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出席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记者:刘畅、林昊
当地时间9月6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
当地时间9月6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这是会前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李强表示,过去20多年,10+3合作机制经历多次危机考验,在推动地区发展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抱团取暖、团结协作。对于10+3国家乃至整个亚洲国家来说,我们有共同的家园、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机遇。要立足亚洲和平发展的整体利益,求同存异、求同化异,不断夯实10+3机制的合作根基,共同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携手促进地区发展繁荣稳定,努力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李强指出,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发展事业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要始终把发展摆在地区合作的优先位置,排除各种干扰,深挖合作潜力,努力走出一条更加稳健、更有活力、更为普惠的发展路子。中方愿与各方以落实新一期《10+3合作工作计划》为契机,围绕共同打造经济增长中心,重点做好三件事情:
一是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持续释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更大力度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动贸易投资扩容升级。希望各方支持香港作为首批新成员加入协定。
二是持续深化地区产业分工协作。要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精神,继续发挥地缘邻近、经济互补等优势,推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在稳定畅通中优化升级。
三是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中方愿与各方深化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合作,共促新兴产业发展,共同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强就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阐明中方立场,表示核污染水处置关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日方应该忠实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同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以负责任方式处置核污染水。
与会领导人表示,10+3合作为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地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各方应协调行动,坚持多边主义,以落实新一期《10+3合作工作计划》为契机,深化经贸、投资、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为地区稳定与繁荣注入新动力,将东亚打造成和平与增长中心。
会议通过《10+3领导人关于发展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联合声明》。
吴政隆等出席会议。
延伸阅读
李强出席第2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来源:新华社
记者:余谦梁、孔张艳
当地时间9月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尼总统佐科、老挝总理宋赛、文莱苏丹哈桑纳尔、柬埔寨首相洪玛奈、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越南总理范明政、泰国外交部次长萨兰、东盟观察员东帝汶总理夏纳纳与会。东盟秘书长高金洪出席。
当地时间9月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这是会前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李强表示,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尼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0年来,中国与东盟坚持真诚相待、守望相助、互利互惠、协调包容,携手前行、相互成就,在世界百年变局中成功走出一条长期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
李强就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携手打造经济增长中心,加强互联互通,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二是携手推进新兴产业合作,加强新能源汽车、光伏、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三是携手维护地区和平安宁,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案文磋商,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合作。四是携手扩大人文交流,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培训、青年等领域合作。
李强强调,中国与东盟是拆不散、离不开的好邻居、好兄弟、好伙伴。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坚守团结自强初心,秉持合作共赢精神,建设好我们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共同家园。
与会东盟国家领导人热烈欢迎李强总理与会,高度评价东盟和中国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东盟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促进了地区和平发展稳定。东盟国家愿同中方进一步增进互信,加强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深化农业、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东盟国家欢迎在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方面取得进展,期待尽早完成东盟中国自贸区升级谈判,共同办好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愿同中方一道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打造东盟-中国命运共同体。
会议就“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印太展望互利合作发表联合声明,通过《中国-东盟关于深化农业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国-东盟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中国-东盟关于加强电子商务合作的倡议》、《共同推进实施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的联合倡议》等成果文件,欢迎签署《中国-东盟技术合作协议》,宣布2024年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
吴政隆等出席会议。
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