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是科幻产业,还是刘慈欣产业?

是科幻产业,还是刘慈欣产业?

公众号新闻



作者 | chihui

来源 大橘科



2003年,我刚刚开始涉入科幻写作的时候。“科幻产业”这个词就在被一次一次地,反复地,提起。


抱着好奇和希望,我进入了这个行业,创作科幻小说,担任编辑工作。我遇到和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琐碎零散的问题,是分散而脆弱的市场,是一个又一个科幻刊物因为入不敷出倒闭的现状。


在十年浮沉后,2013年,我写了《科幻产业是一条不存在的巨龙》,发布在网上。抱怨科幻产业的虚幻荣光和无法落地的尴尬现实。

但是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一件事:我看到的问题,大家也都看得到。我指出的问题,在之前或者之后,也有很多人指出过。


但看到和指出问题显然是不够的。


于是我决定去做事。


写作、出版、和游戏公司合作、和电影公司合作、开网络写作班,开线下写作班,从头开始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我大学专业是条生物狗),在不同的地方做编辑,回科幻世界当了四年编辑,然后又辞职出来单飞……


又是十年。


在科幻大会召开前,我接受了一个采访。对方非常认真敬业,甚至找到了我十年前的作品进行调研。她们看到了那篇“科幻产业是一条不存在的巨龙”,于是问我:十年后,有了三体,有了流浪地球,你仍然这么认为吗?


是的。我说。我仍然这么认为。




刘慈欣产业


科幻产业存在与否,等下再聊。先来聊聊刘慈欣产业。


这是一条繁荣而饥饿的产业链条,在产业链条的上游,是一系列刘慈欣老师创作的短篇小说,以及《三体》这座仿佛永远挖不完的金矿。以及刘慈欣老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创作出新的长篇,只创作了少量短篇的现状。


如果把刘慈欣老师视为一个工作室或者一个产业上游公司的话。那么这个产业的“原矿”似乎相当有限,而且缺乏后继产出。但因为它仍然能持续地供应中下游的产业,所以并没有迫在眉睫的危机,只有一些遥远的乌云。


在产业链条的中游,大家都在努力地挖掘刘慈欣老师这座昂贵的原矿。刘慈欣主编的书,刘慈欣参与的书,刘慈欣推荐的书,刘慈欣短篇集,刘慈欣中短篇集,《三体》的近20个不同版本的书籍,以及刘慈欣全集……


还有各种IP的开发,包括三体宇宙,三体衍生创作,三体衍生创作的衍生创作……


产业链条的下游,现在是最繁荣的地方。流浪地球电影,三体电视剧,三体舞台剧,三体动画片……大量资金在这里疯狂地左冲右突,饥饿地攫取它们能够攫取到的每一个消费者。


这些热得烫手的资金对于来自上游的资源也同样饥渴,但是不管怎么挖掘,连“刘慈欣全集”都出来了,这座矿就那么多,你随便挖。挖的再多,也挖不出110%来。


反而是在流浪地球电影上映后,电影本身成为了产业的“矿源”,先后孕育出了流浪地球短片集、流浪地球周边、流浪地球手游等下游产品。


产业之河可以无限向下延伸,但是上游依旧只有孤零零的一座矿。


每一次有人跟我说,科幻产业繁荣了的时候,我就会请求他举出一个例子。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听到过刘慈欣作品改编之外的任何例子,一个都没有。


哦,除了上海堡垒。


二十年前,有一场笔会。在笔会上,我问刘慈欣老师,他最想创作的是什么样的作品。他抽了一口烟,想了一会儿,说,他想创作一部流行作品,很普通,但是很畅销。他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拓展有限的科幻市场。


“我想写金字塔最底下的那种书,让大家都来看,然后你们这些年轻人,就可以踩着我的作品往上走,写更好的作品。就不怕小众没有市场喽。”


二十年后,刘慈欣老师做到了他坚定要做的事情。《三体》成了一本畅销书,其读者范围远远超过了科幻小说的读者范围。他为金字塔铺了一个坚实的底。


但底座上空空如也。




蘑菇圈


先聊聊科幻产业链条第一环:小说。


现在的科幻小说生产,呈现出蘑菇圈的状态。这儿一圈蘑菇,那儿一圈蘑菇。彼此之间相互隔离,如果遇到气性大的,还要相互鄙视一番。


建个科幻小说网站,一圈蘑菇;去起点写网文科幻,一圈蘑菇;去知乎写科幻短篇,一圈蘑菇;搞个奖项A,奖项B,奖项C,每个奖项周围,又是一圈蘑菇。

蘑菇圈和蘑菇圈之间,彼此不怎么连通。也缺少商业上的合作,甚至还会出现商业上的恶性竞争。包括但不限于背后辱骂、威胁恐吓作者、互相举报、互相举报以及互相举报。


作者们就像是草原上饥饿的羊,茫然地从一个蘑菇圈流浪到另一个蘑菇圈。大家都是必然要去最大的蘑菇圈《科幻世界》游览一番的,但是去过之后,依然迷茫。


每一个蘑菇圈对作者的承诺都大同小异:我们会给你发表作品,我们还会让你的作品影视化,我们会让你出名、发财、红得发紫,现在来把这份合同签了吧,请不要追问里面的细节。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画一条梦想中的科幻产业链条。那必然是从作者到作品,从作品到影视化,从影视化到更多的衍生开发,一条金光灿灿的美好大道。


大家争先恐后地冲了上去,一头栽入其中。然后两条腿指向天空无力地蹬来蹬去。


即使是有幸看到作品影视化的少数幸运作者,影视化的结果也让所有人望而却步。影视圈已经渐渐开始觉得是不是科幻蘑菇圈里的蘑菇有毒了。真金白银砸下去,只有石头崩上来。


这就造成了一个残酷的结果:产业断链。




一刀两断的蚯蚓


现在的“科幻产业”,除了刘慈欣老师的作品打通了产业链条之外,其它的部分,就像是被一刀两断的蚯蚓,作品遇不到影视,影视遇不到作品。偏偏两端又都活蹦乱跳的许诺着美好前景。


我做过一个测试,向二十个跟我谈论“科幻产业”的人,提问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希望科幻产业提供给人们什么样的产品?


以下是我收集来的答案:


逃避现实/娱乐产品/满足好奇心/未来图景/科学教育/让人们喜欢上科学/规避审查/震撼与惊奇/对乏味现实的拓展/复刻好莱坞辉煌/中国人的科幻/下沉市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让人们喜欢科幻/中国式的未来想象/比科普有趣一点/刘慈欣的模仿品/能拉来投资/政府补贴/概念旅游/小孩喜欢/能做周边


然后我又问了他们第二个问题:你能在你的答案基础上,找出一个比科幻产业提供的产品更廉价、更适合商业化且市场更大、更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吗?


绝大多数人会沉默一会儿,然后说出一个。我就会在他们的“产品图景展望”上做记录。


逃避现实(任何网文和游戏)/娱乐产品(任何网文和游戏)/满足好奇心(科普)/未来图景(无)/教育(科普)/让人们喜欢上科学(科普)/规避审查(……)/震撼与惊奇(奇幻)/对乏味现实的拓展(奇幻、历史)/复刻好莱坞辉煌(好莱坞本坞)/中国人的科幻(无)/下沉市场(一切短视频)/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普)/让人们喜欢科幻(无)/中国式的未来想象(无)/比科普有趣一点(无)/刘慈欣的模仿品(刘慈欣本欣)/能拉来投资(科普)/政府补贴(科普)/概念旅游(IP)/小孩喜欢(任何儿童娱乐)/能做周边(任何IP)


以上这些描述,的的确确都是科幻产业内容的“产品特征”。一个好的科幻作品也的确会包含里面的很多要素。


但是,“产品特征”并不等于“产品竞争力”。


排除掉肯定打不过的竞争产品,再排除掉科幻爱好者自己的美好期望而非真实市场需求(比如“让人们喜欢科幻”“中国人的科幻”)和非市场需求(规避审查)。最后剩下的,没有直接竞争或没有强直接竞争的科幻产业产品特征描述如下:


未来图景(独占)

震撼与惊奇(和奇幻可以有区分)

中国式的未来想象(独占)

有趣(相对于科普)

刘慈欣(独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仍然把现在的科幻产业,叫刘慈欣产业。因为真的没有太大的区别。


更残酷的是:只要能够满足上面的需求,影视并不需要小说。一个看了很多科幻电影的编剧,在创作力上并不弱于专注于科幻小说的作者,而他能够提供给影视公司的内容,却是可以快速进入生产环节的。


这条“产业链”的下游,渐渐已经不再需要上游。反而是上游的小说和杂志,因为资金量少,现金流少,越来越需要来自下游的资金,却又无法提供下游需要的产品。


这条被一刀两断的蚯蚓正在渐行渐远,但是又仿佛若无其事。




吃大刘,喝大刘,

商业规划顶个逑


在没有下游资金的情况下,上游的内容生产平台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吃大刘。


刘慈欣老师的作品养活了百分之六十的科幻小说出版平台,剩下百分之二十靠邀请大刘做评委,最后百分之二十靠拿着三体忽悠投资人。


一个科幻出版平台,以它能发出稿费作为生命的起点,以它发不出稿费作为生命的终点,生存三五年者有之,苟延残喘七八年者有之,如流星般十个月嗝屁者也有之。


除了科幻世界以“万”为单位的发行量之外,其它平台一般浏览量都是4位数。偶尔还有2位数的惨烈情景。


从结果(利润和流量)论,显然可见,《科幻世界》的商业化做得是“最好”的。


但事实上,因为有大刘兜底的缘故,《科幻世界》和其它一些科幻小说出版平台的商业规划,我只能用“不可名状”来形容。


试列举一些我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商业规划”如下:


1. 在没有进行读者调查的情况下,假定《科幻世界》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男性,并推论:因为《男人装》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是年轻男性,所以《科幻世界》应该在外表设计和商业推广上对标《男人装》。

(该商业规划由于掏不出全彩印刷的成本而夭折)


2. 假定《科幻世界》的阅读群体是有阅读习惯的年轻人,并推论:因为知乎和起点网文的阅读群体也是有阅读习惯的年轻人,所以《科幻世界》应该在内容形式上对标知乎和起点的网文。人家堆砌设定,我们可以堆砌科学理论。

(该商业计划据知情人士称仍在进行中)


3. 因为现在互联网阅读非常流行,由此可以推论:可以做一个互联网中短篇阅读网站。但是考虑到互联网上中短篇阅读习惯较少,建议在网站加入博彩元素。

(该商业计划因犯法夭折)


4. 因为现在大家都想拍商业科幻电影,欧美的商业科幻电影是从太空歌剧起步的,所以我们要力推太空歌剧类小说。

(该商业计划因为影视圈实在掏不起预算而夭折)


5. 在没有进行读者调查的情况下,假定《科幻世界》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男性,并推论:因为年轻男性喜欢美女,所以我们要力推美女作家。(该商业计划据知情人士称仍在进行中)


6. 在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假定:因为市场缺少中篇(3-8万字),所以市场需要中篇,所以中篇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多发表中篇,并且把中篇小说推荐给影视市场。因为我们把很多中篇推荐给了影视市场,所以中篇很重要。

(现实:对剧本来说,1万字还是8万字没有区别,都得重写)

(该商业计划据知情人士称仍在进行中)


——总之,科幻小说出版平台的商业计划,就处于这样一种混乱、盲目又自信的状态。


瞎几把试,瞎几把干,反正大刘能管饭……


嗯。刘慈欣产业,刘慈欣产业。




产业一定是链条式的吗?


我挖出一块矿石。如果我不把这块矿石卖给铁匠,他就没法打铁。找他买锄头的人,也就没法买到锄头。


这是链条式的产业。


我在聚会上讲了一个故事。我并不需要把这个故事卖给画家,他只要听到了,就可以画出故事里的姑娘。而喜欢这个姑娘、买下这幅画的人,也并不需要听过我的故事。


当然,如果人们喜欢我的故事,他们也会更愿意买一幅画。


如果说实体的、工业化的产业,是一条从上游到下游的河流,那么文化产业,事实上是一片草原。名为“内容”的种子四处飘散,以各自的方式成长。又微妙地彼此影响。


在“科幻”这个领域里,内容是以“小循环+出圈作品”的方式生长的。


科幻小说的创作者、出版者和消费者,在“出版”这个大行业里,自成一个循环。


科幻电影的编剧、电影工业从业者和消费者,在“电影工业”里,也自成一个循环。


科幻游戏的设计者、游戏平台和玩家,在“游戏行业”里也自成一个循环。


最近,科幻类短视频的市场也在生长起这样的小循环。


这些小循环,就像是河流里的一个个小鱼窝。或者草原上的一个个蘑菇圈。


于是,我画出了一幅有趣的产业图景:


科幻产业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循环,每一个小循环里,会有几率出现特殊的产品(比如三体),这些产品破圈时,会形成有益于整个环境的延展。就像是长过蘑菇圈的地方,草地会更繁茂。


在过去两年里,基于这个产业图景,我尝试着建立起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小循环。在这些小循环中培育有大环境延展潜质的作品,再用这些有延展能力的作品去达成不同小循环之间的合作,最终提升整体的市场回报。


这个理论已经被《三体》证明是可行的。


但同样,两年后,我非常确定:正因为有了《三体》,才证明这个商业构想是不可行的。


《三体》是偶然事件,不是必然事件。


把希望寄托在再出一部《三体》上是一厢情愿的,和愚蠢的。市场小、环境封闭,小循环会饿死。


如果把小循环挂在已有的“刘慈欣产业”上,小循环能够活下来,但是会失去市场竞争力。甚至开始腐坏变质。


在小循环的往复中,圈变成了圈(juan)。《科幻世界》编辑部五楼仓库里堆积的直播设备,记载着的是一次试图突破圈禁而最终惨败的尝试。在小循环里,每一个项目都必须有利润,直播这种只投入不见回报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即使它的存在可以让其它项目收到回报也一样。


如果你觉得这过于匪夷所思——科幻世界曾经试图让美术设计部【独立盈利】。这符合小循环必须能够独立生存的逻辑,但我觉得它大约违反了某种物理定律……




走一走


要生存,要拓展受众,要破圈,要获得流量,要获得回报。


面对这些迫切的生存需求,当《科幻世界》交出了《依尘》这份答卷的时候,我终于确信:小循环死路一条。不管科幻世界怎么做,做什么,只要他们还把自己困在小循环里,就只能以秒速五厘米走在通往火葬场的路上。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试着找一些能够打破小循环的东西。


摘选一些趣味交谈如下:

“——我们目前还没有盈利。”

“——太好了,我们也没有。”

“——你有作品吗?”

“——坏消息,没有作品,没钱抢不到版权。好消息是,我有作者。”

“我们的劣势是没有可以线下销售的产品。”

“优势呢?”

“也没有成本。”

“我们要不要做一些读者觉得是科幻但是科幻迷很看不起的东西?”

“有人掏钱吗?”

“有。”

“那可以做做看。”


——世界科幻大会的时候,我经常打车往返会场。先后遇到两个司机,都对科幻大会感兴趣。他们不是科幻迷,其中一个甚至把科幻大会叫梦幻大会。但是他们想带小孩来玩。


这些人是科幻内容的最外圈消费者。他们唯一要求的属性就是“有趣,能玩,好玩,小孩可以玩”。


小循环的一个特点是:它会不断排除“不够完美”的受众,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急于宣称自己是成年人的科幻迷一直在排斥提供给少儿的科幻内容,也排斥将少儿内容和成年科幻内容相提并论的做法。


更不要说人头打成狗头的软硬科幻之争了。


但其实,那些只带一点科幻元素的消费文化产品,那些甚至被软科幻排斥在外的作品。占据的才是最广大的市场。


它们的进入门槛最低,乐趣最高。


就像是一个沙漏,会有一些读者从这些趣味的,不算科幻的科幻作品进入,然后一步步走到核心科幻的位置,去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又会慢悠悠地逛出来,最终回到只看有趣的东西这个最初的出发点。


像是爬一座山,上山,下山。


然后在琐碎的生活中的某个时刻,他们又会想起曾经喜欢过的科幻,然后回来。

像是一场时间意义上的旅游。


《三体》这部小说,已经完成了并且仍在持续地履行着当初刘慈欣老师期待它完成的历史使命,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各种各样的读者、爱好者和消费者接触科幻。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地接待这些走进科幻大门的朋友,引导他们去科幻的想象世界里遨游,让他们在离开的时候心满意足。


去大开科幻之门。


去建造瑰丽的科幻之景。


让科幻内容的消费者快乐、满足;让科幻内容的创作者能够得到回报。

这只是目标。


群里直播的时候,有小伙伴问我要怎么做。我说,我不知道。现在有目标,有一些可以参考的东西,但时代在不停的变化,我们只能一边走,一边思考,一边尝试,一边总结。要是我扑该了,大家至少还能从我留下的絮叨里,学点经验教训。


要知道,有《三体》在,有刘慈欣产业在,待在小循环里,未必会死。


打破圈走出去做点事,却未必能活。


那你会走出去吗?她问我。


会的。


我说。


我已经选择过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隐形的翅膀这一代人,将如何避免“刘慈欣陷阱”?我曾经所迷恋的和至今不能忘却的同行评议,是科学进步的最大障碍吗?豆瓣9.4分,刘慈欣获奖幻集,孩子爱读2.9 除了物理、化学、生物,还有什么是科学?程序员空闲时间应该继续卷技术,还是找其他副业?“90后”海漄从刘慈欣手中接过雨果奖奖杯!《时空画师》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七夕何夕苹果 M3 系列芯片规格曝光 / X 推出两款新订阅计划 / 王者荣耀刘慈欣官宣联动华为的新车灯能拐弯?!刘慈欣看完直呼666《中国之声》&《下辈子不一定还能遇见你》瑞幸联名茅台,是酱香科技还是科技酱香?酱香拿铁,9.9与3000元的全民上头还是科技狠活?【了解科学】对比清单应用: 工程与技术发展是科学么?61岁的梁朝伟哭了:原来最懂我的不是刘嘉玲不敢相信!这是刘昊然?不愧是科技大厂!连食堂也“卷”起来了?创新才是科研的灵魂:一次项目经历使“双非”背景的我明白学术真谛!比物理、生物、化学、天文更难?竟还有人说它不是科学?!谁才是科技公司的第一掌舵人?比科幻更科幻的,是写科幻的作者叫梁启超什么是科技与狠活?这才是!中国90后科幻作家获雨果奖!刘慈欣亲自颁奖华为芯片、特斯拉机器人!到处都是科技变革!科技焦虑怎么治|直播预告OpenAI政变背后是科学家创始人的悲歌【双11特价清仓】“现代达芬奇”的玩具!既是科技又是艺术~!《寻秘自然 3》大揭秘,科普还是科幻?评分9.6暴跌到5.5,刘慈欣接班人陷入“群嘲”福岛核废水,从来都不是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对比清单应用: 数学是科学么?不愧是刘琳,一集就给我吓住了清朝的科幻小说,真的挺科幻的【七律】《江南采莲》 押平水韵七阳科幻是一种“亚文化”吗? | 罗伯特·索耶科幻小说丛书分享会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