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预期是关键。。
前两天有人问了个很好玩的问题,说为啥我们之前会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想通过紧缩去杠杆,大概率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但是一直宽松又怎么会去掉杠杆,难道不是越宽松市面上钱越多,大家越愿意冒险加杠杆,然后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大么。
我们这里先解释一下,为啥理论上紧缩去杠杆从来不可能成功,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身边有个小伙伴阿青是炒房客,如果没记错的话,他是从12年开始做这个事情的。
事实上从阿青开始这个事情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的日子一直是不太好过的。
不好过是因为房地产一直处在限购限贷状态,市面上资金状况也始终比较紧张。
限购限贷等于说限制了房地产市场的合格购买人群和贷款杠杆,那资金紧张又是咋回事呢。
很多人都应该记得,我们在2012-2013年经历了一系列的逆周期调节。
这期间因为短期的资本流出以及央妈的紧缩态度,最终在2013年下半年出现了钱荒的情况。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个阶段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的利息特别的高。
没记错的话当时年化应该能到七八个点,现在只有那时候的三分之一不到。
事实上由于阿青看多后面的房价上涨,从2013-2015年他一直在想办法买房。
由于市面上流动性一直不怎么充裕,再加上限购限贷对房地产市场的限制,这哥们手里的房子一直也没咋涨。
再加上他用了比较大比例的贷款加杠杆买房投资,所以每个月的现金流压力也比较大。
到2015年时候他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0%多,每个月的贷款和利息压着还挺难受的。
变化发生在2014年,开始放松限购限贷的同时,又持续几次降息降准货币宽松之后。
这个阶段因为市面上钱相对松了一些,限购限贷又逐步放开了,他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后面日子最好过得时候,基本是在2016年二三季度他们这类强二线城市,房价开始大涨之后。
上涨的原因也很简单,放松限购限贷的同时,几大政策银行在2015年3月以后,通过货币化棚户区改造的方式向房地产市场注入货币。
要知道房子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短期价格就是供、需、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短期内因为货币化棚户区改造,供给是减少的。因为以前拆迁都是给房,现在不给房给钱了。
从需求的角度看,棚户区改造拆掉这批人的房子之后,他们拿到了一笔钱也有买房的需求。
供给减少了,需求增加了,大家手里又多了一笔钱,所以短期支持上涨的因素全具备了。
之后随着货币化棚户区改造,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背景下全国范围推广,我们也迎来了全国范围内房价的普涨。
伴随着阿青所在城市房价的上涨,他的整体资产负债率开始快速下降,从2015年的80%迅速下降到2018年的20%。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怎么宽松放水带来房价大涨以后,他的资产负债率反而下降了呢。
这道理也很简单,看看计算公式就知道了。
资产负债率=债务/总资产,这里面债务是刚性的,而资产部分是弹性变化的。
在刚性债务不变的情况下,因为房地产整体价格出现上涨,总资产这块涨了一大截,可不是资产负债率下来了。
不过这个资产价格上涨,本质上是通过货币宽松放水,吃掉货币购买力的方式实现的。
可以说这期间最吃亏的是持有现金的人,他们在印钞放水的过程中货币购买力迅速贬值,成为为货币购买力稀释买单的那个群体。
可能很多人因为在2015年之前没有在一线强二线买房,后面可能就再也买不起了。
当然受制于老龄化和人口出生率下滑的原因,即便是遇到了全国范围的房价普涨,一线强二线和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一二线城市的主题是分化,趁着这波上涨应该相办法做好置换,就像我们在《未来楼市会出现明显分化》里面说的。
而《三四线以下的房子未来是消费品》,如果这期间在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没有趁机卖房,现在可能也很难卖出去了。
回顾下这波资产价格上涨的话,可以发现初期的宽松放水,是从2014年开始的持续降息降准开始的。
这之后市面上的资金开始宽松了,首先资本市场迎来了很多年不见的杠杆牛。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同时也可以对抗美联储加息背景下的资本外流。
后期的宽松放水,是通过2015年之后的几大政策银行。它们用PSL的方式,做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定向发钱。
棚户区货币化改造以后,大量的货币开始涌入市场,同时也带来市面上房源的短期快速减少,以及一大波手里拿着钱需要买房的人。
市面上房子的供应少了,但是短期内需求增加了很多,钱又增加了很多,涨价就成为一种必然。
因为房子也是一种商品,也是受到供求关系制约的。当市面上供应减少需求增多,货币又比较宽松的时候就会上涨。
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减少了市面上房子的存量,增加了一批手里有钱又需要买房的人,自然供需在短期发生了逆转。
供需逆转之后,市面上货币又非常的宽松,房价也就在短期内出现了一波上行。
通过上面的例子,理解了资产负债率=债务/总资产这个公式。你也会明白想要通过紧缩来去杠杆,最终是很难成功的。
因为持续紧缩以后,必然会看到市面上的资金和流动性紧张,随之而来的就是资产价格下跌。
你要知道债务这个东西是刚性的,债务形成之后除了你每月偿还的那部分钱,整体债务是不会发生收缩的。
而资产价格是弹性的,货币紧缩以后资产价格下跌,会导致总资产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在债务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总资产规模出现缩水,随之而来的就是资产负债率的进一步提高。
等于说通过紧缩去杠杆之后,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下跌,全社会的资产负债率和杠杆率变得更高了。
这就是为啥从理论上说,通过紧缩去杠杆的方式,是很难降低资产负债率和杠杆率的。
所以世界上主要国家遇到危机,导致资产价格短期快速下跌,也会放水刺激需求和资产价格,这也并不是因为他们傻。
而是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在紧缩的背景下去杠杆理论上是很难成功的,毕竟这不符合基础的经济学规律。
而且紧缩到一定程度,我们甚至可能会看到由于杠杆率太高,居民和企业部门中有些人挺不住破产,这会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的压力。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再次宽松刺激经济几乎会变成唯一的选择,因为只有需求和资产价格起来了,经济才能恢复良性运转。
毕竟经济规律本身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底层逻辑更不可能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从人性和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都是买涨不买跌的。没有人会在预期资产价格下跌的情况下,还跑去贷款买房或者增加资本市场的投入。
所以没有资产价格的上涨,也就没有信用和债务的扩张,自然也就不存在经济的增长。
这也是为啥以前我们会常说一句话,叫做上涨无房源,下跌无刚需。
所以资产价格形成下跌预期,造成信用和债务的扩张停滞,经济的增长就会随之放缓。
要是人们提前还贷造成资产负债表收缩,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大概率形成《资产负债表衰退》。
这就是日本当年遇到的情况,也是全世界主要国家目前都在极力避免的状况。
不过在这个宽松刺激经济的过程中,常常又会不可避免的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原因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宽松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债务和信用货币的扩张。
这里面债务就是货币,货币就是债务。二者互为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由于大家手里持有的资产数量和规模不同,所以在每一次放水之中的受益程度也不同。
所以在信用货币时代,每次宽松放水刺激经济,必然带来的副作用就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
当然这中间也可以做一些逆周期调节,但是如果想要在信用货币时代刺激经济增长,可能大概率还是要回到宽松刺激经济的老路上来。
如果单靠货币宽松没办法刺激需求,还有个选择就是通过财政扩张的方式来增加全社会的总需求,这个动作在近代经济史上我们也常常会看到。
理解了这件事,就应该明白如果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刺激经济,大概率选项也就是持续降息降准宽松货币,以及通过财政扩张来刺激总需求。
之前我们一直聊到说,受制于美元加息周期利差的制约,上半年想要通过降息降准宽松货币刺激经济的空间比较小。
三四季度在美联储加息停止之后,大概率我们会看到降息降准这一系列组合拳落地,也是这个原因。
因为从经济规律看就是这么个情况,从供需角度刺激经济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东西。
现在降息我们已经看到逐步开始落地了,后面需要等待的是降准和财政扩张刺激需求的落地。
在这一系列组合拳落地之后,想要拉动信用和债务的扩张,可能还需要刺激想办法刺激资产价格回暖。
在国家房住不炒大方向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前段提出活跃资本市场这个思路方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为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面,一个基础的底层逻辑就是:信用和债务扩张之后才能拉动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但是信用和债务扩张的前提,是要扭转资产价格的下跌预期,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毕竟没人会通过信用和债务扩张的方式,去买一个远期预期可能会带来亏损的资产。
所以如果没办法扭转资产价格的下跌预期,就没办法让资产负债表重回到温和扩张状态。
当然后续会不会按照这个思路方向走下去,还要看相应的配套措施是不是能有效落地。
这里我们也可以边走边看边观察,三四季度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好的时间窗口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