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开学,现在做什么能让孩子体验“开门红”的成就感
临近开学,朋友圈也消停了很多。假期带着娃旅行看世界、研学涨知识的家长都纷纷踏上了归程,接下来几天的主旋律就是好好收心、调整作息,迎接新学期。
暑假虽长,但有不少家长都表示“荒废”了。不论之前怎么样,要我说,最后这几天,能“临阵磨枪”做的性价比最高的事,非“预习第一单元”莫属了!
毕竟,新学年意味着新的开始,孩子如果能有个“开门红”,有个信心满满的状态,基本也算是定了一学期的基调,如果有单元考的话,既能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也能小小满足下自己的虚荣心,惊艳下所有人,绝对血赚不亏!
但话又说回来,预习跟复习一样,很多家庭和孩子每个学期都在做,可是费了半天劲却很容易没啥效果。其实问题首先就出在预习的目标上。
有的家长认为预习就是提前学,把下个学期的知识都学了,这样做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孩子们会比较排斥,因为工作量太大了,坚持不下来。第二问题是就算都弄完了,效果怎么样呢?要是都学会了,孩子上课容易心不在焉;要是一知半解,课堂上往往也不能深度思考。
这样的预习,看似快人一步,实际丢失了真正的课堂,得不偿失。
真正的预习是发现问题,能让孩子带着问题进入下学期的课堂,有目标地去听课,这样预习就不再是课堂的前置,而与课堂衔接起来了。孩子花费的时间精力不多,效果反而好上几倍。
说到这里,可能有家长问,应该用什么来预习呢?
很简单,就是围绕课本。现在很多孩子和家长都忽略了课本,觉得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太简单了,考试压根不会考这么简单的,于是把目光瞄向了大量的教辅、习题、课外班等。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课本就是那个“源头”。
下面我们按照学科来说说,语文和数学如何利用课本做好开学前的预习?
语文这种语言学科,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孩子在预习的时候要做好这三件事,并将自己的疑问和问题记录下来,这些问题自然而然会转化为课堂目标,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语文课本每个单元导向都暗藏玄机,这一点其实常爸在之前的文章中跟大家分享过好多次。就拿四(下)第一单元来说: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这一个单元的重点,课文之间看起来很散,又有古诗又有散文,但其实每一篇课文都在引导孩子如何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学习这一重要的阅读技能。
比如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就是引导孩子体会古诗里的关键语句。
第二课《乡下人家》课后第一题,给课文配画,并给每幅画起个名字。其实还是引导孩子抓住关键特点和语言。
第三课《天窗》,课后第二题,还是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的慰藉”,找出关键语句和同学交流。
在口语交际的部分,讲的是如何转述,但是这里有一句很关键的提示,就是“转述事情,一定要记住要点”。发现没,跟这个单元的重点还是一致的,就是抓住重点。
最后我们再看看考试题目中最常见的画线题,其实也是考察孩子对于关键语句的把握。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了解,原来“单元导读”一直都被自己小看了!它里面可是藏着语文学习的大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与整个单位课文和后附的习题都是一致的,就连考试题目也是从这个方向出的,它们形成了一个闭环。
首先说说啥叫重点篇章?我们打开语文目录,不带星号的就是这个单元的重点篇章,通常有2-3篇。
(带※是选学篇目,预习时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先跳过)
重点篇章我们通常要完成三个任务。
一是通读课文。
大概课文的大意,知道大体上讲了什么内容?
二是圈字圈词。
这部分我想多说两句。这一点孩子很熟悉,基本上一年级就开始做。通常来说,低年级的孩子重点是字,中高年级的孩子重点是词。
圈字就是圈出不认识的字,提前查一下字典,尽量别把这些简单任务留到课堂上进行,预习的时候就先搞定。圈词不能只圈成语、四字词,动词和形容词也很重要。文章是怎么层层递进表达情感的,其实很多时候就在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上。圈词的时候不仅仅是圈住一个词汇,而是在提升孩子的语文感受力。
三是看看课后习题。
不用写出来回答,而是看一下,大概口头说一说,想一想,看自己能不能说上来。如果不能也没有关系,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记下来,到课堂上听听老师怎么讲。
语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泛读。语文每篇课文的取材是非常讲究的,还拿四(下)第一单元《乡下人家》这一课来举例,就是给孩子展现了淳朴的乡村画卷,如果孩子能多读一些乡村相关的内容,对于课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到哪里找这样的素材呢?之前给大家推荐过类似《年级阅读》这样的补充教辅,就这一篇课文教辅里拓展了很多内容,包括乡村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还带孩子认识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些乡村常见的花卉。
如果有精力的话,预习的时候做好这一步也很重要,是对课文很好的拓展和补充。
那么数学该怎么预习呢?我们可以用这三个问题来引导预习的程序和效果。
数学当中多数是数,一旦出现个名词可要注意了,大概率就是基本概念了。在课本当中会加粗标红,比如四(下)的数学课本中四则运算中,就会涉及诸多的概念:
加法、加数、和;
减法、被减数、差;
乘法、因数、积;
除法、被除数、商;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
很多孩子学不好数学,就是对数学基础概念理解不到位,一知半解。越是到高年级,这个问题越重要。因为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孩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模糊,越积越多,慢慢的就开始蒙了。所以,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把概念理解透彻。
那么问题来了:我怎么知道孩子是真的理解透彻了呢?
问他就是都知道,可一做题漏洞百出。其实办法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概念,或者举个例子。如果能说得很好,说明理解得差不多了。如果不行,那这就是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
数学中有大量的定量和公式,在预习阶段,不要着急背公式,或者用公式生搬硬套去做题,一定试着自己去推导一下。看看是不是能被卡住,被卡住的地方就是逻辑不通的地方,以后做题也多数会在这里卡住,需要重点去关注解决。
预习的时候不要着急只往下看知识点,每预习完一个小节,要去做一下课后的例题。
这个做题不是像语文那样,大概说一说,想一想,口头完成一下就行了。而是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一个步骤都不能省略地把结果算出来。这一点也是数学和语文预习一个很大的不同,语文就是要想到,而数学要做到,要达到一定深度才行,要主动思考、主动练习。
怎么判断预习效果呢?
简单来说,预习完做练习册、测试卷,能达到80%的正确率就差不多了。千万不要只是泛泛地看看书、听听讲,如果预习的时候一知半解,开学后到了课堂上多半也很难深度思考。
分别说完了数学和语文,估计大家还会问:
如果孩子不愿意预习怎么办?
不愿意预习的孩子大概率也不愿意做作业,根源是对于“学习”这件事存在“开始困难症”。常爸建议给孩子定一个较短的时长目标,比如语文可以从速读课文开始,先定个一两分钟,数学的话定一个20分钟倒计时闹钟。总之就是让孩子没有压力的开始,一旦孩子先进入状态,后面就好说了。
针对预习的问题,要不要自己解决呢?
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了。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推荐自己去解决,有助于培养自学意识,锻炼孩子通过各种教辅、资料、课程找答案的能力。孩子喜欢看课程的话,学而思学习机比较推荐,里面有针对课内部分的课程,讲解的也比较细致。或者大家熟知的“国家中小学智慧课堂”也有免费的课程资源。如果孩子喜欢看书的话,《清华附小的语文课》和《课堂笔记》(人教社出版,今年新版还没出,常爸也在蹲)都是很好的工具书。数学方面如果学有余力的话,推荐用《数酷》来巩固练习,如果开学前时间不够,在学期中学习使用也很好。
对于时间精力比较不足的孩子来说,只要找到了问题就是成功。问题会自然而然转化为课堂的目标,提升孩子的学习效果,本身也达到了预习的目标。
下一个问题,孩子到底预习多少合适?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提前预习前面的一两个单元,这样孩子压力不大,愿意配合。毕竟预习不是单纯的提前学,而是帮助孩子做好开学前的状态调整和知识衔接(进度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同时,预习好前两单元,让娃一开学就考个好成绩,会给他很大的成就感,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说明一下,今天这篇推文是纯干货推荐,没有购买链接。常爸之所以对于孩子的预习一再写文,实在是因为这是孩子学习中至关重要但很容易出问题的一环。如果大家还有疑问,或者有心得技巧想要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积极留言!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