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9.6暴跌到5.5,刘慈欣接班人陷入“群嘲”
他身处格子间,心却在遨游宇宙。只要有热爱,哪怕遇上千难万阻,也能逐一踏过。
作者:北楼8层女同事
来源:新东方
文章已获授权
“你的作品,被雨果奖提名了!”
在得知作品入围“雨果奖”的那一刻,海漄心里还有些不真实感。
直到真正站上领奖台,接过由刘慈欣递来的奖杯后,海漄亲自完成了这场科幻仪式的交接。
但在掌声与鲜花之外,有些眼睛敏锐的观众,却还注意到了一个不寻常的地方。
别人领奖,都恨不得穿最高级的西装,怎么到了海漄,就是一身“戗驳领”的行服呢?
与此同时,一些网友惊喜表示:
“今年雨果奖的获奖者,是我同事!”
这时,人们才发现,海漄这条路,走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漫长,也更精彩。
从金融工作者到获得世界科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雨果奖”,从“科幻迷”到科幻小说作家,也许正如海漄所说:“只要那份好奇还存在,幻想就永远不会消失”——
只要那份好奇还存在,千千万万个“海漄”,就永远不会消失。
01
挣脱引力
说起科幻,就不得不提海漄的前辈,刘慈欣。
“我点燃了火,却控制不了它。”
在刘慈欣的《三体》中,叶文洁对残酷的真相,说了这么一句话,随后她请求重回红岸基地遗址,那个改变了人类命运的故地。
这个过程中,刘慈欣以历史上的“十年时代”为背景,交代了三体文明降临地球的最初进程。
图源:电视剧《三体》
有意思的是,海漄这篇夺下了雨果奖的科幻小说《时空画师》,灵感同样也来自于历史。
当海漄第一次看到《千里江山图》时,就对这幅画的作者起了兴趣:
他师承何处?为何年仅十八,就有如此绝佳的画工?在这般千古绝调后,他又为何瞬息沉寂于历史?
图源: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自此,为这位奇才填补史书上断裂的人生,成为了海漄创作《时空画师》的动力,也契中了他对科幻的定义——
“热爱科幻,视角不要局限于科幻。”
当他试图在科幻里面走出“科幻”时,视野的打开,反倒催生了他对历史、对人文的全新思考。
在海漄的阅读记录里面,有无数本历史书、文言文小说和中国的志怪小说,如《聊斋志异》《骷髅幻戏图》……
图源:影视剧《敦煌夜潭》
然而在我们的印象里,科幻,似乎都是未来的、现代的、高端的。
但当海漄在古人瑰丽的想象中遨游时,却逐渐发现:历史,也存在着散落各处、却可以巧妙对应的事实。
这证明了,历史本身同样奇幻,同样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钱莉芳在小说《天意》里,用外星生命解释了八卦、九鼎、彭祖的起源,在说到历史上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时,指出并非萧何说动了韩信,而是神器神迹,让韩信大受震撼,从而答应了这场交易。
乍一听,这个解释似乎漏洞百出,但连贯上下文后,却发现科幻的加入,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史实,有了另一种被解释的可能。
从2019年的《血灾》,到2020年的《龙骸》,再到2022年《时空画师》,海漄在史与幻的结合上,不断进行尝试。
某次,海漄说起历史科幻要如何写作的经验:
“用海量查找资料的方式,找到自己需要的,构造巧合。”
搜集素材时,他习惯在学术网站上,阅读相关的论文资料,或者观看历史纪录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当然,有人会怀疑:如果完全依照历史,那科幻还有什么意思呢?
而海漄认为,尊重历史,不等于否认科幻,对那些“教科书”式解读幻想故事的赏析,他也会感到不满:
“我更愿意简单直白地赞叹一句古人精彩绝伦的想象力。”
他爱历史,但同样不希望,自己的故事只为穿越未来而存在,因为每个渺小的人,在历史中都有他的意义。
而科幻,就是让无数历史的平行时空,并存出现的神秘力量。比起改变,它反而完成着更重要的使命——
打碎界限,让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们以另一种方式,挣脱现实的引力。
02
世界的答案,在哪里?
在海漄还是个孩子时,头顶便铺散着,无数名为“想象”的星辰。
他会在街上的新华书店里,安静地翻看《珊瑚岛上的死光》,或是《古峡迷雾》。而小小的书店,是海漄与科幻相会的秘密空间。
上初中后,他成为了《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而到了高中,海漄已经彻底坚信,科幻不仅是闲暇时的消遣,更是他的热爱与执着。
“那时,我相信我找到(热爱的东西)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段缘分,也曾一度断过。
毕业后,意气风发的海漄,选择进入金融行业工作。紧凑的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公司的加班加点,使得“能够留给我写科幻的时间非常少。”
除了2011年写下的一篇小说外,之后的五年,海漄的写作生涯,几乎停滞。
直到2016年,工作迎来了暂缓期,他才有机会静下心来写作。在之后,海漄开始为写作腾出专属的时间。
当然,写作事业就如他这个人一样,低调而“不起眼”。
甚至当海漄荣获“雨果奖”的消息刷屏朋友圈时,他的前同事刘越(化名)和其他人依然“一头雾水”:
在疲惫了一天后,这人哪来的精力和时间,继续写小说?
图源:电影《明日战记》
面对这个问题,海漄向记者展示了他一天的行程安排——
白天他在公司上班,晚上11点左右,他回到家。
第一件事是和妻子聊天,然后陪陪小孩,最后再进入书房,继续探索属于他的奇幻世界。
所有用来娱乐的时间,全被海漄投入到了写作上,因此工作再忙碌,他依然维持着一年6万字的输出量。
出人意料的是,因为工作养成的自律和目标感,海漄的写作,从未出现过拖延懒散的问题。
根据编辑田兴海回忆,第一次见海漄时,海漄便身穿西装、衣冠楚楚。严谨的白领形象,与田兴海印象里从不拖稿的作者形象,一时间完美重叠。
但尽管海漄再三阐明,还是有不少人挖苦、质疑。
此外,由于小说评价的主观性,有些人质疑他的小说水平还不足以获得雨果奖,在“德不配位”的舆论中,《时空画师》的豆瓣评分由原来的9.6暴跌到5.5分。
甚至还有一些人“建议”:海漄完全能够辞去本职工作,专心写小说。
但海漄并不认为工作的价值,要比小说低多少:
“我还是可以回归日常,好好做我的工作,安心写我的小说。”
物质上的富足,让海漄有更多底气去坚守自己的热爱:“努力工作就是对写作爱好最好的保护。”
图源:深圳卫视
在喧嚣的城市里,科幻是属于精神空间的美好。
刘慈欣有一句话,让海漄印象很深刻:“好的科幻小说应该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宏大,让他们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地仰望星空。”
科幻就像是一片净土,在这里,海漄可以将日常中无法触及的神奇体验,灌注、凝结、寄托在笔下。
而一次次叩问与追寻,也让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他,还保留着对世界的好奇,还知道要“停下来”仰望天穹、叩问宇宙。
在回家的路上,海漄有时会计算着时间与收入,有时也看向夜空:
“另外一颗恒星的世界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而每一次对天空的追问,或许,就是下一次征途的开始。
03
奔跑的星辰
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是海漄特别喜欢的一篇科幻小说。
在小说里,有一种被称为“七肢桶”的外星人,它们能同时感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轻而易举,便可以洞见人类的一生。
“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
图源:《智利,1976》
对短暂的人生时刻的突破,启发了海漄《时空画师》的写作:里面的重要人物王希孟,最终放弃肉身、成为了鬼影,穿梭在历史与山川之间。
但无论是特德·姜,还是海漄,小说最终的落脚点,都归结于人。
再高级的维度,再浩瀚的历史,不过都是由一个个的人,一点点铺成。
在写作时,海漄会写王希孟的痛苦与纠结:到底是用自己的笔永葆大宋,还是遵照历史?
海漄也会写王希孟的挣扎,写他在预知未来的战争灾难后,捧着画卷死谏皇帝:“若与之结盟,待到辽国一灭,下一个就是我们了!”
因此,历史科幻兜兜转转,它还是在写人的情感、人的解释、人的思考。
在人生的无限可能性之中,世界的可能性,也尽数表达了出来。
而有关世界“可能性”的幻想故事,在西方有许多出名的作品,如《神经浪游者》和《银河帝国》;在中国先秦,也已出现了无数想象性作品:
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的神话开始传咏,中国先祖追问着人类的来源;《山海经》逐渐成书,人们记录着视野中的“惊奇”生物。
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现代中国的科幻文学,无论在受众上、作品上,亦或是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上,都较为欠缺。
可科幻在中国的“水土不服”,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科幻。
因为归根结底,科幻的基点是好奇,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情感的投射与思维的凝结。
如果说真理需要数据支撑,那么由“想象”衍生的一个个设定,怎么就不算暂未被证明的伟大假想呢?
高维文明、地球监狱、流放设定……我们洞察到了更宏大的对世界的解释,而在震撼之后,或许会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真的是这样吗?有别的解释吗?
图源:电影《星际穿越》
因此,他人对世界的解释让我们惊醒,反过来,我们也会试图推翻前人的思考。
好奇与批判,是人类进入宇宙的入场券,是人类突破认知囚笼的力量,是人类对世界、对智慧,另一种变相的爱与肯定。
而中国人对世界的探索也并不少,只是缺少足够多的表达机会。
图源:电影《流浪地球》
幸运的是,海漄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坚守、奉献、勇气,都是无形的‘中国资源’,值得被传承,被传唱。”
在《龙骸》里,海漄会创造东方化的怪兽,而在《血灾》和《尽化塔》时,则涉及了许多文物保护的故事。
把民族积淀的智慧、记忆与情感,转化为世界故事,不仅是新时代的崭新命题,也是中国科幻实现质变的契机。
如今的海漄,走进办公区域后,依然穿着齐整的行服,有序地处理今天要录入的单据和客户的信息。
只有角落的鲜花,还暗示着海漄的另一重身份。
图源:招行微刊
在时钟紧张的滴答声中,十二个小时也许很快就过去了。
到了夜幕降临之际,海漄将和往常一样,走在路上,抬起头看着星空——
而后朝着热爱,朝着他将要探索答案的地方,全力奔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