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丨不瞒你说,我在数码港上班,离香港最有钱的豪宅又近了一步!
香港被很多人看作是科创沙漠。
我想跟一河之隔的深圳比,这个名称真的是很贴切。
毕竟,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金融、旅游、贸易物流、专业服务,没有一个跟科创相关的。
因此,为了发掘香港科创的潜力,特区政府在2000年决定发展数码港。
寄希望为香港科技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当年特区政府豁免了数码港78亿港元的地价,项目耗资158亿港元。
由特区政府财政司全资拥有的私人公司与盈科数码动力(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创立)签订数码港计划协议书。
伴随轰轰烈烈的脚步声,位于香港岛钢线湾、薄扶林一带,数码港的四座写字楼和商场在2004年落成。
时至今日,数码港在香港依然属于——
很多人听说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踏足,并且没溅起太多水花的地方。
数码港的周边丛林十分茂密
还有人说,数码港无人问津,但它的邻居比它出名得多。
那就是著名豪宅小区——贝沙湾。
香港特区政府2021年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
贝沙湾是全香港所有大型屋苑中,家庭月收入中位数最高的小区。
想要听我给大家分析这份大型屋苑月收入报告的话,我可能会再写一篇文章。
交通不便
因此,当听说公司派我要去数码港工作的时候,我的内心是:
“哇,总算能一睹数码港和贝沙湾的芳容了。”
因为数码港不通地铁,因此必须转乘小巴或者巴士才能抵达。
作为巴士小能手的我自觉不在话下,没想到第一天上班数码港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我迟到了整整45分钟。
数码港的上下班班车
那天,我按照提前查好的地图,先坐地铁到了北角站,出站之后准备坐小巴69路直达数码港。
然而还是缺乏经验,我没想到这趟69路小巴在它一出发的时候就已经坐满了。
所以没办法,我只能再转其他的小巴路线。
没想到我去了铜锣湾之后又找错了上车地方。
所以当我最后兜兜转转在金钟站坐上10路小巴的时候,我已经预感到今天将会大迟到了。
而更加令我没想到的是,10路小巴它一直在山路上兜兜转转,行程迂回曲折。
所以最后当我到达数码港的时候,已经比预定时间迟了整整45分钟。
鸟语花香
当我抵达数码港开始工作之后,环顾四周的园区,倒发现这里的确是一个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
郁郁葱葱的树荫遮蔽了天空,将夏日的阳光抵挡在了身后。
漫步在树木葱笼的园区,没想到这里还有人工湖和花园。
那一刻,我觉得用“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来形容这里是再贴切不过了。
说实话,漫步在这样的美景中,让我整个人汗津津的身子和紧张兮兮的神情都得到了缓解。
数码港的葱茏绿化景观
而且,数码港的整个园区比我想象中还要大,因为它光写字楼就有四座。
从一间写字楼的大门口进去,到最终坐电梯的地方要走将近10分钟。
回廊式的设计以及天桥的衔接,让这座写字楼的可利用空间特别大。
而我此行合作的客户公司也是从事科技研发的,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知道香港也有这样的产业呢。
数码港大楼内部
而且行走在数码港,听得到一些人用普通话交谈的声音。
据我所知,许多香港的科技公司也都是同时在内地设立了分公司的。
这样前店后厂的配置,恍惚间,好像把人带到了改革开放之初港商北上神州、蓬勃发展的年代。
配套良好
一番感叹之后,也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拎起钱包,嗖一下跑到了和写字楼相连的数码港商场。
总的来说,这个商场的物价也比较接近市区的正常价格。
我就点了图中的一款午餐,52港币饱饱的。
毕竟在中环吃这样一顿饭,70、80港币都不算罕见!
对于数码港的打工人来说,还有一项隐藏福利,就是数码港那十多条通往港九新界的穿梭巴士。
像我就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一条穿梭巴士路线,每天早上上车之后打个盹,40多分钟就到数码港了。
下班也是在车上睡一觉,醒来就到家了,感觉比挤地铁和挤公交还是方便不少。
因为不需要换乘,也不需要等车。而且定价也比坐公共交通更省时还便宜。
所以每天上下班这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是我一天中最幸福、最安静的时光。
每天坐班车时经过的大海
车上大家都无言地坐着,我望着窗外,早上晨光熹微,阳光照射在路面上,升腾起灼热的光。
傍晚夕阳西下,大海一口一口地吞噬着太阳,海浪拍打着海岸。
这一幕幕美景,真的洗涤了心中的许多忧愁。
没错,许多人羡慕的无垠海景和便捷的直通穿梭巴士,我两样全都拥有。
黄粱一梦
有一天吃完饭,我沿着数码港写字楼的内部连廊漫步。
走着走着,我发现数码港真的在很多地方折射出上世纪初的装修习惯和审美。
它给了我一种好像时光闪回到十多年前的感觉。
而当我从成片的落地窗望出去的时候,目光不出所料地停留在了身边的豪宅——贝沙湾的身上。
尽快贝沙湾已经有15年以上的楼龄了,但很显然,保养得还是那么好。
椰林树影掩映下的游泳池碧波荡漾,水上乐园和高级会所交相辉映。
每家每户宽敞的露台望出去,都是绝美的无边海景。
我想,亦舒小说中的男女主角,住在这里就刚刚好。
从数码港俯瞰贝沙湾的别墅
不过欣赏完美景,我才发觉:
原来不是贝沙湾紧邻数码港,而是贝沙湾用掉了原本属于数码港发展的土地。
细细想来,数码港每天的人流量完全比不上中环、鰂鱼涌、观塘这些商务区。
驻扎在这里的科技公司大多不太知名,而且真正从事尖端科技、互联网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数码港究竟给香港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走在灯光昏暗的数码港大楼里,给人一种物是人非、抱残守缺的感觉。
可能当年政府对数码港所寄予的厚望,终究是落空了。
黄粱一梦,也许就是这样。
翻查当年的新闻,看到了这样的字句:
“……此举(政府偏袒李嘉诚家族)宣告数码港起初用于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初衷彻底覆灭。
并正式演变为资本运作的地产项目(贝沙湾)。
自此,香港错失了自上世纪末延续至今的互联网和数字时代的发展机遇。”
因此行走在数码港,容易发出“今时鹦鹉洲边过,唯有无情碧水流”的感慨。
产业转型的道路、创新突破的道路都是很难走的。
但有时难处并不在道路的崎岖或是险阻,而是人心的拘泥和顽固。
正如歌中唱的那样,“错过了,也许就不再”。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 ● ●
/本 文 作 者/
Anson
明天自有明天忧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请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投稿或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Ro_salie
唯有无情碧水流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