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反腐”背后, 中国医界究竟病在何处?
哲学家的故事
闪耀每个时代
懂哲学的孩子有大格局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辑、第二辑
同步推出共12册
每册一位哲学家
贯穿古典时代
文艺复兴时代
启蒙时代到近现代
了解西方哲学史的
演变与发展
转自:文化纵横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导读】今天(2023年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医生是一份崇高而辛劳的职业,医师节的设立,就是要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倡导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医疗领域反腐逐步深入,有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79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人们不禁思考:“治病救人”的医疗领域,为何会出现严重腐败?现代医疗为人的长寿和健康做出显著贡献,为什么也逐渐招致众多不满?医学本身也“病”了吗?
本文主文作者韩启德院士、唐金陵教授分析对比了20世纪前后的医学理念:过去是症状引导着疾病的概念和医学的行动——疾病是患者眼前实实在在的痛苦,患者在主动寻求帮助;如今,科学重新定义疾病,各种仪器主导疾病的概念并指挥着医学行动——疾病通常是患者未来会痛苦的可能性,患者失去发言权。
基于上述变化,疾病不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客观事实,而是一个可以人为改变的规定,存在大量似是而非的灰色地带。而且,科技包括医学科技也不是它们貌似那样客观、中立和公正,而是当今世界可以用来控制和剥夺他人的最有效的工具。疾病的灰色地带、概率性的疗效、科学与利益的关系,以及医疗的市场化趋势,给人们可以用医学来控制和剥夺他人留下巨大的空间。例如,在心血管病预防以及癌症治疗的问题上,大多数人陪着少数人花钱吃药不讨好的现象,就是一个用科技和深奥理论包装起来的医疗迷局,扭曲了“首先无害”这个古老的医学训诫。
本文认为,若要纠正医学的偏差,让医学回到治病救人的初衷,应超越医学自身,在制度和社会环境上做工作。无论医疗服务模式如何,医疗决策都应在病人知情下进行,病人应是决策的最后拍板人。虽然这样做有很多困难,也有潜在问题,但是只有把权力交回病人,才能突破目前医学的许多困局。
本文还指出,虽然医学取得不少的胜利,但这些小胜还不足以说明人类可以战胜自然、消灭疾病、长生不老。我们应敬畏自然,不能给大众一个可以免除疾病长生不老的错觉。我们也应树立豁达的生死观,不能为一点额外的健康而牺牲太多生命中其他有意义的东西。
本文主文原载《医学与哲学》2019年第1期,原题为《对现代医学的几点反思》,篇幅有限,内容有所删减节。另附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主任张大庆所作《论医学的人文精神》(原载《山西大学学报》)一文,作为延伸阅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