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村产业,靠什么改命?
乡土中国,数字新生。
费孝通眼中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离不开泥土。泥土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秩序的载体。物质丰盈的当下,泥土背后的农业,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却又十分容易被远离田间地头的人们所忽视。
农业与农村之难,始终存在。尽管作为居住场景的农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政策也在不断助纾,但厚重的农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依旧存在:国土“三调”显示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13亿亩,以增加面积来满足粮食需要、农业需要的潜力有限;农药与化肥尚未有效利用,2021年肥药利用率刚刚超过4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10%以上;农业劳动力在减少,且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
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是解法,实践和探索是经验与过程。这也是2018年开始,国家层面在每年秋分时节举办农民丰收节的原因之一。庆祝丰收之外,展示各地对于农村农业发展的成果,找到可能性最大的路径。
而在今年的全国农民丰收节上,一只科技鸟“大山雀”从安徽飞出,又飞入中国广袤农村的田间地头。
01
农业,需要新方法
一位农户,会遇见哪些难题?种子、化肥、耕地、水……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回答。但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最大的难题还是——钱。
粮食生产中,种植、种子培育、农业机械、加工、存储、农田建设等多个环节,种粮户普遍都有着资金需求。而对传统的种植户来说,年关和收成的季节用钱需求是最大的。用放大镜聚焦到个体身上,能更生动感受到农村的变迁。
安徽的种植大户郁凯是典型有此需求的种植户之一——他要在夏收前买好大型机械、搭建存放机械的厂棚,到了年关还要清账,一次性支付几十万。
可以发现,郁凯的资金流转需求是很高的。现实情况是,当地的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给了他80万的贷款额度,授权使用三年。因此,郁凯主要把这笔钱投入到大型机械上,比如购置20万一台的拖拉机。
但是,对于农药、种子、地租这些周转相对比较快的资金上,上述的贷款方式可能就显得不够灵活。而对于郁凯这类种粮大户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传统农村金融的信贷手续较为复杂,贷款额度小,同时缺乏有效的抵押质押物,致使多数种粮大户无法及时从银行获得足够的农业生产贷款。
问题并不完全出在银行与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对于这些机构而言,大型设备、厂棚等“实体”资产很好估算,而农业生产方面的信贷额度,却很难把握。耕地产量几何、价值多少?通过人工勘查肯定不现实,普遍地广人稀的农村场景里,人力是巨大的成本,平均一笔贷款仅人力勘查成本就达到几百上千元,而大部分个体农户需要的,也不过几千上万而已。
在过去,无论是种粮大户,还是个体农户,解决生产资金需要的一个核心路径,还是民间借贷。数字时代的普惠触角,不应该落下厚重的乡土。
如何引导金融“活水”流向田间地头,成了一道业界的必答题。农信社一类传统金融机构的答题思路,是简化手续、入户调研等与乡村振兴政策深度绑定,而网商银行这类互联网银行的解题思路,则是引入科技手段,让数字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助力,来服务广袤的中国农村。
靠人看不行,就靠科技看。从2019年开始,网商银行尝试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AI模型算法,来判断农户种植情况。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的生长周期识别,到地块、云块识别,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农户种的是什么,种了多少,种得好不好。
2020年,在外滩大会上,网商银行宣布卫星遥感技术正式全面在农村金融领域商用,成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新钥匙。
郁凯有了新选择。传统农信贷的周期长额度高,适合购买重资产的农资,而网商银行这种纯线上的互联网银行,能随借随还,灵活方便适合用来周转,购买日常、回款周期短的农资。现在郁凯在每年的用钱高峰,一点也不愁了。
像郁凯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经过三年的技术积累,网商银行服务种粮户数量增加近20倍。而帮助农户解决金融问题的这门技术,叫做“大山雀”——名字源于一种田间地头常见的益鸟。这只科技鸟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难关后,农业发展有了一条科技与金融交叠的普惠快速路。
02
科技与金融,飞得更深远
涉及作物生长,卫星看一次可不够。这也是大山雀一开始只能支持部分主粮作物的原因之一。但主粮之外,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的农户,不在少数。
数据显示,中国果农大约有9千万人左右,苹果、柑橘等重点品类,也正处于持续性的产业升级阶段。果农们的资金需求也十分庞大。肥料、农药、修剪、采收等生产投入,以及新品种、新化肥、新种植方式、新销售渠道的各种尝试,都是转型升级绕不开的一环。
且与主粮等作物不同的是,水果的价格存在波动,大约有一半的农户会选择以冷藏的形式“捂果”,等待一个好价格——这都需要资金。
和主粮这类普适性较大的作物不同。水果等经济作物因为气候地理,大多存在区域特质。
以柑橘为例。柑橘是江西的特产之一,因为当地气候适宜这类作物的生长。廖志远是江西赣州的农户,他已经种了20多年的柑橘和脐橙。农村出身的他,当年高中只读了一年,就辍学到广东去打工,经历了社会的磨砺,廖志远最后选择回到老家,开始学着种果树。
为了节省开支,二三十亩的果园,常年都是他和妻子主要打理,只有采摘的季节才会请村民帮忙。所以每年的投入成本大概七、八万左右,收入有二、三十万,还算不错。
与其他种植户不太一样的是,廖志远没有太大的企图心,在别人忙着到福建、广东扩大种植版图的时候,他和妻子就兢兢业业地守着自家近30亩的柑橘和脐橙树,“虽然外地不用搭防虫网,成本小很多,但我觉得在家种果树还是更自在。”
柑橘果农有其特点所在,像6到8月是他们的种植管理期,需要投入农资、人工,9到10月需要人工采摘,除此以外,种植户还会使用有机肥、改造肥水一体化等,拥有改良品种、下肥浇灌、拓展渠道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这也意味着,果园的前期建设尤其需要资金扶持。
这也是廖志远之前烦恼的点。2021年,“大山雀”通过技术攻坚,迎来新突破,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基础上,成功识别苹果、猕猴桃、柑橘等经济作物。
廖志远不再需要苦恼。“网商银行周转很快,我缺资金,手机点点马上就能获得。”更多的廖志远们,也同样享受这技术普惠带来的金融便利。
2020年,江西省的柑橘种植总面积达到了180万亩,其中大部分为赣南脐橙,占了一半以上。而江西省引入大山雀技术后,全面覆盖了江西的柑橘主产区,目前服务柑橘种植户数量超过五万户,位列全国第一。
03
“大山雀”:一种新解法
事实上,像我们肉眼所见的识别粮食作物种类、大棚形态这些事情,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农业金融来说,这是技术难点所在。
比如,当农作物面积扩大,要如何识别和覆盖?有人会说,用卫星技术就能解决问题了,可是,在大山雀出现之前,全球范围内卫星技术从未在信贷领域有过运用,原因是计算量相当庞大。
算力的问题,被兴起的云计算行业解决。而算法的问题,则被关注这片土地的互联网银行所看到。在国际语义分割cityscapes榜单上,网商银行应用的语义分割技术获得第一,力压排名第二的英伟达和排名第三的谷歌,而这种算法能力使得中国在全球得以率先将卫星遥感应用于农村金融之中。
目前,以五天为周期,网商银行能实时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判断作物所处的育苗期、拔节期或收割期等阶段,进而分析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
“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商用至今,目前识别准确率达到93%以上,成千上万种植户所忧心的难题,都得到迎刃而解。
更系统性来看,大山雀技术正式商用以来的三年,是一场持续攻坚的战役。如果说,2020年是覆盖范围的突破,主要识别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2021年是识别品类的突破,苹果、猕猴桃、柑橘等经济作物业内纳入,解决的是“有多少”的问题;那么2022年,则是识别场景的突破,将大棚、果园等不同形态的农业场景也纳入识别范围,解决的则是“哪里有”。
每一年都是从无到有的突破。像大棚这一场景,大山雀通过分析大棚的外形、覆膜等特征,可识别出暖棚和冷棚并计算资产价值,并给予差异化的数字信贷支持。
数字技术为工具,金融服务为助力。网商银行成为农村与农业数字化重塑的一个切口。也正是因为迅速、稳妥的资金支持,才让许多支持农业发展的政府部门看到了解决农业金融难题的一点希望。
截至2023年6月末,“大山雀”系统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15大产业,并已帮助超150万种植户获得贷款。
从田间飞出的大山雀,又回到田间。成为中国种植户不断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地方政府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益鸟”。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莫 奈
编辑 | 姜苏仁
统筹 | 张鹏霞
排版 | 静 山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magJiang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