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同时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刚刚结束的每周复盘会上,领导因为文章排版出了问题,大动肝火,把负责的实习生臭骂了一顿。实习生小丽,刚毕业于国内某211院校,考研失败后她投递了这家文化创意类公司,以“新媒体运营”的身份成为我的同事,是一个安静内向的姑娘。
其实,排版出错只是个小错误,不过正好碰上了近期文章数据遇冷、甲方不满意结果、领导的小孩开学在即等诸多主客观因素,领导心烦意乱,才让小丽这次无辜成为了“发泄球”。我们都能看出来领导的怒火,并非真的针对小丽,可小丽本人并不知情。想到她刚才如赴刑场的神情,我担心看向左侧的空位。快半小时了,卫生间的门终于打开,小丽一路低着头回到工位上。果不其然,她的眼眶通红,脸上还有泪痕,明显刚哭过。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她盯着屏幕许久,没有动静,又翻开笔记本,迷茫地移动鼠标。一遇到难题,她就这样抿住下唇,越过电脑偷窥领导的工位,上身徘徊在似要起立,又未真的离开座椅的状态。我于心不忍,在微信里给她发去一条消息:“如果有不懂的,可以来问我。”
我在公司的风格,不属于那类会主动帮忙的热心肠同事;但这次想对她伸出援手,是因为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犹豫的起身动作,偷偷观察领导的视线,就连被骂后跑到厕所偷偷哭泣的背影,全都完美地重叠起来。我回想当时自己的状态,肯定也希望有谁能主动从麻烦的漩涡中拉我一把。
时间倒回至四年前的某个夜晚,我哭着去赶最后一班地铁,手里还攥着最后一张纸巾,胡乱地擦掉脸上的泪水。那天早上,我忘记了文章转载的“开白”步骤,直接将文章定时。直到推文真的发出,大家才发现出了大问题。面对领导的句句紧逼,当时的我仿佛被强行抹去记忆,什么都想不起来;还顺便被夺去了说话的能力,支支吾吾也拼凑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从喉咙深处涌上一股胃酸夹着血腥味,后来我一照镜子,发现是自己太紧张,把下唇都咬破了。后来每到按下发送键的瞬间,我便会面临不亚于火箭发射那刻的焦虑——是不是又忘掉什么步骤,领导的表情怎么这么难看,莫非我又犯了别的错……领导每说一句话,每叹一次气,我都得去揣测背后有没有别的深意,是不是和我有关。刚踏进社会的我,比小丽更害怕领导,怕自己犯错,怕被领导批评,比领导还怕工作没做好,这是多数应届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首先会遭遇的至暗时刻。“00后整顿职场”更像是社交媒体上,供打工人发泄做梦的爽文戏码,疯完后再回到真实的生活,依旧得面临数不尽的挨骂、担心和内耗。现实的职场里,我们受到批评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粗心没做好、能力没达到期望值,又或是和小丽一样受到了无妄之灾。但我对待批评的逻辑,是将所有因素归为一类,即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很多时候,别人的一句无心吐槽,也会被上升到“他觉得我这个人很糟糕”的层面。其实,真正让我害怕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多一个人“讨厌”我,我就离“完美”又远了一步。为此我常怀疑,是不是自己体内自带了一种习惯性讨好的“基因”。从小到大,我都是“功利主义”的信徒,只为能获得他人认可和奖赏去行动。于是我勤勉努力,尽可能做到最好,遵守规则并擅于自省,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温顺听话、能吃苦,且追求完美的“好学生”就此诞生。前十几年的读书生活中,我一直是“好学生心态”的受益者,也顺利获得过奖励,积累了自信。我坚信,像温顺、吃苦耐劳、自省这些优秀的品格,都能让我闪闪发亮。然而成为真正的打工人后,我才醒悟:“好学生”那套并不适用于规则复杂的职场,还将成为亲手埋下的大坑,随时把自己绊倒。就像温顺,能让人联想到磨盘上的驴,不顾自身健康和感受,为了眼前的胡萝卜,夜以继日地自我鞭打来劳作;遵守规则的人,始终比不上耍小聪明的人会来事,升职加薪的奖励也很难优先轮到自己;自我要求高,通常伴随着完美主义倾向和自我pua心态,这类人学不会正确评价自己,无休止地对自我进行攻击和否定,任何一点外界的批评或负面评价,即可引发内心情绪的一场雪崩。成为职场里的“好学生”,意味着更容易被他人拿捏,最后让人变得脆弱又敏感,却不可避免地继续遵循。就如刘擎老师在2023毕业季《最后一课》里说的:“我们的教育体系鼓励一种叫‘遵从主义’的思维,就是有个标准在那,我们只要遵从它,循规蹈矩的做就是好学生,而你按着它这个标准走,它会承诺回报你一个好未来,一份好工作。”“好学生心态”的受害者不分年龄、职业,有的人即便经验丰富,能力优秀,也照样深陷同自己周旋的困境中。拿接受反馈这点来说,不管对方给出怎样的评价,好学生们都很难感到由衷的快乐。就算真的被夸奖,并在优绩至上的系统中被判为优秀,我们最多也就在目标达成的霎那,高兴那么一小会儿,不,那种感觉用“轻松”去形容会更准确。也许我们才是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人,总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纯属碰巧。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自那次推送意外后,我就患上了神经衰弱。明明身体快到崩溃的边缘,急需休息,可每晚一躺到床上,还是不由自主去想白天上班的情形,重播那些我犯错或没做好的记忆片段。最后不堪其苦,我以“个人能力无法胜任”为由,提出离职。前几天才创下部门记录的下属,突然却说自己“能力不行”,领导觉得很奇怪,找我了解情况。于是,我们有了一次非常真诚的对话,许多困扰我许久的疑惑也被解开:领导平时没注意自己有叹气的习惯,和我完全无关;她一向“对事不对人”,所以批评我不等于否认我的能力,更不会因某次犯错就针对我;以及她认为我实力很不错,就是有点畏缩,不够勇敢。这段经历好比一则寓言故事,启发了我:若想摆脱职场好学生的约束,可以先试着不去在意领导的批评。不在意,不是指全然不听,相反我们要听,还要勇敢面对负面评价。再来,切断其同“否定”“找茬”之间错误的强关联,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先理解内容,谨慎地思考和过滤信息,总之延迟我们的判断,没有论据就不采纳。罗素曾言:“没有任何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 ”,再权威的人也不曾拥有过真理,所以几乎所有人的理论,我们都可以“左耳进右耳出”,应付一句“收到,下次注意”。当然,第一次“叛逆”会很难,但稍微迈出一步,你便获得勇气,将错误和失败拉下神坛。原来犯错不会让工作完蛋,失败亦然,人生哪会轻易就完蛋?“知错就改”的道理早就点明了一切,犯错后的最佳解决方案只有两步行动——意识到错误,再去改正、修补它。那要是碰到改不了的错误呢?那就改心态,承认自己改不了,诚实地接受事实。我特别喜欢鸟鸟对《变形记》的解读,当我们作为齿轮却卡不进社会机器时,首先都会觉得自己不合格。可《变形记》给人带来慰藉,现实就是有很多齿轮都卡不进去。这种力量源于诚实,与其你努力改变自身,去适应不可能达到的标准,倒不如学卡夫卡“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卸下强大又自信的伪装。今年是我踏入职场的第四年,依旧在学习,如何放下对“好”和“完美”的执念,放过自己,让这个不得不上的班能好上些。不过,期间也小有成果,当我不再把领导的批评视为天大的事后,似乎也完成了对职场的祛魅,让其附加的恐怖程度极大地消解掉,这算不算是与自己的“好学生心态”达成了半和解,虽然我也不清楚,将来何时才能从“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里真正毕业。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岗位要求:2—3年或以上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小红书内容运营经验,有强烈的想搞点事的愿望,执行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