、舒适、美观。”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美好生活研究中心副教授郭静说,娟子希望买到的“快穿裤”,就是其中一种。
目前,中国有2472万与娟子一样的肢体残疾人士,这一群体的无障碍穿衣需求十分迫切。而根据中国残联的统计,我国包括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多重残疾等在内的残疾人总数为8500多万人,不同程度存在无障碍穿衣需求。与这个庞大数据不相匹配的是,我国无障碍服装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潜力还有待挖掘。
“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行业制衣规范专门服务残疾人。”北京工业大学服装设计系教授王文娟说,无障碍服装的发展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专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我已经想不起上次买新衣服是什么时候了。”身为80后的春宏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脊髓损伤者,轮椅是春宏日常必须使用的辅具之一。她去线下门店购物,出行时会遇到无障碍通道被占用、试衣空间设置“不友好”等难题。在线上网店购物,因为无法试穿,很多衣服买回来才发现不合适。
坐轮椅的日常,影响着她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比如,长期坐着不能运动会让上身比较强壮。长期划轮椅将我的上臂肌肉练得很宽。所以购买上衣时,日常型号很难作参考。”春宏说。
难以买到合适的衣服——不少残疾人士有着与春宏一样的烦恼。尽量少买衣服,或是凑合一下,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
35岁的李欣很喜欢时装。常年坐轮椅生活,一样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如果一件衣服能满足我所有的功能需求但不好看,我一般也不会买。”她说,在市面上品类繁多的服装展示效果图里,模特多是站立、跑跳姿态。衣服在坐立状态下好不好看,很多时候只能靠想象。
娟子对于穿衣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她曾一度尝试穿长裙,以遮盖腰腹臃肿,以及由于肌肉萎缩而逐渐变细的腿部。直到有一次,长裙卷进了轮椅,险些造成事故,她不得不放弃了长裙。
“时间长了,在潜意识里就觉得不会有适合我穿的衣服。但是说心里话,我不想凑合。”娟子说,她渴望穿上称心的衣服,更希望无障碍服装只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通过对残疾人士的采访,记者了解到,根据障别不同,残疾人的日常穿衣需求多种多样。比如,轮椅使用者需要穿脱方便且适合长期坐立的衣服;单臂人士很难单手拉拉链或扣衬衫扣子;脚部长短不一或单脚人士,需要购买不同尺码的鞋子或单脚鞋;依赖医疗设备者则需要在衣服特殊位置设计,以便取放设备……
“服装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价值,最终指向更好的服务。目前,市场上面向健全人群的时装供给过剩,而满足残疾人尤其是肢残人群基础功能性需求的服装,还存在很大空白。”王文娟说。
从需求到供给的距离
如今,一些服装设计师已经注意到广大残疾人士的特殊穿衣需求,并尝试做出努力。而从“知道”到“做到”,依然存在距离。
11岁的时候,张晓丽因重度脊柱侧弯后凸畸形造成下肢瘫痪,被迫坐上轮椅。从那以后,“能端端正正地穿一件衣服”成了她“小小”的心愿。
2021年,张晓丽考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院为她量身定制了培养方案并提供精准帮扶。张晓丽开始系统学习服装设计,尝试将自己“小小”的心愿扩展成更大的理想——设计出专门给残疾人士穿的服装。
在学校领导和老师支持下,张晓丽创建起一支服装团队,命名为“23度衣定”。张晓丽告诉记者,23摄氏度,是她的家乡四川省阿坝州体感最舒适的气温,也是人体能感受到的最舒适的温度。
张晓丽想用这个名字,表示她心中一件无障碍服装应该具备的特质——舒适。
“为残疾人士制作衣服,必须精确掌握他们的身体数据、个性需求和日常习惯,在此基础上设计、制版,常常需要反复改版、打磨。”张晓丽说,由于案例多样、工艺复杂,衣服难以量产、规模受限,这是无障碍服装发展的难点之一。
以张晓丽团队最近设计的一款裙装为例,为了满足轮椅人士的需求,衣袖采用泡泡袖款式,以修饰因长期划动轮椅造成的手臂粗壮;裙子前长后短,避免坐轮椅时衣料堆积带来不便。
此外,模特本人的个性化需求是更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对于脊柱侧弯者需要考虑到胸廓突出、高低肩明显、背部凸起等情况,在裙边设计魔术贴、磁吸暗扣等形式,用以灵活调节衣物大小。
“我们面对的消费者,个体情况、测量数据难以通用,制作时还会涉及不同的材料、款式、剪裁、尺码等。因此,制作无障碍服装只能一人一版。”张晓丽说。
“从量产角度来看,以共性为基础实现个性化生产相对容易,但从很多个性化案例中提炼共性然后批量生产却很难。”王文娟说,由于残疾人在穿衣方面的个性需求较强,无障碍服装设计受到更多限制。
以轮椅人士为例,坐轮椅只是他们共有的体态特征和生活习惯,而不同对象又会出现单腿、双腿粗细或长短不一、脊椎侧弯或扭曲程度各异等个性特点,这些差异都直接影响穿衣需求。
定价较高导致投资风险增加,是无障碍服装发展的难点之二。
“从整体上看,残疾人士的消费能力不高。而无障碍服装研发成本较高、设计难度大、工艺技术要求高、服装材料与生产设备均有特殊要求,这些都影响着投资回报率。因此,企业在进入这一市场时往往非常慎重。”王文娟说。
此外,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也是不少厂家生产无障碍服装时的顾虑。一旦设计出的服装版式被盗取,前期的研发投入就会“打水漂”。一些知名服装企业曾有生产无障碍服装的想法,但由于投资风险大,最终望而却步。
“要做的还有很多”
入行时间渐久,张晓丽对于无障碍服装制作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她看来,想更好地满足残疾人士的个体穿衣需求,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面向残疾人的制衣标准。
以面向健全人群的服装为例,我国的服装号型标准是在1981年制定的。这一标准建立在全国人体体型测量数据结果的基础之上,代表着中国人的体型特点。
“而针对残疾人的体型特征以及个体体态差异,制定服装号型标准需要采集大量的调研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是单一个体或企业难以完成的。”王文娟说,我国对无障碍服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要做的还有很多。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美好生活研究中心,正在着力构建无障碍服装的设计体系。“未来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将建立人体数据库及无障碍服装原型,结合面辅料使用等综合因素,建立服装舒适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系列产品,推动无障碍服装的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郭静说。
有了标准,还需要有专业的设计人员。加强无障碍相关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在业内人士看来,专业设计人员除了增加无障碍服装的设计知识积累,还需有意识地调整设计思维,更深入细致地了解穿衣者的需求,从简单的“我觉得什么设计更好看”,转变为“你觉得什么样的设计更合适”。
“北京服装学院已经开设了与无障碍设计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所有专业学生都能报名。目前,已有上百位学生参与。”郭静说。
多位受访对象表示,更多人认识、了解残疾人士对于舒适服装的现实需求,将会有力推动无障碍服装的发展。
“实际上,无障碍服装具有健康舒适、方便快捷、安全防护更高的应用价值,不仅适用于老弱病残人群,健康人群同样能够从中受益。”王文娟说。
“据我们了解,目前已有更多企业、研究机构表现出进入无障碍服装领域的愿望,并开始做出尝试。”郭静说,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令张晓丽欣慰的是,残疾人士的穿衣需求正在“被看见”。近期,“23度衣定”团队与四川省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达成合作意向,并与多家服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无障碍服装研发、推广、销售方面得到更多帮助。
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正式施行。
“希望更多人了解什么是无障碍环境、无障碍服装。在不远的将来,我和残障伙伴们能够穿上既舒适又漂亮的衣服,更加便利地走出家门,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娟子说,她充满期待。(文中部分受访残疾人士为化名)
刊于《瞭望》2023年第33期
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