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翻天财经2023-08-16 14:08图:Vincent Mahe看了一个豆瓣热帖,争议得挺激烈。楼主的娃生病了,家人带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开了一副药。但是说——“医院没有这个药,得去院外指定的药店买,而且要用现金。”楼主后来一查,这药网购才20多块钱,自己花了75元。就感觉很气愤。反手举报了医生。丈夫听了之后很不赞成,批评楼主说:“几十块钱的事,没必要投诉,对医生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楼主感觉很委屈,就来请网友判案:到底谁对谁错?一石激起千层浪,底下的回复火速盖了几十层。有激烈抨击楼主伤了医生心。以后更不敢推荐良心药了的。也有支持楼主,怀疑医生用心的。还有认认真真科普的:医生现在也不敢轻易开药了...怕占用医保基金预算,导致被批评被罚blabla...总之这个贴子火药味十足,吵翻了天。我也略写过几次医保基金和医生开药的事迹,可以点击这里重温一下。一我就不议论是非了。有一个bug得提醒。很多家庭为了防大病,会买百万医疗险。但问题是:如果医生越来越倾向于,让患者在药店买药。那,百万医疗险能报销么?真实状况是,挺多百万医疗险可以报销医院购药,不太报销外面药店买药。比如说——能报销一部分院外“特定药品”。但基本都针对癌症特效药。需要医生开了处方,在保险公司指定药店,买清单内的药品才行。最近已经好几位读者在吐槽这个事了。遇到这种情况,挺糟心的。这算是,“医院不愿意开药”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吧。怎么办?你可以尝试强硬沟通,让大夫给开医院内的药。我之前遇到类似情况时,在我的反复要求下,大夫最后不情愿地在开了院内药。但这样做也有人担心——用不到好药。...还有一些中高端医疗险,对医院外购药的限制少。但,价格就直线变贵了。二再说一个狗血的。我们知道,当一个妈妈(或爸爸)意外去世了,如果ta有寿险,子女是受益人的话。那子女会拿到一笔钱。这笔钱能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使子女以后的生活,不那么窘迫。但——如果子女未成年,而作为监护人的另一半又再娶(或再嫁),又重新组建家庭了呢?这笔钱能原封不动的,全部用于孩子身上么?像上面这位读者的担忧,好多人也表达过。怎么办?现实生活中,如果另一半有强烈责任感,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另一半重组家庭后,ta会不会受到牵制,做出违背内心的举动呢?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能搭把手,共同监护会更好。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又着实担心——就只能考虑采取“教育金”的形式了。买那种,孩子18岁之后可领取的。届时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也有自主意识了,可以支配这笔钱。咱也可以含笑而终了(死了都要操心的东亚父母的一生)三再讲一个。比如小A走在路上好好的,被急匆匆送餐的外卖小哥给撞伤了。小A和外卖小哥吵起来了,外卖小哥又打了他一顿。(小A好惨)这都算「第三方 」带来的伤害,保险赔不赔?没那么简单。按社保医保规定:谁的责任,谁来承担费用。不纳入医保基金支付的范围。很惊讶是吧?但好在医保也说了:第三人不赔付,医保基金可以先垫付,然后找对方去追偿。对于商业保险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你的伤害,都是「第三方 」造成,那需要第三方先赔付。剩下的,保险公司再报销。大原则这样。如果第三方那不出钱,保险公司也可以先赔付。但「可以 」二字,解释空间就大了。有些保险公司很痛快;有的则要求死板,必须按先后顺序来;或者,要求你拿出一些证明材料,比如警方给开个证明之类...不同的保险、不同的产品、甚至不同的沟通能力...都影响理赔的顺利。毕竟——合同文本相对简单。但现实文本,则要复杂得多了〜ps.a股情绪依旧低迷,从上周一直低沉到了今天。全靠小作文苦苦支撑。今天上证收在了3150.13,小小地破了六月份的的收盘低点,当时是3150.62。现在国外加息,我们持续降息(刺激经济)。外资呢,往着高息的地儿跑;内资呢,又举棋不定犹豫得很。丧在这了。我现在越来越不太喜欢「抄底 」这个词汇。各种官媒也好,机构也好,当说出“抄底”这种词汇时,太过轻飘飘了。没想过这是一个沉重的词汇。至少在大a,它对普通人而言是:经年累月的金钱损耗;生活压力的折磨;对意志没完没了的考验。我还是收收息,无趣的日子里有所安慰;又或者放低预期,对于低估值的品种慢悠悠买入,不疾不徐。心态好,好好吃饭好好工作,很重要。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