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朋友圈看教授送外卖
临沂大学文学院邢斌教授以《2022 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为题,讲述了自己整整一个月的送外卖经历。大学老师去送外卖,这反差非常具有话题性,朋友圈里看到大量的转发和议论。
如果教授是做文学创作,那么,邢教授对普通劳动者的感同身受,以及一些朴素的情感让我也很受感动。脱下长衫的教授去送外卖,只怕让年轻人也会汗颜。
如果教授是做田野调查,那么,邢教授的调查能力和基本功并没有过关。而且,教授似乎不太懂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有些地方我发现明显有问题,又多少有点尴尬。
看过那篇文章的朋友肯定会问我:哪里有问题?
教授说他一个月送了 2000 多单。这数据就明显有问题。算下里,平均一天能送 60 多单,对于一个有经验的专职骑手或许能做到这个水平,但这教授自称是新手,而且他明确说自己做的是「业余的众包」,那他是怎么做到的?
是不是口误呢?如果是口误,那么文章里倒是有两次提到跑了 2000 单,而且也提到收入 7000 元的字眼。
我想只有他本人才能解释清楚。不过在随后有媒体采访他的时候,似乎也无意主动澄清。而根据其他媒体的采访报道,他实际上「只跑了 365 单」,「收入 4300 左右」。
这个收入其实不低。有那么一瞬间我都怀疑这是不是外卖平台请他来做广告的。当然,大家要考虑的一点是,那个时间点比较特殊,还能坚持送货的外卖员有比较高的收入也正常。
另外一个明显不对的是,教授说「一个差评扣罚 500」,这其实也有满嘴跑火车之嫌,实际扣款是多少呢?50。有媒体去采访当地站长,站长亲口说没有这事儿,「骑手收到差评、超时会影响服务分」,没有听说过会扣 500 这种事儿。
所以,你说这是教授记错了,还是怎么回事?总之,我认为是不够实事求是。
恕我直言,把普通的工作体验过度进行苦难化渲染,也是一种职业歧视。
抛开一个月送的外卖订单数量和罚款这种细节问题,这篇分享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他对每单外卖的基本费用处理没搞清楚。
教授举例说:
午餐定一个 20 元的饭,3 公里,顾客支付 20+2 = 22 元。商家拿到 14 元,快递员拿到 3 元,外卖公司拿到 5 元。大概抽成比例是这样。
但是,「大概抽成比例」并不是这样。教授没搞懂或是有意无意混淆了这里的细节。外卖公司每单收取的费用其实包括对商家的佣金和外卖配送费用。佣金是面向商家收取,不影响顾客也不影响外卖员,配送费用是美团先收,然后其中的绝大部分支付给外卖员。
午餐定一个 20 元的饭,3 公里,顾客支付给外卖平台 20+2 = 22 元。商家被扣除佣金后拿走 14 元,外卖平台收取了 6 元佣金,补贴 1 元给快递员,加上外送费 2 元,快递员(外卖员)这一单拿到 3 元。这才是所谓的大概抽成比例。
我描述的版本和教授的版本看似一样,但其实机制是不同的。
邢教授的说法其实会误导很多人。当然,这也是在大众中客观存在的一个典型的误解。
有些人或许会问,凭啥外卖平台可以从商家抽佣金?答案是,这就是平台经济的特点。如果顾客到店堂食,商家要承担场地的成本,要承担服务费用,以及一些其他成本,而通过在线外卖平台,这个费用可以省下来,即使每单被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也是可以承受的,因为通过平台可以售出更多订单,有规模收益。
错误的理解的前提会让人做出错误的结论。即使教授也不例外,文学院教授更不可能例外。
有人会问,前面举这个例子居然是外卖平台补贴了骑手?我们看一下数据。
根据美团今年上半年的财报,美团即时配送日均 5400.4 万笔交易,上半年总配送订单量 96.7 亿单。上半年配送服务收入 372.8 亿人民币,每单收入约 3.855 元。
这其中,配送相关成本约 403 亿人民币,单笔订单成本 4.17 元。所谓配送相关成本指的主要是支付给骑手的费用。
摘自美团 2023 上半年财报第 23 页
平均下来,每送一单,美团居然还亏损 0.31 元。
要想让外卖员多赚点钱,其实按照网友拍脑袋的思考方式,那也容易:如果每单多出来一块钱,都给外卖员,就很不错。
只是这一块钱谁出?让顾客出?个别顾客没问题,但大多数顾客未必都愿意。强行涨价,那么订单量一旦下降,外卖员反而活少会更赚不到钱了。那让外卖公司出?明年外卖这行业可能就亏损没了。
1 单外卖 20 块,如果多出 1 块钱的话,就是 5% 的增加。一单外卖 30 块的话,多出一块钱,也是增加了 3.3%。这东西不能凭空涨出来。总要有相关方承担成本。
邢教授质疑美团的研发成本高,「22 年,它行政开支 98 亿、研发开支 208 亿……它的平台,就是一个手机 App,每年需要多少研发费用来支撑,大家也可以统计一下。」
这就有点好笑了。美团公司并不只是一个外卖 App。业务包括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和新业务两大块。前者包括餐饮外卖、美团闪购、到店、酒旅……新业务包括美团优选、美团买菜、快驴(餐饮供应链)、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充电宝……这哪里是一个 App 啊?且不说,就算一个 App,也不看看 App 有多复杂的吗?
邢教授的天问是:我们体面地存在于社会中,究竟需要每月多少「成本」?
截止去年年底,美团员工规模接近 10 万人。10 万人一年需要多少成本,教授倒是可以估算一下。如果觉得 10 万人太多,或是人均成本太高,那么教授有没有估算过他所任教的临沂大学一个教职工一年需要多少成本?文学院学生听你讲课就一定好吗?去上北大文学院网课是不是更好?
既然教授都已经能看财报了,怎么不详细看看数据呢?随口一句「钱都从这些地方溜走了」,但这些成本是员工人力成本、服务器成本、带宽成本…… 有没有被美团浪费掉了呢?要知道美团这家公司在互联网大公司里,是出了名的节省,甚至员工自己都调侃公司没什么福利,只提供白开水,还因此喜提业界「开水团」的美称。
难道教授以为这些费用都被大股东拿走了吗?这里再普及一个非常基本的常识:互联网公司大股东赚的钱并不是直接从公司提款,而是因为他们持有公司的股票,股票价格涨了他们才有可能会赚钱。有人会问:难道没有大股东从公司盈利分红赚钱的嘛?美团在香港上市,之前亏损了很多年,哪里来的盈利去分红?
邢教授说以后还想去体验一下送快递、搬家、做建筑工,对此我还是挺期待的。只是,希望他再讲述自己的体验感受的时候,能实事求是一点,不要过于感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