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经济刑法解释研究

经济刑法解释研究

社会

经济刑法解释研究

摘要:只有在面对具体的案件事实的时候才存在法律文本的解释问题,脱离具体案件谈论法律的解释没有意义。解释者先罗列“意义方案”,然后“评估结果”,产生“意义期待”,并通过“合理化”实现“意义期待”,其目的就是实现“法律的目的”。这个过程是“目光的往来顾盼”,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涵摄”和“类推”。 

 一、解释与具体案件

1.脱离具体的案件对法律的解释没有意义。

所谓脱离具体的案件,就是在解释法律的文本的时候,不考虑当前或者将来具体的案件,仅仅从法律的文本出发,阐述文本的含义,类似“天马行空”,其阐释的文本的含义,仅仅是阐释者根据“过去”自己学习或者经历的具体的案件,阐释的“过去”的含义,而不可能是“现在”和“将来”的含义。比如,职务侵占罪,(1)某公司的部门经理,将单位配发的汽车变卖,并将款项据为己有;(2)某公司的员工,将本公司生产的手机显示屏带出变卖,款项据为己有;(3)某公司员工在出差的时候,虚开发票伍万元,在本公司财务报销。等等。上述案例,要么是解释者学习法律的结果,要么是自己办理的案件的结果,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针对的“过去”,解释者的知识和经验的“边界”,决定了法律的文本的含义的“边界”。

其次,人们在理解一个法律的文本的时候,总是从法律文本或者概念的“中心”去理解,至于法律文本和概念的“边缘”,则很少涉及。比如上文中的职务侵占罪的含义,上述三种情况属于职务侵占罪的“中心含义”,也就是最典型的情况,至于非典型的情况,则属于“边缘含义”。比如,某甲成立一个人独资企业,企业名为“烟台市宏达铸造厂”,工商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工厂聘请了王某为总经理,王某在经营工厂期间,让客户将货款打到自己的个人账户,并将货款据为己有,对此王某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本案的关键是,个人独资企业是否属于刑法规定的“其他单位”,如果是则构成职务侵占罪,否则则不构成犯罪。任何一个法律的概念都有“中心含义”和“边缘含义”,而且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变得模糊。与此相对应,处于“中心含义”对应的“典型(简单)案件”;“边缘含义”对应的是“非典型(复杂)案件”。刑法教科书在论述各种犯罪的时候,总是从法律概念的最典型情况出发论述法律的含义,在对各种犯罪类型进行区分的时候,也是将此罪的典型情况与彼罪的典型情况出发进行区分。比如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的区别,教科书上说,两者的重要区别是是否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职务侵占罪是将本单位的资金据为己有,而挪用资金罪则没有据为己有的意思,而是使用的意思,侵犯的是资金的使用权。这听起来两者泾渭分明,但是在面对具体的案件的时候,法条和教科书上的论述给不了办案人员任何帮助。比如,某甲将本单位的资金10万元打到自己的账户并用于个人消费,案发时账户余额15万元,对此某甲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对此肯定有争议。

所谓没有意义,是指过去对法律文本的理解,以及教科书对法律文本的论述,对当下的案件处理没有意义,换言之,对当下案件的处理没有帮助。比如,我们现在面对的案件是:张三为某甲公司的经理,张三成立了某乙公司,然后通知某甲公司的客户某丙公司,称某甲公司和某乙公司系关联公司,以后由某乙公司做和某丙公司的业务,从此,张三用某乙公司生产的和某甲公司的同类产品和某丙公司交易,谋取利益,对此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你会发现,你之前学习的关于职务侵占罪的知识,办理的职务侵占罪的案件,对本案的办理没有任何帮助。即便你将职务侵占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全部都背诵下来,对本案也没有帮助。如果说之前的知识和办案经历已经“走出了一条道路”,但是在面对本案的时候,你发现你走到了“道路的尽头”,或者说是“穷途末路”,面对未来,你必须独自开辟一条“道路”,并通过本案,让道路“得以延长”。

2.只有面对的具体案件的时候才存在对法律文本的解释问题。

就上述张三职务侵占案中,张三成立自己的某乙公司,并让某乙公司和某丙公司做生意,这种行为在理论上称之为“篡夺公司机会”,《公司法》规定,张三利用职务便利,篡夺公司机会所获得的利益归公司所有,某甲公司可以行使“归入权”,换言之,某甲公司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让张三返还所获得的收益。当然,这是《公司法》规定的维权途径,笔者问题是,既然《公司法》规定,篡夺公司机会获得的收益归公司所有,张三将这种收益据为己有,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呢?此时,就存在“两端”:一端是法律的文本;一端是案件事实,司法的任务就是将两者“拉近”,让法律的文本能够“涵摄”案件事实,或者让案件事实能够“进入”法律文本这个“皮囊”中,充实法律的文本。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而要让法律的文本“涵摄”案件事实,就需要对法律的文本解释,让法律的文本能够“适应”案件事实,这就好像法律的文本就好像一件“衣服”,而案件事实就好像一个人,法律的适用,就是如何将这件衣服“穿到”案件事实这个人身上,因此,司法人员就就要对这件衣服进行裁剪、修改,让案件事实穿上这件衣服正好“合身”。

司法人员可以这样解释:张三之前代表某甲公司和某丙公司做生意的获利情况是清楚的,比如说,之前的成本利润率是30%,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再次和某丙公司做生意,成本利润率也会在30%不相上下,这种可能是95%以上的可能。张三看有利可图,成立某乙公司和某丙公司做生意,获得了32%的收益30万元。我们可以将这个商业机会当成一项财产权,并认为这个商业机会的价值就是30万元,张三将这个商业机会据为己有,就等于将这价值30万元的商业机会据为己有,从而构成职务侵占罪。通过这样解释,法律的文本和案件事实就“合二为一”了,也就是法律的文本“涵摄”到案件事实之上了,或者说案件事实“进入”到法律文本的“皮囊”中了,或者说法律文本的这件“衣服”给案件事实“穿上”了。可以将法律的文本看成一个“探照灯”,“涵摄”就是将案件事实纳入到“探照灯”照射的范围之中。德国法学家托马斯·M·J·默勒斯说:唯有对案件事实的每个棱角都了如指掌,才能得出某种法的解决方案。

二、解释与“结果取向解释”

1.解释者首先要拿出“意义方案”。换言之,人们对当前的法律的文本有几种可能的理解,然后将这些可能的理解罗列出来。以上述张三职务侵占案为例,司法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法律的文本能否“涵盖”当前的案件?如果不能涵盖,是不是涵盖其他的案件?因此,可能的“意义方案”,无非是(1)能够涵盖;(2)不能涵盖;(3)属于公司法的上的纠纷。

2.解释者进行“结果评估”,进行“结果取向解释”。(1)如果能够涵盖,则张三的行为是构成职务侵占罪的行为,通过打击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违反公司忠诚义务的行为,可以有效维护公司的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同时也其他人的吃里扒外的行为的可是一个有力的震慑。(2)如果不能涵盖,则张三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就不能打击张三的这种行为,这样就给人一种“这不是犯罪行为”的印象,则会鼓励其他人通过这种方式侵犯公司的利益。(3)可以作为公司纠纷进行处理,但是公司诉讼耗时较长,且当事人的证据收集能力弱,无法获得有力的证据维护自己的权利。然后,司法人员评估哪些后果是能够接受的,哪些后果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后果能够接受,则采纳这个“意义方案”,否则则放弃。德国法学家托马斯·M·J·默勒斯:在解释工作的最后阶段,即需要分析、衡量解释的结果,若其结果无法令人接受,则应对结论进行必要的修正。理想的情况下,要对法官的裁判做出评价,即先判断其会产生什么结果(结果预估),其接受程度会是如何,以及如何依循所欲达成的结果而对其加以调整(结果取向的调控)。如果让笔者进行评估,笔者采取方案(1)。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不同的选择,由司法人员的价值观、偏见、知识结构、个人经历等多种的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人可能担心办理这种案件,有“插手经济纠纷”的嫌疑,或者“这种疑难案件很难取得共识,沟通成本太高”,为了避免这种不利情形,于是解释者就说这种行为是公司法上的纠纷,不构成犯罪。笔者选择方案(1)也是由笔者的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笔者认为,虽然有上述不利因素,为了实现法律的目的,以职务侵占罪追究张三的刑事责任是值得的。

3.解释者产生“意义期待”。选定了结果以后,司法人员就希望法律的文本能够涵盖当前的案件事实,这就是“意义期待”。

4.解释者实现“意义期待”。为了达到目的,司法人员就需要将当前的案件事实“合理化”和“正当化”:张三之前代表某甲公司和某丙公司做生意的获利情况是清楚的,比如说,之前的成本利润率是30%,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再次和某丙公司做生意,成本利润率也会在30%不相上下,这种可能是95%以上的可能。张三看有利可图,成立某乙公司和某丙公司做生意,获得了32%的收益30万元。我们可以将这个商业机会当成一项财产权,并认为这个商业机会的价值就是30万元,张三将这个商业机会据为己有,就等于将这价值30万元的商业机会据为己有,从而构成职务侵占罪。

三、解释与“目的论的解释方法”

所谓目的论的解释方法,就是探究法律的目的,就是探究立法者为何制定这样的法律?制定这样的法律目的何在?通过这样的法律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获得法律的目的,那么就探究可能的“意义方案”中,哪个能够实现法律的目的?解释者就选择那个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选项作为自己的解释结论。默勒斯说:目的解释在于探究法内在的理性,即探究一部法律的精神与目的。立法者意欲通过规则实现什么?其所保护的是何种法益或者利益?规范总是要服务于中保有理性的目的,故而我们应当摒弃全无理性的目标,并确立一种对理性加以判断的标准。

以上述职务侵占案为例,刑法职务侵占罪的立法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是维护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并且通过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从而维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甚至还可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因为,只有维护公司的利益,股东的利益才能保障,公司才能够给员工发工资,公司才有钱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甚至公司才有钱交税,提供就业,从而让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在上述的“意义方案”中,哪个方案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当然是方案(1)了,于是在这样目的指引下,通过上述上述解释法律的方法,将方案(1)“合理化”和“正当化”。

四、解释的过程是目光的“来回顾盼”

默勒斯说,解释的过程就是目光在法律的文本和案件事实之间“来回顾盼”。用恩吉斯的话说,就是“目光交互流转于规范之构成要件和案件事实之间”。以上文中的职务侵占案为例,一端是法律文本,法律规定职务侵占罪的对象是公司的财产;另一端是案件事实,即张三成立某乙公司和某丙公司交易获利。解释者在“意义期待”的驱动下,其的目光先从案件事实到了法律文本,也就是大前提公司的财产,发现这种公司的“交易机会”好像不是财产,于是解释者的目光从法律的文本又回到案件事实,发现张三将公司的“交易机会”变现了,此时产生“意义方案”:可否将这种交易机会视为一种财产权?目光又回到了法律的文本一端,然后拿“交易机会”和财产权进行比较,发现两者都可以给所有人带来利益,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于是将交易机会“涵摄”到“公司的财产”这一概念之下,从而得出结论,张三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

这个过程还可以称之为“对流思维模式”,对流的两端是水底和水面,水底和水面代表着法律的文本和案件事实。

五、解释与涵摄和类推。

所谓“涵摄”,就是将案件事实纳入到法律文本可能的含义范围之中。法律文本的可能含义就好像“探照灯”的光线范围,涵摄就是将案件事实纳入到“探照灯”的光线范围之下。所谓类推,就是将当前的案件事实与之前的案例进行比较,如果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那么就将之前案件的法律后果应用到当前的案件事实之上。无论判例法还是成文法,都具有类推的性质。在成文法下,法律的文本和一系列的案例构成一个法律的“类型”,这个“类型”有两部分构成,一个“皮囊”,也就是法律的文本,也可以称之为“躯壳”,二是皮囊内一些列的案例。以上文中的职务侵占罪为例,类型就是职务侵占罪的刑法规定和上文中的典型案例。在办案过程中,司法人员要拿当前的案件事实和之前典型案例进行比较,观察两者是不是“本质上相同的”,如果是“本质上相同的”,则将之前案例的法律后果应用到当前的案件事实之上,同时也就当前的案件事实“涵摄”于“职务侵占罪”的“探照灯”的范围之下。判例法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本质上相同”也是通过解释“合理化”和“正当化”的过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AI时代,如何打造个人信息的“刑法屏障”?新移民法解读:选择“欧盟永居”、“德国永居”还是“入籍德国”?非法解雇华人女工程师, X被起诉!Prada怎么啦NeurIPS 2023 | 「解释一切」图像概念解释器来了,港科大团队出品权威部门就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答记者问男演员离婚信息被曝光!律师提醒:或触刑法知名男演员被曝离婚信息!律师提醒:或触刑法刑法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不是惩罚人渣的,而是惩罚人渣中的人渣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全文+说明+对照表工人的胜利!澳航面临裁决!涉嫌非法解雇1700多名员工KDD 2023 | 因果启发的可解释框架:大模型解释的高效之路张明楷教授评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黎智英的《苹果日报》澳航败诉!疫情期间涉嫌非法解雇1700多名员工!将支付罚款与赔偿金快查账! 休斯顿屋主收$4000水费账单,市政府却“无法解释”?德州屋主收$4000水费账单,市政府却“无法解释”?科普第39期 | 美国法学名师介绍(7)刑法与刑事程序活动预告|《现代社会中的法与刑法》线上读书交流会X被控非法解雇质疑重回办公室政策的华裔工程师非法解雇、“员工处于很压抑的工作状态”!中城按摩店被举牌抗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吴萨:高质量发展要落实到企业内在基因调整上为何女性机器人这么受欢迎?这三个功能,真人无法解决【财闻联播】陈杰任上海市副市长!我国拟修改刑法:调整行贿罪起刑点和刑罚档次青海一地夜间天空亮如白昼,气象局:无法解释民营经济的刑法保护步入深水区当老方法解决不了新问题的时候,建议你试试第一性原理美国税法解读:外国人在美投资可能涉及的税表许家印出事,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这里!刑法专家解读:或涉嫌多项罪名!恒大债权人称收到通知境外债可恢复交易人命关天:皇权大还是刑法大?NeurIPS 2023 | 港科大提出EAC:"可解释一切"图像概念解释器马克谈天下(384) 聊聊美印准结盟的细节重磅!加大力度惩治行贿、完善民企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负责人就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答记者问夏天快乐,原创笑话: 嘲妻二部曲Hable con ella by Pedro Almodóvar/Alberto Iglesias\' geniality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