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临近,你的银行利息还剩多少?
距离上一轮调降不到三个月,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大幕已经拉开。
9月1日,多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存款挂牌利率正式迎来下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已有包括国有六大行及部分股份行在内的十余家银行在官网进行了更新。这是自去年9月至今,一年内进行的第三次存款利率调降。
根据各银行官网,本轮下调主要涉及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及五年期定期存款,下调幅度普遍在10个基点至25个基点之间。以工商银行为例,官网显示一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1.55%,二年期下调20个基点至1.85%,三年期、五年期均下调25个基点分别至2.2%、2.25%。
实际存款利率可能略有不同,“一年期1.8%,二年期2.1%,三年期2.6%,”当问及调整后实际存款利率水平,某国有大行某上海分支网点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银行客户而言,这意味着存款利息的减少。若以100万元为例,一年期定存下调10个基点后,一年后到手的利息将减少约1000元;二年期下调20个基点后,二年利息将减少约4088元;三年期定存下调25个基点后,三年利息将减少约7900元。
这与6月对中长期定期存款进行重点调降的策略一致,且幅度更大。以彼时国有大行的调降方案为例,活期存款,整存整取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均有涉及。其中,二年期下调10个基点,三年期和五年期则下调15个基点。
“近年来部分储户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银行整体负债成本推升。银行适度调降长期限存款产品利率,有助于减少存款定期化影响,优化负债结构。同时,6月以来央行降息幅度超预期,市场利率明显回落,也拓展了银行调降存款利率的空间。”某股份行宏观分析师指出。
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大额存单亦受影响。“前两天网点都在联系有大额存单需求的客户,因为过了9月1日就变了。”华中地区某国有大行人士谈到,在该行尚未下发正式通知之前,行内已经启动大额存单维护工作。
相较以往存款利率下调由国有大行开启,后续股份行、中小银行梯次跟进的情况。本轮各国有大行及股份行的存款挂牌利率于同日在官网进行更新。
与此同时,中小银行亦加入了调降存款利率的行列。据华北地区某中小银行客户经理透露,该行在售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于9月1日下调。
事实上,在银行业整体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市场对于存款利率调降早有预期。
8月21日,一年期LPR从3.55%下调至3.45%,五年期LPR维持在4.20%。这次非对称降息被视作是利率中枢下行过程,不同利率调整节奏上的错配。
“对比国有大行存款利率调整次数,贷款利率调降的频率和幅度要高得多,一定程度压制银行净息差水平。”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周君芝团队在研报中指出,缓解债务压力主要突破点在于两处,缓解居民债务压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核心操作都离不开下调存贷基准利率。短期内贷款利率调整放缓,意味着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窗口正在打开。
与此同时,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23年9月25日起,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可向承贷金融机构提出申请,由该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置换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
此前,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管理层均在中期业绩说明会透露了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推行进度。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资产端压力进一步凸显。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团队在研报中指出,截至2023年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与3月持平;住房按揭贷款利率4.11%,较3月下降3个基点。但考虑到LPR报价下调及后续存量按揭贷款利率有望下调等因素,银行资产端收益率看,仍存在不小下行压力。
根据国家金融管理总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与上一季度持平。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均较一季度下降2个基点,分别为1.67%及1.81%。而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此前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显示,净息差(NIM)评分标准为不低于 1.8%。
值得注意的是,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在《202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提及银行利润:“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量逐步扩大,但净息差和资产利润率处下降趋势。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337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10.4%。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信贷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贷款利率下降较多,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人士看来,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后,无疑将对部分银行客户未来的储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普通投资者应理性看待目前国内宏观经济、金融所处的特殊阶段,适度调降金融产品收益预期。同时,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需要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在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流动性需求情况下,采用多元化投资组合。”某股份行宏观分析师提醒道。
责编 | 张雨菲
题图 |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