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自扫门前雪,同时要对全国振兴经济鼓舞信心的大局负责
点击
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工作以效果为导向,在当下尤其需要格外强调。今年以来,促进疫后经济的全面复苏和振兴无疑是我们全局工作的重心,国家为此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但是也要看到,围绕这个总目标的合力还不够强大,社会信心的恢复并未达到预期水平。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各地各部门围绕社会建设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它们单独拿出来都很强有力,对应了各领域的问题。然而那些举措在有些情况下形成了叠加效应,而这种叠加效应对在当前特殊时期鼓舞信心、推动投资和消费的双向扩大未必都是有利的,这当中的实际情形需要认真研究、评估。
经济发展的最大要件是社会安定,以及政策的稳定性,每个人对自己身边环境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其实大家期待的就是法治在社会运转中的主导作用。
疫情三年,国家处于特殊时期,加强管制成为对抗疫情的临时制胜举措。疫情结束后,社会急需的是恢复以法治为基础的宽松常态。我们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光是确保它们投资小环境的安全稳定并不够,还需围绕市场大环境的保护加快有所建树,让社会在安定的范畴里得到“休养生息”。
▲山东辛化硅胶有限公司工人在包装出口的猫砂产品。(图源 新华社)
老胡相信很多部门和地方推出新的治理举措都有各自的正当逻辑,也能取得特定范围内的效果。然而那些举措一定要彼此协调,避免经过叠加让公众感到某种动荡。有的部门可能推动了自己的一项工作,但却意外增加了社会层面的不安全感,让一些人有了“到处都可能隐藏坏人,自己不慎就会受到牵连”的焦虑。在通常情况下,这可能没啥大问题,但是在当下社会急需安定感和信心的时候,这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就不能不予以重视了。
我们的社会处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行各业以及每一个地方,好人、老实人都是绝大多数。我们的治理方式不完美,但它在有序调整、进步,各部门、各地方需要在新情况下有所作为,但那些作为对社会的稳定、政策的稳定和法治的稳定都应当是推动的,或者是协调的,这样的大环境确为振兴经济所需要。
▲图源:中国日报
我们应该不断缓解社会内部的紧张因素,推动和谐的扩散。维护社会经济的健康生态,需要行政、市场、法治、基层自治等要素的有机结合,让不同的力量在社会运转中各司其职而不越界。要避免过度强化行政管制,尤其要避免行政管制措施遭到误解,引发对立。
总之,在疫后重建社会信心,大力振兴经济,需要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各部门、各地方都应该加强全局意识,坚决以实际工作效果为导向,并且要让对效果的审视评估跳出本部门和本地区,与全国振兴经济的大目标多对表。社会的信心,包括股市的信心,需要所有力量的合力共同塑造。
热文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