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袁越
哲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是个怎样的人,所谓“我思故我在”。不久前,一群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发现,一个人的母语也能永久性地改变他的大脑结构,可谓“我说故我在”。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功能,也是绝大部分人类天生就具备的一种能力。语言学家们相信,所有的人类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逻辑,对应于一种人类共有的特殊脑结构。这一点很像电脑,虽然牌子各不相同,功能也有差异,但它们的计算方式都是一样的,所以它们的硬件在基本构架上是差不多的。
如果你为同一批次的电脑安装不同的软件,它们就会变成不一样的电脑,但它们的物理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只要格式化一下就能恢复原状。那么,同样的情况能否适用于人脑呢?比如不同的语言能否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的结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招募了47名只会说德语的人,以及47名刚刚移民来德国,只会说阿拉伯语的人,然后用高分辨率的脑成像技术对他们大脑中的语言中枢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两个群体存在显著差异,相关论文发表在2023年4月15日出版的《神经成像》(Neuro Image)杂志上。根据这篇论文,说阿拉伯语的人左右脑之间的神经连接更紧密,而说德语的人的左脑半球之内的神经连接更紧密。研究人员猜测,这是因为阿拉伯语单词的辅音和元音之间的结合方式非常复杂,需要使用者仔细分辨才能判断出两个单词在发音上的细微差别,而这个功能是靠左右脑的互相交流来实现的。相比之下,德语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灵活多变,需要使用者对一句话中的单词顺序有着快速的理解能力,而这个功能主要是在大脑的左半球中实现的。仔细想来,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不同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对使用者的大脑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将导致使用者的一部分脑神经连接被逐渐强化,以便更加快速地处理与之对应的语言信息。问题在于,这篇论文研究的仅仅是语言中枢的结构差异,这个差异是否会对不同语言使用者的其他思维模式产生影响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族群会因为母语的不同而导致先天的差异,这会让那些相信人类天生平等的人感到不舒服。不过,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让大家舒服,而是为了发现客观真理。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语言的不同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差异,比如音乐鉴赏力就是其中之一,相关论文发表在2023年4月26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语言星球》剧照
这篇论文的作者来自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他们开发了一款网络游戏,让玩家从一大堆候选曲调中挑出和原始旋律最接近的旋律,以及让玩家为一段旋律找出最合适的节奏型。这款游戏吸引了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万名玩家,统计结果发现那些母语是调性语言的人对旋律的感受力要比那些母语是非调性语言的人高得多,两者在游戏中的得分相差50%以上。这个结果一点也不令人惊讶,因为调性语言指的就是一个单词的语义和它的音调相关,比如中文就是典型的调性语言。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人肯定会对音调更加敏感,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这项研究还发现母语是调性语言的人对节奏的判断力要差一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大都不喜欢跳舞,只喜欢唱卡拉OK的原因吧。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岗位要求:2—3年或以上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小红书内容运营经验,有强烈的想搞点事的愿望,执行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