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访谈丨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云南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宁
◆ 云南过去主要依靠基建、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向产业投资拉动。今年上半年,产业投资增长20.5%,占全部投资48.5%
◆ 云南着力打造我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样板,坚决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打造中老铁路沿线共享发展样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绿色发展样板、沿边睦邻安邻富邻发展样板
彩云之南,欣欣向荣。
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这里民族众多,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里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云南在推进“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们明确云南现代化建设‘3815’战略发展目标,按照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的部署,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近日,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云南要立足欠发达和后发展的省情实际,把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让各族人民生活更富裕、更幸福,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
王宁: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对云南来说,最大的短板是经济不强,根子是产业不强。当前,云南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关期。抓产业发展,就现阶段云南实际而言,最现实、最有条件的就是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
这一发展产业的思路和方法,总的考虑是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发展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做活“三大经济”,激活综合优势,推动全省产业增动力、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加快构建体现云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通过努力,云南过去主要依靠基建、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向产业投资拉动。2022年,全省产业投资增长42.5%、占比突破40%,超过房地产和交通投资之和。今年上半年,产业投资增长20.5%,占全部投资的48.5%,较去年底提高7.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32.7%、占全部投资的26.8%,较去年底提高5.6个百分点;以新能源电池、硅光伏为引领的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60.3%,连续12个月保持逾30%的高增速。
王宁:云南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民生领域欠账较多。我们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一是通过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努力补齐教育领域短板。牢固树立“抓今天云南的教育,就是抓云南未来的发展”的理念,扎实抓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行动、基础教育强师兴校行动等8个专项行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以开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推动健康云南上台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强学科、强县级、强基层、管慢病等10大工程,让各族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
三是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云南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特别是针对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我们建立健全“1262”预警与叫应机制,探索实行上下游防汛联动机制,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今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意见》,制定10个方面50条具体措施。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宁:摆脱贫困是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我们树立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为了脱贫人口增收的鲜明导向,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日子。2021年以来,我们顶住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是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力争用3年时间,使脱贫人口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5.9%,实现了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动态清零。
二是下大气力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做好“土特产”文章,选好富民产业,将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家庭全部纳入联农带农范围,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三是持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剑川木雕、巍山乡厨等115个“滇字号”劳务品牌,年转移就业逾1500万人。
云南脱贫基础还较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2023年底前、2024年底前,分别实现人均纯收入在8500元以下、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
王宁:云南有世居少数民族25个,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的3个省份之一。近年,我们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一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化工程化具体化。围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一家亲,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工程,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
二是通过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发展促团结,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比如位于丽江玉龙雪山东侧的甲子村,有5个世居民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各民族间互济互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是增强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守好祖国西南大门。云南边境线长,16个民族跨境而居,25个边境县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我们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省级统筹下达资金138亿元,高质量建设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让边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的意识强起来。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一手抓民族团结巩固、一手抓民族地区发展,打造我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样板。
王宁: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
一是以“三治一改善”治湖治水。九大高原湖泊是云南的眼睛,是最复杂最脆弱的生态。我们把保护治理摆在首位,以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为重点,推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和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综合治理每年见到成效。
二是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全面推进绿美云南建设,把树种在群众身边,建设一批绿美街区、“口袋公园”、美丽庭院,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态福祉。
三是以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比近90%,绿色铝、硅光伏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特别是新能源电池产业,用1年多的时间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去年产值达319亿元。
我们将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云岭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云南力量。
王宁:我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与9个国家搭建12个多边双边合作机制,中越、中老、中缅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中老铁路全线开通,云南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一是充分放大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实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实施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中老铁路实现客货运输量质齐升,对外辐射老挝、泰国、缅甸等十余个国家。随着中老铁路与中欧班列的联线贯通,云南区域经济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增强。
二是高水平办好南博会。10年来,中国—南亚博览会已发展成为集贸易、投资、旅游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从今年开始,南博会将从两年一办改为一年一办,前景越来越好。
三是打造跨境产业合作新高地。大力发展跨境物流、跨境农业、跨境旅游、跨境电商、跨境金融,加快建设沿边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和重要支撑。
我们将抢抓机遇,稳步扩大与周边国家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中老铁路沿线共享发展样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绿色发展样板、沿边睦邻安邻富邻发展样板。
王宁:我们牢牢把握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重点措施,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成效。
一是开展“五学五课”深化理论学习。即以上率下学,上好示范课;外出考察学,上好交流课;联系实际学,上好实践课;结合职责学,上好检视课;以讲带动学,上好专题课。认真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县千乡万村行”宣讲活动,开展精品党课评选,坚持以党内教育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学习。
二是以“三检视三克服”为标尺检验实践成效。为防止出现学习不深不透、学用脱节等倾向,我们及时开展“回头看”,检视自己静下心来读书没有,坚决克服理论学习浅表化;检视自己扎扎实实解决问题没有,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走过场;检视自己扑下身子抓落实没有,坚决克服学用脱节两张皮,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总结运用“五步法”改进调研方式。大兴调查研究,认真践行“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总结运用“前期摸底、现场调研、形成报告、出台意见、督查回访”五步法,形成想问题、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闭环。
为民办实事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认真学习践行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浦江经验”,抓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整治,确定第一批13个民生领域、37个民生项目清单,办理民生实事1100多件,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实际变化和成效。
王宁:好作风、高效能是生产力、战斗力、凝聚力,是干部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省委决定,推进云南现代化建设,首先要从干部的作风、能力抓起。
去年2月,省委部署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提出反对干部作风不严不实“十种典型问题”,推动各级干部转作风、下基层、抓落实。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工作作风持续改进,工作效能不断提升,“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成为广大干部的共识,空喊口号的少了,抓落实的多了,干事创业的氛围日渐浓厚。
作风的转变、效能的提升,直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上。去年以来,我们谋划实施了38个三年行动,推动全省经济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有了质的积极变化。2022年,全省GDP增长4.3%。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2万亿元、增长5.1%。
延伸阅读
☞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宁: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