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公历8月23日前后,会迎来一年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长江以南地区多数也逐渐开始挣脱35℃以上“酷暑天气”的束缚。
古时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时,老鹰开始大量的捕猎,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类等传统粮食作物开始成熟。
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而言,处暑时节庄稼收获在即,又伴在“七夕”佳节左右,正是心中充满希望又气温舒适的日子。对现代的我们而言,处暑时节有哪些怒放的生命让我们敬畏,又有哪些自然的馈赠值得我们品尝?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
处暑过,秋天到。在北方繁殖的候鸟们,新生一代的羽翼已经丰满,又到了南下大迁徙的季节。
据估计,全球现生1万多种鸟类中约1/5有迁徙习性。它们中的有些种类,可以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南下北上;有些种类可以短时间内跨越大洋。曾经有斑尾塍(chéng )鹬在秋季迁徙时,从阿拉斯加“一口气”飞出11800公里南下新西兰的记录。当然,大部分长距离迁徙鸟类,需要在南下途中找个合适的地方补充能量,中国东部沿海很多地方就成为了它们的补给站。
很多鸻鹬类,例如: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等,在每年的八月底至十月中旬途径以崇明东滩、南汇东滩等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沿海停歇觅食,然后继续南飞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越冬。
动图|观鸟群网友 摄
去年7月底,南迁的大滨鹬就已经在南汇东滩露面。它们在沿海浅水或淡水沼泽地内,以虾、蟹、蛤等小型动物为食,在南迁途中停歇一下进行能量补给。
很多猛禽,也遵循着各自的路线在秋季到来之后,开始南迁。例如,红脚隼(Falco amurensis),这些在俄罗斯或者我国东北、华东等地区繁殖的较小型鹰类,在结束自己的繁殖期后,要一路旅经上海、浙江、贵州等地,飞越东亚、南亚、东非,最后到非洲南部过冬。
红脚隼|何鑫 摄
它们主要以蝗虫、蚱蜢、蜻蜓等昆虫为食,但也捕食小型鸟类、蜥蜴、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8月底开始,南下的红脚隼会在上海出现零星记录,一直持续到11月份。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同样在我国东北地区繁殖,是较大型鹰类,有时也会在8月份就出现在上海的高空,它们体格强健、飞行迅速,捕食中小型鸟类和小型兽类。
上海自然博物馆B2M(地下二夹层)的上海故事展区,有专门介绍东滩一年四季鸟儿们的展项,大家可以来找一张上海沿海滩涂上都有哪些南来北往的鸟儿们。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或者锥栗(Castanea henryi)等,属于壳斗科栗属的落叶乔木,树高10-30米,木材坚实,花蜜和花粉丰富,是我国传统的特色坚果和木本粮食树种,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两千多年前已经成书的《诗经》中,有多篇关于栗的记载,可见板栗在我国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板栗适应性强,在我国除去新疆、海南等极少数省份外,都有板栗的分布。
“江南季秋天,栗熟大如拳”,唐代诗人的描写,写出了板栗成熟的季节和它们那大大的成熟壳斗。每到秋后,带有长短、疏密不一的锐刺的壳斗包裹着板栗果实,由青变黄,像一个个的小小刺猬挂在枝头,所以板栗也叫“毛栗子”。
果实成熟时,带着毛刺的壳斗会裂开,露出红褐色的果皮。通常,壳斗带着成熟的果实一同掉落地上。红褐色的果皮包裹着白白嫩嫩的种子,正是我们食用的部分。
栗子的营养丰富。据测,栗子中维生素C含量比西红柿还高,还含有钾、锌、铁等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含钾量比苹果都高出3倍。《本草纲目》载:“栗实: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栗内薄皮:去皱纹……栗壳:反胃消渴……栗毛球:煮汁,洗火丹毒肿……栗根:偏肾气……”,可见栗子全身是宝,可以药食同用。
栗子焖排骨
栗树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由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和栽培习惯等差异,使各地的栗子形成了风味明显不同的品种群。加上各种栗子的杂交后代,我国已经有300多栽培品种。
在众多的栽培品种中,一种名为“处暑红”的品种,因其果大、早熟且果肉细腻,植株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等优势,在江浙和福建等地广泛栽培。
8月下旬,新鲜的毛栗子就早早上市。正是暑热渐退、秋风渐起的时节,来一份甜甜糯糯的栗子饭或糖炒栗子,既可以满足口福享受,又健体养脾。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除去各种谷、栗等粮食作物,大量的水果蔬菜也到了成熟期:正当季的葡萄、马上“笑开口”的石榴、美味多汁的梨子、即将进入采收期的猕猴桃……逐渐充盈着千家万户的餐桌。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七夕、处暑附近的日子是大自然争秋夺暑的时候,北方的秋爽立竿见影,但南方很多地区依旧炎热,好在天气还是在凉与热的碰撞中升起了袅袅秋意。
七夕、中元节都与处暑相差不远。每年的七月初七就是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传说中在这一天,天上牛郎织女会通过鹊桥相会,人间“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浪漫星空下的人们会拜七姐、穿针乞巧、祈福许愿、祈祷姻缘。
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又称“鬼节”、“孝义节”,故事里这一天地狱之门大开,过世的亲人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中元之夜,人们祭祖、祀亡魂、沿河放灯,河灯中尤其以“荷花灯”为多,让它们带着对先人的思念远去,让厄运也一起随水流走、一去不返。
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人们会在处暑左右,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千帆竞发、欢送渔民出海,迎接渔业丰收。2023年,经过三个月的伏季休渔期,南海已于8月16日开渔,当天几千艘渔船分别从广东东莞、海南临高、福建连江等地出港开航,去往南海海域捕捞。
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很多地区处暑有吃鸭子的习俗。“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江苏地区的人们,会在处暑这天做好一份鸭子菜,端一碗送给邻居一起分享。鸭肉味美、营养丰富,又可入药用于清补祛病。
扁尖老鸭汤
温州等地,有处暑喝酸梅汤的习俗,煮酸梅汤时可以加入桂花,增加香气、安心提神。为了防秋乏,大家可以吃点虾充分补充蛋白质,适当增加银耳、百合、莲子等清热安神、滋阴润燥的食物。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愿大家在秋日的天高云淡、五谷丰登、任鸟南飞中,安康顺遂!
栏目支持: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特约撰稿:高艳(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昆虫学博士)
科学审核:王金虎(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制图:韩筠婷、朱骏悦
编辑:王一帆、朱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