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半年抢走6万人,靠什么成头号玩家?
香港缺人了。根据香港机场的数据,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通过空港离开的香港居民就超过40万人。这其中预估还有超过14万的劳动人口。2022年香港幼儿园招生人数也减少了四分之一。
根据一些智库的研究报告,到了2027年,香港整体人力短缺将高达169700人,而目前香港每年能进入香港本地高校深造的中学生平均每年仅有约2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到2027年,香港起码会出现6万以上的劳动力缺口。
曾经的东方金融之都,因为人口流失核心产业也开始萎缩。2022年,有47家香港券商宣布停业。去年开始香港的花旗、渣打、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从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从董事总经理到普通职员,裁员潮无处不在。曾经热闹的香港中环办公楼空置率罕见的突破了25%。
缺人成了疫情后香港发展经济的最大障碍。特区政府高官开始频频现身内地,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一次大学的活动中喊出了“欢迎来香港工作“。
香港开始下场抢人。当然更为直接的是从去年底,开始陆续放开的香港优才、专才等人才引进计划。去年10月,香港索性宣布优才计划从每年一千个名额逐渐放宽到不限量。
根据最新的数据2023年年中,香港人口为7498100人,较2022年年中增加152000人,上升2.1%,终于一举扭转过去三年跌势。特区政府表示,最近的人口上升主要得益于疫后秩序复常人员回流。特区政府也承认因为近年来推出的各项引才计划,一年时间里已有17.4万名居民净移入香港。截至今年6月30日,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超过10万宗申请,其中已批出的高达约61000宗。
那么香港吸引的到底是哪些高端人才呢?
扩大”人才清单“抢到了哪些人?
这里仅研究一下香港推出的“高才通计划”。相关条件是只要满足前一年的年薪高于250万港元,或者在全球百强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可直接发一个两年的签证来香港工作或生活,无需先找到工作。
不少吃瓜群众觉得,这条件标准是真的太高了。全球百强大学中,内地入选的高校只有九所,清华、北大、交大、复旦每年也就1万左右的学生毕业。如今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生可选择出路越来越多,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留下来考公或者进入外企大厂工作,香港恐怕都不会是现在毕业生的首选。从去年起,上海的排名前四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也能直接落户,相比交通更便捷的上海,香港的吸引力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大。
另一个条件是薪酬,据一些猎头表示,年薪高于250万港元,也就是230万人民币的人基本是大型金融核心部门中级以上岗位的收入,在阿里这样的大厂起码也是P8以上的程序员的收入,这样人在国内的职场上显然凤毛麟角。
不过,现实情况是,这些门槛看似很高,但没有拦住咨询的人潮。有提供移民中介的人表示,在香港推出优才计划后,不少业务员的微信都来不及回了,腾讯字节阿里职级够得到够不到条件的员工都在谈论香港。
这其中主要还是因为香港身份有一些好处。首先还是教育,按照规定,在香港出生的小孩就能获得香港身份,可以获得在国际学校读书的机会。通过香港本地的DSE考试,就有机会绕开竞争激烈的国内高考和托福雅思,申请入国内外的一流大学。还有就是签证优势,目前香港可以免签168个国家和地区。
可见依照目前的香港人才政策,对中产以上有孩子的群体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这些人申请身份很多都是为了小孩,他们本人不一定适应香港,甚至都不一定需要马上去香港工作。
不过有在香港工作的资深猎头告诉笔者,如今的香港普通的投行里坐着来自常春藤、清北复交的毕业生,香港的职场几乎是一个比内地更卷的地方,有很多人几年里就成为了年薪百万的高阶白领。而另一边无论是来香港工作还是来生活,都需要面临香港可怕的物价。在北上广深还在吐槽房价贵的时候。2018年尖沙咀一平方米的均价要二十二万人民币,最便宜的离岛区也要9万人民币。
高物价的背后是香港没有跪下来的群体。有香港工作了将近十年的朋友说他租房子时首先给房东看的就是自己的工资流水单,这不仅仅是显示自己能租得起房子,更暗示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今天的香港还有不少人相信能成为李嘉诚,作为一个工商社会,香港的高薪也显得残酷而又直白。
所以,即便满足了这些条件去了香港,要么家底殷实不在乎短期的经济收入,要么就选择更卷的生活。
困于地产金融的东方之珠等待下一个风口
显然光有人是不够的,未来的香港需要的是产业。上半年有一条新闻在香港引人关注,那就是5月22日,美团旗下外卖配送平台KeeTa正式在香港上线,上线当天光是旺角地区的订单就接近2000单,合作的麦当劳、吉野家等商家纷纷传来“爆单”消息。
美团入局香港市场,无疑显示了大陆和香港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差距。不少谈及香港经济的专家也不得不做出两极的评价,一方面,香港还是资本的天堂、亚洲金融中心。港交所云集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美团等中国几乎科技巨头,但另一方面香港的本地至今没发展出一家像样的科技企业,本地经济还在房地产泡沫中发酵。
作为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在近二十年里,香港已经把中国经济的门面的位置拱手让给了上海,甚至互联网产业发达的深圳也超越了香港。
“传统”是不少去过香港的内地人发出的感叹,还没普及的移动支付,老式的出租车,有在香港公司上过班的吐槽,在TVB这样的地方办公还能看到需要手写老式的三联单。
产业结构方面,20世纪末香港曾经有一次转型机遇。当时港府出台了一个旨在发展芯片和电子产业的“硅港计划”,但由于产业用地紧张和2000年科技股泡沫,导致整个计划最终流产。之后的香港索性转头继续在地产和金融行业里兜圈子。
港府没有进行果断转型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香港房地产、金融业仍处巅峰状态。曾经在上海张江建造中芯国际的“芯片教父”的张汝京也曾规划赴港考察、选址建厂,但最终还是因为地价原因选择放弃。
不少人对香港的概念,停留在80、90年代的流行文化。在影视剧里那是一个小人物都有机会成功的时代。然而香港的狮子下不仅有维多利亚湾,还有许多为了温饱而忙碌的普通人。作为亚洲四小龙,香港的故事还将继续,只是香港已经今非昔比。
香港还有自己的优势: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创投资本机构集中。根据一些机构的统计,香港在2023年国际金融中心TOP 100的评分再次超过新加坡,重返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仅次于纽约、伦敦。
互联网、科技行业很烧钱,好在香港一直不缺钱,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政府也开始积极进行产业调整,现在来看香港押宝的风口也逐渐明晰:Web3.0、AI、半导体。
去年10月,香港发布了《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高调宣布迈向虚拟资产领域。自2022年10月至今,已经有超过80家虚拟资产相关公司表示有意进军香港。相比2019年已经立法开放虚拟货币交易的新加坡,想要弯道超车的香港所给出的政策优惠是:开放了散户投资者的入场门槛,个人可通过持牌选择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市值较大的加密货币进行交易。后发的香港不仅把交易机会开放给了Web3领域的个人玩家,更想做这个领域的头号玩家。然而就在去年10月,全球交易量第二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突然宣告破产,无数玩家深陷破产危机。
产业调整是要做的,但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风险,科技研发的投入也不是马上有回报的,香港的巨大生活成本和局限的市场肯定会限制香港的转型,而目前全球科技赛道如此之卷,很难相信香港本地会在短期内有很大突破,而只有结合本身积累的服务底蕴和资本优势,或许才有突围的机会。
总之,作为一个曾经的金融中心,香港此刻选择了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赛道。与新加坡和其他一些想把金融服务业做成主业的地方不同,香港除了积累的资金优势外,还有背后强大的中国内地市场,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时间里,内地的企业不止一次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完成各种商业神话,而如今,香港投资内地,又回港反哺的机会未来依然会有。
参考资料
1、2年离港40万人,香港加入全球“抢人”大战,氪星研究所
2、香港,正在重新变热,霞光社
3、香港人口止跌回升,安稳及发展机遇成人才回流重要因素,澎湃新闻
最新话题:扫地僧做出爱情测试机
欢迎关注“首席商业评论”视频号留言讨论!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