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配看这种剧吗?
这几年我一直隐隐有种感觉,在国产影视作品里,虽然古偶剧被骂的频次是最高的,但增长数量是越来越惊人了,原本好像只是偶尔上一两部,现在是不断档地上,就拿8月来说,《长相思》和《七时吉祥》先后同步在播,热闹就没停过。
出于对这种感觉的求证,我专门去搜索了近几年的古偶剧数量(已播作品,短片不算,因为是人工搜集很可能有疏漏),以3年为一个单位,数据很直观:
2018到2020年共有76部,每年差不多25部;2021到今年,有111部,差不多每年37部,尤其今年,截止8月就已有31部,每个月平均有3-4部,涨幅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口碑也是逐年下降,2019年7.5分以上有4部,8分以上有2部。
到了最近两年,22年古偶剧豆瓣7.5分以上有3部,8分以上只有《苍兰诀》;今年目前为止,7.5分以上就一部《古相思曲》。
这个结果,跟我们对古偶数量的初步揣测是基本一致的,数量始终在增长,而口碑在持续下降。
虽然数据列表里的很多古偶剧的确没有聊的必要,但这件事,我们觉得还是需要好好聊聊。
一.
泛滥且同质化
数量增长而口碑下跌,主要和同质化相关,这也是近年提到古偶剧能频繁听到的评价。
也的确,无论是从海报、妆造还是剧情来看,古偶的重叠感越来越强,千篇一律的白衣男主,前期小白花后期黑化的女主;千篇一律的宏大爱恨铺陈,要么是几世轮回的分离虐恋,要么是违背天规的师徒恋,故事好像就这么一两种。
就拿新出的《玉骨遥》来说,整个言情套路都停留在古早的阶段,讲述男女主幼年曾有渊源,多年后成为师徒,人设配置上又是高冷师父搭配活泼女主,期间经历各种苦情误会,光死而复生的戏码就来了好几遍。
这种设定和情感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的《花千骨》,可以说八年过去,在内核上完全没有什么突破。
这种停滞和倒退似乎不是短期发生的,印象里,2021年我们就骂过《千古玦尘》是《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结合,养成系的师徒恋加上三生三世的等待和轮回,连妆造都相差无几。
到了最近两年,那两部剧依然像底料一样被反复加工,去年的《月歌行》和今年的《花戎》,都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十分相像,三世轮回,反复相认,配角恶毒扁平,以构成虐恋;
今年还有一部《重紫》几乎是《花千骨》翻版,女主天生煞气,被高冷师父收留,展开了一段被天规阻挠的师生恋,像这样的复制款数不胜数,同质化非常严重。
这种同质化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
追溯到最早的古偶剧《仙剑奇侠传》时期(2005年),回望这一路古偶剧的发展状况,似乎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当时不仅有《仙剑》,还有霍建华、高圆圆等参与饰演的动作类古偶剧《天下第一》,有重构历史类古偶剧《至尊红颜》,量少但优质,提倡类型多元化。
而到2010年前后,穿越爱情宫斗剧《宫》、《步步惊心》出现,虽然仍然以宫斗为主,但已开始和古偶做结合:好看的男女主角,爱情分量吃重。
也是在这前后,演员开始吃到作品的名声红利,这种红利也会反哺到演员的资源上,比如因这两部剧爆火的杨幂、刘诗诗得以接连参演影视作品,数量水涨船高。
到2015年前后,《古剑奇谭》、《花千骨》、《三生三世》系列出圈,同步发生的是初代流量兴起,仙侠甜宠当道,当红流量+虐恋剧情成为爆款公式,饭圈文化入场。
在这之后,古装剧里越来越多的类型,都被明星+恋爱两个词入侵和占据,而越来越模糊原本的定义,比如《燕云台》《长歌行》这一类所谓大女主剧,还有近两年推出的同样是偶像+情感的耽改剧,古偶剧的范围可以说是越来越广。
这一迭变过程表明,古偶数量的繁荣,实际是一种空洞的假象,没有经历过扎实充分的培育,也没有探究过往优质古偶的优点以推陈出新,仅仅是一味追逐市场风向,以捧红流量、生产流量,尤其是男性流量演员)为导向,令目前的产出愈发饱和。
就像肖战主演了《陈情令》之后,又一连参演了好几部和古偶有类型重叠的古装影视作品,《斗罗大陆》《诛仙1》《狼殿下》,还有刚上的《玉骨遥》。
因《山河令》而知名的龚俊,也持续在古偶剧里打转,刚和迪丽热巴演了《安乐传》,待播里还有和杨幂主演的《狐妖小红娘·月红篇》等。
古偶同时也在不断试图培养更多的人气新星,比如《长相思》用的就都是新生代的年轻男演员,如此形成了一个闭环。
那为什么流量的发展和古偶的兴盛,会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呢?
我想原因至少有三个,一个是古偶在演技和外形这两块的门槛比较特殊,近似于一种有筛选机制的“捷径”。
因为古偶脱离现实同时情感线单一,对演技要求不高,而对外形要求很高,尤其是经典ip改编的剧,原著本就有对男主外貌非常具体的描写。
这两个条件刚好是大部分的流量演员都同时兼备的,他们可以以比较少的表演能力来得到观众喜爱。
其二,也因为古偶剧多源自ip改编,人设上早有粉丝基础,因此不仅容错率高,出圈和转型的概率也高。
像《古剑奇谭》带火了新人李易峰,《香蜜沉沉烬如霜》带火了罗云熙,《琉璃》带火了成毅,这种事在现偶显然没有那么容易发生,因而生产更多的古偶+奶新生流量,会更容易“双赢”。
还有一个是对于流量市场自发的维护,说白了就是对粉丝经济有强烈依赖,当演员因古偶成名,势必会被粉丝投注同类型剧的期待,演员便往往困于更多新的古偶剧,好继续圈粉和固粉,剧的数量自然只增不减。
除了流量时代的配合,第二个同质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古偶剧在追逐社会风向,假借女权主义之名,逐其红利,具体做法就是借着古偶的类型包容性,大量改编女频爽文ip。
尤其近几年,古偶市场里有很大一批作品属于伪大女主、伪女权剧,先是用偶像+女尊设定来试水,例如赵丽颖的《楚乔传》、杨幂的《扶摇皇后》、胡冰卿的《独孤天下》等,全都是弱女逆袭,开挂复仇或上位的所谓大女主戏码。
水花不小,但口碑不佳,于是后面又开始进行了大量的软性融合,把现代的女权观念置入其中,比如《赘婿》,让男主入赘女主家中,参与男徳学院,内涵女性处境;
《卿卿日常》则是提供了女性互助乌托邦,侧写女性之困等,换着方式打出女性剧旗号,今年的《长风渡》也意在宣扬女主自救、走向独立。
可惜的是,它们并未真正尊重和刻画女性,只是粗暴植入理念以吸睛,比如《卿卿日常》里,女主尽管是能力强、学习快的设定,却是以给男主降智来进行衬托,且关键时刻依然要靠男主出手。
《长风渡》里,说是宣扬女性实现自我价值,却是着重刻画先婚后爱的甜宠感,而对受到旧婚嫁制度约束的苦难草草带过,后面经商独立的过程也要大幅度倚靠男主。
这些对女权理念有意无意的附庸,也让这些古偶剧变得无比趋同,又随着观众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在质量和口碑上,形成了更多的争议。
这也就导致了国产古偶剧现况的三个关键词:多,雷同,嘘声增多。
二.
虚假繁荣之因
这同时也存在一个“悖论”,既然如此同质化,也并不都那么讨喜,为什么市场仍然批量生产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观众依然需要它,而且这种需求不会减少。
这种需要本身其实是正当的,古偶是很重要的影视剧类别之一,言情也并不一定是负面词汇,古偶完全可以借助更宏大和架空的背景和设定,去探讨一些现代言情剧无法实现的理念。
比如最早的《仙剑奇侠传》,里面不仅情感丰富,有男女之爱也有侠义之情,且探讨的不只是简单的情感羁绊,更借助这种广义的“爱”和“情”,去讨论人的个体价值、自我超越,重点是对人本质的探索。
而当前古偶的问题是,它越来越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精神代偿,就和前两天写《芭比》时,我们认为芭比作为玩具得以出现的原因一样,当父权制度下,对女性的现实压迫过多,总会从别的地方进行造梦和填补。
古偶剧所指向的精神领域也是如此,当女性频频处于弱势境地,爱情变得遥不可及,情绪和情感时常失衡,精神需求的缺口就会一直存在。
以女性观众群体为主的古偶甜宠,就是这种代偿需求下的甜蜜产物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古偶剧有两个很大的共性,这种共性未必是刻意制造的,但刚刚好和现下的观众需求相契合。
一个是不会过多地铺垫和强调女主因何被爱,而是用一些类似宿命、相互救赎之类的设定,模糊掉女主角的主体性,让女主一开始就处于汹涌的被爱之中,爱情的诞生过程在这里面是倒置的。
之前的剧集是如此,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女主和男主的虐恋是被三世轮回捉弄而不得,而缘起只是因为男主尚未化为人形时,得到过女主的照料,便迅速动情。
今年的《长风渡》也是如此,虽然是素未相识、先婚后爱的模式,实际上男主很快就表示出了动情,对女主格外关注,且没有给出更多的铺垫和理由。
之所以如此,便是为了让观众尤其女性观众更好地代入,生发出一种无论是谁,只要善良,都可能被爱眷顾,都可以期待和获得这种爱的错觉。
另一个共性是模糊掉事情本身的复杂性,用善恶两极化去描写事情、勾勒人物尤其是配角,且最终都会惩恶扬善,爱也最终都会有着落。
比如《长月烬明》里,女二就被塑造得如同天生反派,自私恶毒、拉人挡刀,且最终被主角们一齐审判报复,只服务于男女主的情感。
情感事件里,也多半是理想化的状态,常常让男主深情到失去自我、不顾一切,例如《尘缘》里,男主因为顾虑女主父亲中毒,和女二订亲,但成亲当天,还是因为女主而选择逃婚。
这些都在古偶里非常常见,也因为与现实逻辑相悖,对现实情感里的痛苦和两难,自然形成了一种弥补。
这两种共性的存在和持续,也恰恰构成了古偶剧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人的重要性被抹除了,一切都沦为了所谓爱的附庸。
男女主无逻辑相爱,动辄舍身忘死,配角们则只剩一个坏或好的片面标签,并不时成为男女主之间调情的一环。
可是,说真的,芭比都醒了,我们也该醒醒了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