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印度进全球三强,莫迪真牛掰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本周二宣称,五年内印度经济将跻身世界前三名。他是在庆祝印度独立76年的集会上发表这一“豪言壮语”的。
一个至今经济结构仍然是服务业占 55.6%,工业不过占26.3%的发展中国家,要用五年时间成为全球老三,的确很牛掰。
莫迪大概是被最近一段时间西方企业从中国部分转移到印度而冲昏了头脑。
随着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公司在印度投资建厂,很多印度人都以为机会来了,他们为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而欢欣鼓舞。
这种喜悦能持续多久呢?请看路透社上周的一则报道:
居民、警察和一个社区组织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古勒格拉姆(Gurugram)发生冲突后,3000 多名贫穷的穆斯林本月逃离了新德里郊外的这个商业中心,他们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与最近在东北部和其他地区发生的针对少数民族的冲突相比,这些小规模的对少数族裔的袭击似乎不算什么。但这些事件发生在古勒格拉姆,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业中心,50 家财富 500 强的企业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
这给莫迪泼了一盆冷水,也给那些试图在印度投资的公司再次敲响警钟。
事件触及了制约印度发展的核心问题——种族冲突。
西方公司选择印度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备胎",并非没有看到印度的宗教问题。它们之所以选择印度,是因为别无选择,不得不为华盛顿及其西方盟友推行的与中国脱钩的战略做准备。
这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另一种被迫的选择才刚刚开始。这些投资者被迫与印度的传统、文化和宗教进行一场遥遥无期的博弈。
在印度的外国投资,包括中国资本,面对的是一个千年不变的僵硬的"宗教体"。
印度学者迪帕克-拉尔(Deepak Lal)将这种千年不变的社会传统概括为 "印度教平衡",并认为这种超稳定的社会制度已经被大多数印度人所接受,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打破这种历史常态。
全球化浪潮迄今为止已经猛烈异常,却未能有效地迫使印度实现民族大融合,这既与印度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有关,也与印度教的 "历史常态 "有关。
既然印度脱离英国统治已经76年都没有实现工业化,而是在一点一点地去除英帝国留给它的工业化遗产。那么,有什么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五年内,它就可以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我们更没有什么理由能相信印度会在短短的五年内经历一场天翻地覆的世俗化变革。没有这样的变革,仅仅靠苹果、富士康这些企业的拉动,印度是不可能迅速实现工业化的。
还有印度的政治问题。莫迪一直依靠印度教的至高无上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和选票。随着印度教回归的加速,短期内形成了人气凝聚,使得其推进以制造业为重心的执政目标看上去进展较快,但其负面作用是,潜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它只会激起越来越多的宗教和民族冲突。
根据皮尤基金会(Pew Foundation)的《2021 年宗教态度研究》(2021 Religious Attitudes Study),近三分之二的印度教徒表示,成为印度教徒对于成为"真正的"印度人至关重要。
所有在印度投资的企业都面临一个问题:你是只招这些真正的印度人呢,还是也雇佣那些不是印度教徒的少数族裔印度人?
封闭的宗教不仅仅表现在排斥其他宗教,还表现在对发展的制约。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有相当大的人口优势。然而,印度存在着种姓制度,它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种姓,造成了人口的分裂,尤其是在教育水平和就业领域的分裂。
另一个例子是妇女的待遇。在印度教中,一种被称为 "Pativrata "的观念强调妇女应忠实地为丈夫和家庭服务。这一理念认为,妇女的最高目标是为家庭服务,而不是追求自己的事业或社会地位的提高。
不要忘记,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验都证明,只有妇女的广泛参与才能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导致世俗化,而世俗化也推动了工业化。然而,印度却希望以宗教的极端化来推动工业化,希望以对世俗化的压缩换取现代化。
一个国家能否发展制造业,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人是文化的人。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培育出一种发展制造业所必需的精神,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是能否成为工业化推力的决定性因素。
印度人当然有畅想强国梦的权利,但目标的实现仍取决于其缓慢而曲折的文化变革能否成功,这一过程现在看来必然是漫长而混乱的。
----end----
热文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