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黄大慧:全球安全倡议的实施路径与价值意蕴
黄大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对全球安全治理而言,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国竞争博弈态势愈加激烈,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级。二是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显现。三是全球发展赤字加剧、全球安全治理失衡。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建设性方案,解决世界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问题,破解全球安全难题,走出全球安全困境。
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到全球安全倡议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以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为核心要义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就是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注重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同时,注重维护共同安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亚信峰会上首倡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
2023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系统阐述了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及实践主张。如果说新安全观是冷战结束后我国安全思想的理论初创,亚洲安全观是我国安全理念在地区层面的权威体现,那么全球安全倡议正是我国立足世界舞台提出的全球安全治理思想,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着眼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共同维护国际安全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倡议主要从“安全为了谁”与“如何实现安全”两个层面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内核与精神价值推向世界。
安全为了谁
从“安全为了谁”的视角来看,长久以来,西方政治安全理念出于自利动机,忽视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安全,追求狭隘的本国安全。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通过结盟、制衡、遏制、对抗、战争等手段追求国际权力的最大化,以增强本国安全感。甚至有部分国家为了实现所谓的绝对安全而滥用自卫权,采取先发制人的预防性军事战略。上述行为妄图将一国单方面的自我意志凌驾于国际准则与国际组织的决议之上,为国际社会开创了危险先例。此外,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还走上了无节制扩张安全议题的“泛安全化”道路。诸如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等本应合作的时代议题均被塑造成敌我矛盾尖锐的安全问题,这极易引发国家间的安全恐慌和安全误判,加剧了全球治理的失序。
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安全问题超越国界限制,呈现出国际国内联动的特点,风险外溢和风险传导并存叠加。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短板都会导致外部风险大量涌入,形成安全风险洼地;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外溢成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问题。面对跨国性的安全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仅凭维护自身安全而独善其身,以强权政治为核心的霸权安全和以追求权力平衡为核心的均势安全只会使相关国家的不安全感激增,并采取措施加强自身安全,最终陷入越来越不安全的安全困境之中。事实上,安全本质上属于一种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全球公共产品,而非通过“你输我赢”的竞争、对抗和冲突才能获得的“稀缺资源”。全球安全倡议从捍卫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安全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安全观认为各国安全是紧密联系的,不存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基础之上的绝对安全和独享安全,反对牺牲别国的安全来追求或扩大自身的安全。据此,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呼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既有维护本国安全的天然需求,也有维护国际和地区共同安全的责任道义。只有以相对安全理念取代绝对安全理念,以共同安全理念取代独享安全理念,引导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才能实现世界各国的长治久安,才能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格局。
如何实现安全
从“如何实现安全”的视角来看,综合、合作、可持续是应对全球安全危机的三大方式。
在综合安全领域,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具有更强的联动性,任何一个安全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根源。如果仅将某个安全问题孤立看待,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传统安全理念仅关注军事、政治等传统安全领域,缺乏对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视。综合安全要求各国通盘考虑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统筹全球安全框架,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既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安全问题,又科学应对各类潜在安全威胁,争取以创新的非传统安全治理带动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以良好的传统安全治理为非传统安全治理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在合作安全领域,当今世界,以单边主义、零和对抗为特征的安全冲突正在侵蚀全球合作安全的理念根基。然而,在国际安全形势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合作才是有效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挑战的唯一选择。合作安全强调了安全的共同性与合作性,即一国安全建立在各国普遍安全的基础上,所有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都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坦诚对话和共同磋商的方式增进战略互信、减少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同时,合作安全所要打造的全球安全共同体是以多边主义为特征的开放包容的“朋友圈”。为此,该倡议提出要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全球安全方面的核心作用,强调大国应在联合国安全框架下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职责使命,鼓励广大发展中国家勇于参与维护联合国权威、践行多边主义的外交斗争。
在可持续安全领域,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即安全和发展互为前提,安全保障发展,发展促进安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全球安全倡议主张寻求可持续安全,首先是要通过发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的土壤,以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可持续安全。其次是要确立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视野,秉持“发展是最大安全”的坚定信念,以发展为安全的最终目的,并非为安全而安全,而是为发展而安全,从而跳出安全困境和发展陷阱,形成发展和安全之间的良性循环。
全球安全倡议的价值意蕴
全球安全倡议既是习近平主席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系列重要论述在国际安全领域的自然延伸和外部呈现,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现国际共同安全目标上的生动实践。该倡议的提出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首先,全球安全倡议是对以安全困境理论、修昔底德陷阱理论、金德尔伯格陷阱理论等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安全理念的批判与超越。通过对西方狭隘安全观的纠偏,全球安全倡议为推动世界走出西方话语垄断提供了全新路径。其次,中国古代圣贤先哲一致倡导和推崇和合主义、天下无外的“天下观”,强调合作为先、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提出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习近平主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灵感,继承和发扬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创造性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一科学完整的安全构想。该倡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提升国际安全话语权的积极尝试。
从实践层面来看,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议由不同的具体安全倡议构成。针对不同地区问题提出的安全倡议共同诠释了立体多面、系统高效的全球安全倡议。这一倡议致力于解决地区热点冲突,是解决世界和平赤字问题的中国智慧,也是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的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担当。当今世界处在一个秩序动荡、深度转型的时代,中国适时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系统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这一倡议不仅有利于塑造和平稳定的外部安全环境,使我国能以更加主动、自信的姿态维护国家安全,而且有力地批驳了“中国威胁论”,充分彰显了中国主动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大国力量与大国担当。作为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的拓展延伸,全球安全倡议必将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文稿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编辑:张菁菁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