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不叫躺平,你那叫内耗!
内耗,这个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常见的词汇,似乎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我们在反复思考同一些事情时,产生了负面情绪,这与心理学中的“过度思虑”相近。
人们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要上班?”“结婚有意义吗?”“小镇青年还有必要努力吗?”“不想工作又躺不平该如何是好?”等等。
豆瓣内耗人小组中,有超过53000名成员在持续发布解压帖与互助帖,相互倾诉苦水。而微博话题“停止内耗的9个建议”更是被浏览了整整6.5亿次,数百家媒体参与讨论,试图为人们找出一条解脱之道。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内耗呢?事实上,虽然“内耗”是个新鲜词汇,但它描述的现象已经延续了许多年。
早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就在演讲中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处境: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祛除世界迷魅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崇高的价值,都在从公共领域中消失。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内耗呢?看似天经地义的人生清单,如考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等,已经无法说服现在的年轻人。
他们不再追求工作带来的意义,也不再迷信爱情和婚姻的神话,对于“争做人上人”的排序游戏感到厌倦。
然而,一旦跳出这些既定的人生轨道,又会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坐班当螺丝钉无聊透顶,但自由职业似乎风险太大;谈恋爱充满了各种麻烦,但单身又会感到孤独;在大城市生活负担太重,回到小城镇又放不下心中的追求……
面对这些模糊而犹豫的意义归属,人们自然只能陷入自我斗争中。毕竟,被一些“大问题”困扰太久,我们很容易迷失了“生活”本身。
但我们作为普通人,又不能等到哲学家发明新的意义,再去投入生活。生活的各种开销,如房租和日常用度,不会等待我们成为“生活旁观者”。
就像那个通过视频治愈了4900多万人精神内耗的二舅,他的快乐生活来自于日常琐事,比如锯木头、打家具、修电器,甚至炒西红柿炒蛋。
所以,解决内耗的方法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尽情地生活吧,生活本身就是答案。过去那种“全盘考虑清楚再行动”的观念,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已经不再适用。
科技的加速、社会的变迁,让生活步调也加快了,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不断自我驱动的反馈系统。在这样一个“加速社会”中,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变化本身。
我们看到,曾经奉行“三连跳”涨薪神话的大厂员工,如今只求坚守工位,不被裁员。即便是“金饭碗”深圳教师编制,也在新增90万基础教育学位的压力下,迎来了缩水的工资。
既然路是人走出来的,不如直接走进生活的第一现场,跟随直觉。不管是饿了就吃好的,困了就午休小憩,还是想带父母出去旅游就努力工作。这些生活细节,恰恰是我们在面对焦虑情绪时最好的疗愈药物。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我们没有在做事情,大脑的某些区域也会被默认激活,这种被称为默认网络的状态容易让人陷入焦虑和沉思的漩涡。
相反,当我们专注于某个具体任务时,如开车、散步、做饭、打扫卫生,这种被称为积极任务模式的状态会调动我们的感官,让我们更专注当下的事物。
因此,那些受够了内耗的人们,已经开始通过生活来回应变化。有人选择进取,投身竞争,争取稳定的未来。根据研招网的统计,2023年全国有474万人报考研究生,相较上一年增长了3.72%。
同时,近260万人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公的人数同比增长了25%。这些人都在像勇往直前地投入竞争中,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未来。
而也有人选择退守,专心照料心中的小天地。在某生活社交平台上,如今有超过89万篇以“冥想”为关键词的笔记,仅过去4个月内就有22万篇相关内容创作。他们通过冥想来扫除杂念,应对心理危机。
甚至有人转向更玄妙的方式,今年1-3月,“寺庙”关键词的搜索指数同比增长超过600%,年轻人纷纷挤进寺庙寻求内心的宁静。
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不容易。看似矛盾的两种趋势,实际上都是年轻人为了在这个多变的生活中寻找答案所付出的努力。着手解决具体可感的困难,总好过为脑海中假想的困境浪费时间和精力。
生活就像一场探险,朝哪个方向走都行。不驻足,不停步,一连串的生活选择过后,总能蹚出一条路。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早已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了。曾经困扰我们的问题看起来变得微不足道,而目的地已近在眼前。
这就是生活的力量。不管我们是投身竞争,还是专注内心,都在生活的道路上努力前行。所以,去尽情地生活吧,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答案。
通过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让大脑进入积极任务模式,我们能更好地面对焦虑和迷茫。只需跟随直觉,专注当下,我们就能在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无论是追求竞争与成功,还是寻求内心的宁静,都是年轻人用生活来回应变化的方式。在这个多变而充满可能性的时代里,勇敢前行,发掘生活的力量,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