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灭亡时,读书人殉国的最多?
在漫长的中国君主制时代,哪个朝代灭亡时,读书人自杀殉国的最多呢?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台湾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萧启庆(1937-2012.11.11日)毕生主要研究元史,他的研究论文中提到:
元末可查的汉人进士名单中,为国家殉国守节者占到了60.4%,有8.3%的人选择归隐田园,终身不为明朝服务。
相比之下,在已知的宋末进士中,以身殉国者占比为21.65%,退隐者为53.05%。换言之,元朝将亡时,高级士人大都甘愿效忠蒙古人,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积极性甚至不亚于宋末士子!
比如,元末户部尚书张昶,被元顺帝排来劝降朱元璋,朱念其清廉有才,便把他强留在了南京,但这位“身在江南,心在塞北”的名臣最后慨然赴死。
京城汉族名医吴德新,他外出时不慎被反元军队抓到,被逼归顺。吴德新誓死不降,厉声吼道:“我生为皇元人,死作皇元鬼!”。士兵为了吓唬他,把他往一口井里推搡,可吴德新立刻跳了下去,奄奄一息时仍仰头高声大骂,最后被乱枪刺死。
除了读书人以外,还有像张三丰这样的传奇人物,在元朝灭亡后,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并以元朝遗老自居。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三丰入京,张三丰皆避而不见。
世人皆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个对汉人压迫深重的异族王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期间,天灾饥荒不断,统治者却毫不体恤民情,遂使民变丛生,狼烟四起。这样一个苛待汉人,昏君当道的外族政权,汉族读书人却为蒙古统治者万死不辞,断头流血,争做蒙元版“文天祥”。
明太祖起兵时就一度被这种难题困扰,他早期招揽的谋士中少有高级知识分子,进士出身者只有刘伯温和一个叫程国儒的人。后者还不是自愿来投,只因朱军攻破所在城池才被硬拉进队伍,但此人最终还是在明朝建立前自杀了。
史学大家钱穆更是惊奇地指出,元末士人无论归宿如何,大都对蒙元念念不忘。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是说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吗?
电影《霸王别姬》里,描述戏霸袁世清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
“甭管是大清朝,是民国,还是日本人来了,袁四爷就是爷,始终都得是爷”。
这其实就道出了真相。
在漫长的君主时代,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根本就没有什么民族观。
尽管他们不知道什么叫阶级,但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富贵跟民族没有关系,而只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关系。
士大夫们的爱国其实就是爱皇帝,皇帝都没了,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他们爱的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罢了。
元朝对中原的统治,因为语言和风俗的不同,其实对士大夫是很宽松的,地主阶级享有极高的自由度,这是他们在以往任何朝代都没有得到过的优越待遇。
事实上,进入中原的蒙古人也就几十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南方没多少蒙古人。
例如,南京所在的集庆路,汉人有22万多户,蒙古人14户;镇江路汉人10万多户,蒙古人29户。
元朝的社会基层组织无论城乡都叫“社”,而管理“社”的不是蒙古人,是汉人乡绅。
乡绅地主们只要把朝廷的赋税完成了,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在乡村是土皇帝般的存在。
元朝科举开的不多,只开了16次,但读书人地位其实很高。读书人不仅没有沦为娼妓、乞丐,甚至还受到元王朝的一定优待。元代的读书人,等级上属于儒户,而儒户是一个元代才出现的词汇。它的出现是为了招纳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儒士,给予他们免除赋税、劳役的特权。
在元朝,马是朝廷最珍贵的战略物资,所以元代严令民间不的拥有马匹,也不得骑乘马匹。然而,读书人却不受这项法令的管束,他们只需到政府办理相关文件,即可骑乘甚至拥有马匹,足可见元王朝对读书人的重视。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孔孟弟子,世受皇恩,在大元呼风唤雨,和蒙古贵族一起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这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姓朱的叫花子,带着一帮穷人要推翻朝廷,打破你的岁月静好,你会怎么做呢?那当然是大力镇压了。
元末的时候,对农民起义军抵抗最激烈,打压最血腥的就是汉族读书人。这些人不仅统帅官兵直接跟起义军作战,还在各地组织地主武装,用来对抗起义军。
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