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0后选择毕业去养牛
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结果,截至2020年,全国不同规模的畜牧企业都存在人才缺口,未来几年,高职专科以上人才缺口数约为28万人,中职人才缺口数约为10万人。
因为这些人才缺口的存在,在牧场工作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职业焦虑感,他们不必担心失业,工作稳稳当当地干,下班后时间都属于自己。
文|梁宋
编辑|李栗
00后都进牧场了
我国拥有近66万个奶牛牧场,它们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内蒙古、新疆、河北以及东北地区,许多年轻人和这些牧场一起,静静驻扎在郊野之地,为大家送来餐桌上一杯好牛奶。
一群年轻人,远离城市,远离流行的词汇,也远离一种可以想象的生活。他们的日子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又将在这里创造什么?
吉文亚是一个生于1999年的年轻女孩,在认养一头牛的河北牧场工作。
她并不是那种成绩非常好的孩子,初中毕业时,就开始为未来打算。她放弃了普通高中,选择去念职业学校,选方向时,许多女孩选学前教育或是护理方向,她却选了相对冷门的畜牧业。
家里人当然反对,在他们的印象中,畜牧就是养猪养牛养鸡,脏且臭,爸爸担心她体力跟不上,甚至直接说,「以后你大学毕业,去养殖场,铲粪人家都不要你」。
但吉文亚想得挺清楚,她内秀,不那么喜欢和人打交道,不管是做幼儿园老师,还是做护士,或是做个高铁服务员,每天都免不了和人接触,那不适合自己。
她喜欢动物,喜欢慢慢地待在一个地方,那年她才15岁,没听家人的,自己做了自己的主,就选畜牧业,「我感觉我要学,我就要学,我也不想其他的」。
年轻时最不缺的就是勇气。这些来到牧场工作的年轻人,许多都在初中毕业那个暑假就锚定了未来的就业方向,他们大多都是自主选择,有几分误打误撞,又有点命中注定感——有人因为家里养过牛就选了畜牧业,有人因为高中免除三年学费选择它,还有人因为所有科目对生物最不抵触,所以选择畜牧业。
一位叫王晨的男生,填志愿时仔细看了看,别的专业要不男多女少,要不女多男少,畜牧业班正好男生十五人女生十五人,他也没想那么多,跟着感觉走,「30个人正合适」,就选了畜牧业。
这些孩子和普通高中的孩子不太一样,高中时就开始学习畜牧业知识,之后考上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大学后,专业开始分流,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这些细小的分支将决定他们在牧场到底做什么。
吉文亚毕业时,班上有同学去养鸡场,也有人去养猪场,同学们开始分野。那些选择去养猪场的同学,刚毕业时工资是最高的,但猪场味道大,猪容易感染病毒,员工进出都需要严格消毒,多的时候一天要洗7-8次澡,他们吃的蔬菜都要用专门的消毒水浸泡后才能运送进去。「猪场不自由」,不能随意出去,每两个月才能集中休假一次,工资会因为猪肉价格的波动而波动。
而来到认养一头牛的牧场,意味着「登台阶」,起薪低,但工资基本年年涨。2019年,吉文亚和男友程茂鑫一起来到牧场,入职时,厂长问程茂鑫多大,他脱口而出,「我00年的」,厂长都吓一跳,「好家伙,这00后都进牧场了」。
双向选择
在大家的想象中,牧场有两种样态。
一种是电视广告里那种青青草原,大片大片的绿色,所见之处都是柔软嫩草,必要时远方还有缓缓转动的风车,每一头牛都是那么悠闲。
还有一种是畜牧专业学生在校时想象的牧场,囿于农村的生活经验,他们通常把牧场想得很糟,「动物浑身是粪,又臭,全是粪水,满地都是」。
现实生活里,牧场既不是第一种,更不像第二种。它不脏也不臭,更像是一个地处偏僻的低矮厂房群落,几千头牛与几百个人和谐共存,它是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牛和人都生活在这里。
吉文亚在认养一头牛牧场的品控部门工作,你可以理解为检验科,她每天需要对牛饲料、牛群健康,以及即将发车的牛奶进行检测,保证牧场里运送出去的鲜牛奶一切达标。
她的一天大约是这样度过:早上6点的闹钟,有时候6点半起来,去食堂简单吃一口饭,7点上班,一直到11点半下班吃饭,休息到1点半上下午班。每年的9月、10月,玉米熟了,牧场需要给牛储备新鲜饲料,那两个月,她通常会上夜班或者加班。
过去两年多,吉文亚从一位普通职员升职为品控部副主管,管理同部门的4位职员,她才23岁,性格也比较柔和,她把管理理解为做菜,每天同时要做好几道菜,「这个需要先炖着,你就让它在那儿炖着,另一个它可能凉得快,需要后做它」,管理是协调与平衡的艺术,排好轻重缓急,这样菜上桌才都是最佳状态。
她的男友程茂鑫是饲养组长,饲养很好理解,就是负责喂牛。「天天看牛、看料,看牛的采食状态,看它们长得怎么样,膘怎么样」。认养一头牛都是现代化牧场,牛吃的是TMR饲料,也就是全混合日粮,牛的口粮里有粗料、精料、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添加剂,保证奶牛吃的每一口口粮都精粗比例稳定、营养浓度一致。
牛一天要喂四遍,程茂鑫每天早上起来,先上牛舍观察一下料草剩下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接着把头一天的剩料清出来,给牛换上新鲜的料。
养牛是个经验活,放饲料也是门手艺,只有和牛相处久了,才知道如何随着天气和牛群的变化,适当增减饲料。天气突然热了,牛容易热应激,料要少喂勤添,又想让它们吃饱,又不能让它们剩得太多,都得是有年头的功夫。
王晓昆是繁育部的,他每天的工作是巡视牛群,将那些13月龄以上、身高体重都达标的发情母牛找出来,帮助它们人工授精。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我国的奶牛产业育种整体水平与奶业发达国家也有差距。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黄金明曾经在采访中指出,我国奶牛核心种源自主培育能力不强,大部分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从国外引进,「国家相关部门要求我国国产种质不低于70%,国外种质不超过30%;而实际现状恰恰相反,进口种质占据了70%」。王晓昆所在的认养一头牛的牧场,被遴选为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目标是培育中国人自己的核心优势奶牛种源。
王晨是牧场里的畜牧兽医,他所在的部门相当于一所小型的奶牛医院,兽医们分成两拨,以月为单位轮流负责大区和小区。大区就是牛栏,可以理解为门诊,大区兽医们每天需要巡栏,看看哪头牛不舒服,轻症直接就治了,重症将送到小区去。小区相当于住院部,兽医们需要给奶牛配药、输液。奶牛常见病有乳房炎,腐蹄病、真胃移位,医生要做的是减缓痛苦,让它们快快康复。
这四位年轻人多是1999年左右生人,刚到牧场时,他们也不太适应。牧场荒僻,开车去最近的繁华街道也得15分钟,一起来的同学们好几个都待不住,「三天两头请假,好出去玩」,他们几个是那种「比较稳当」的人,能沉得下心来,一待就快三年。
这些留在牧场的年轻人,身上有一种相似的气质,和他们聊天时,他们不说什么漂亮话,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温和又坚定。能感觉到,他们是不那么爱和人打交道的一群人,但内心世界很丰盈,说话很有意思,和王晨聊起「沟通」这件事,他会开玩笑,「有时候我跟对象沟通也可费劲了,跟牛沟通多好,最起码牛不会反驳你」。
「到牧场去」不仅是一个动作,还是一种生活方式。那是一种双向选择。一开始,他们选择了牧场,如今,牧场也选择了他们。
「这活儿多『得』啊」
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在牧场工作,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牧场包吃包住,远离商圈,攒钱这件事变得相对容易。2019年,吉文亚刚来到认养一头牛的河北牧场上班,工资才3000元左右,现在已经快9000元了。她不再是那个家里人担心「铲粪都铲不动」的小姑娘了,成了小家庭里收入最稳定、最可观的人。
在牧场,许多年轻人就近买了房子,王晨就是其中之一,他把每个月工资的一半用来还房贷,剩下一半还可以攒起来,「到时候装修」。程茂鑫和吉文亚觉得住在牧场很舒服,暂时还没有买房打算,为了回家方便,程茂鑫买了车,有了代步工具,他可以经常出去和同事聚餐,开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回老家。
程茂鑫在老家的朋友有的做了销售,有的做了辅警,刚工作时,他们一直喊他,回去吧,他不想回去,还是喜欢牧场。他在这里两年多,每到节假日公司都会发牛奶,整箱整箱地发,「人生前20年都没这两年喝的奶多」。
每次回家,他的后备箱几乎都装满牛奶,家里老人看着都高兴,奶奶看他回去带那么多牛奶,一直感叹,上过学就是好,「这活儿多『得』啊」。(『得』,河北方言,读作děi,指舒服、满意)。
这里不像随时要淘汰人的「大厂」,更像那种有人情味的「单位」,谁有点什么事其他人顶一下,下次你有事别人也一样帮你顶,身体不舒服了跟主管说一声就可以调班。在这里工作,可以生病请假,可以有事请假,「一切都是可以商量可以协调的,不那么死板」。
牧场欢迎这些年轻的面孔。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结果,截至2020年,全国不同规模的畜牧企业都存在人才缺口,未来几年,高职专科以上人才缺口数约为28万人,中职人才缺口数约为10万人。
因为这些人才缺口的存在,牧场工作的年轻人也没有太多职业焦虑感,他们不必担心失业,工作稳稳当当地干,下班后时间都属于自己。
吉文亚喜欢养花,下班后的夜晚,她最舒心的事就是伺候她那些多肉植物,本来养了一桌子,养着养着发现桌子放不下了,搬一些到窗台,窗台也放不下了,干脆放到外面去。
每个月五六天假期,她会和男友一起开车回老家看看爸妈,平常日子,男友下班后聚餐、玩游戏,她也和同事吃火锅、烤肉、麻辣烫。他们恋爱6年多了,学了同一个专业,毕业后又一起来到牧场,她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牧场是个熟人圈子,同事基本都是同龄人,好多都是一个大学毕业的大学同学,工作两三年了,感觉还像在念大学。认养一头牛的每一个牧场都有他们的同学,每次公司举行大学生培训,或者大学生活动,整个集团的大学生都去,那就像他们的同学聚会,来自各个牧场的同学都聚在一起,大家一块玩。
因为习惯住在牧场,吉文亚甚至都不太想买房了,她现在一个人住一间宿舍,房间里有娃娃和多肉,男友就在几百米处,开车一小时就能见到家人,「就这样生活就很好」。
稀缺的从容与平静
能感觉到,这些留在牧场的年轻人对牧场是很有感情的。他们不是那么爱表达的人,接受访问时都有些羞涩,「我不会说话」,「说的话上不了台面」,「本身自己肚里也没墨水」,但聊起自己的工作都挺有话说。
那种对工作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是很稀缺的。
在认养一头牛位于三河的娟姗牧场,有3000多头娟姗奶牛,它们体型娇小秀气,像小鹿,下班路过奶厅,一堆牛在那伸着头,王晓昆就忍不住给它们拍拍照。刚来牧场时,他的手机相册里「1000张照片有800张都是小牛的」,拍到后来手机内存满了,开始忍痛删除。
他有一种男孩的天真,喜欢动物,喜欢现在这份工作,「平常我没事,工作之余可以逗逗小牛,我感觉挺开心的反正」。
相处久了,牛就像他们的朋友。全圈最温柔的奶牛,会一直跟着人走,若是去摸它,它就伸着脖子让你摸,给它挠痒,挠一半不挠了,它就追着你开始蹭。大家都知道,这头牛编号「521」。
整个牧场繁育的第一头小牛,大家取名为「长公主」,长公主出生,大家都很高兴,路过都会来看一看,摸一摸,逗一逗,把料捧到她面前喂她吃。
王晓昆是繁育主配,负责奶牛的繁育,每次自己配种的小牛,没有流产,顺利产出小牛来,他都特别开心。他在电话那头说起这些事情,音调会不由自主变高一些,「小牛没过两天就可以会跑了,你逗它还往这儿跑,我感觉就挺高兴的」。
他甚至会专门给发小们打电话分享这种喜悦,一个20多岁男孩,因为小牛出生而兴奋不已,发小们都理解不了,「你多大了,太幼稚了」。他们感觉很幼稚,但是王晓昆感觉很好,「间接性孕育出一个小生命,而且全程健健康康」。
王晓昆去年配种了一千多头牛,成功产下六七百头牛。刚下完犊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打耳牌,他只能通过毛色在3000多头牛里找出自己的小牛。
他还记得当时刚下的小牛被别的小牛欺负,他会「保护」自己繁育的小牛,拿料把那头欺负它的小牛引开,然后捧一大把料喂自己繁育的小牛,他在电话那头笑,这是他的「父爱式霸占」。
王晨是一名兽医,和王晓昆的松弛不同,他把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上班之余,还报名了网课。他觉得救治动物和救治人是差不多的,都是很有力量感的工作。
刚到牧场工作时,空余时间挺多,每天下班后,他都不知道要做什么,空虚引发焦虑,他学会把自己的时间排满,「吃饭学习睡觉,一看又要到上班点了,那就不焦虑了」。
过去两年多,他觉得最开心的事,就是凭借自己的知识,一眼能看出牛有什么毛病,通过用药给它治好,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别人体会不到,「很骄傲的,很自豪的这种感觉」。
聊天快结束时,我问了王晨一个问题,现在最焦虑的事是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惊讶,不是房子,也不是别的,竟然是工作上的困惑,一个人目前最大的焦虑只是对于工作的困惑,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他是这么回答的——
「我的焦虑是近期有一段时间,治疗牛方面有点达到瓶颈期,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过,有时候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治牛了。刚工作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大心理负担,现在懂得越多,顾虑越多,反而越来越不懂了。」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地方,这群年轻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发自内心地认同它。生活有千百种样态,选择永远令人挠头,但他们展现出现在年轻人罕有的从容和平静。牧场给了这些年轻人底气,和一种往上走的信心。而信心最珍贵。
在这个五四青年节,认养一头牛联合猎聘,发起了「全国招募养牛新青年」活动。5月5日将在猎聘APP进行养牛人招募专场直播,面向全国开放67个岗位,覆盖众多职能,以优厚待遇鼓励农业青年发展,助力牧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添「牛」劲。
👇 点击图片,直达招聘页面 👇
认养一头牛希望借助这个契机,让更多有志青年关注中国农业,未来也许我们会迎来更多00后的牧场主和养牛人。
精彩故事永不错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