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哆啦A梦的凝视:一张表情包的魔改狂潮与技术伦理

哆啦A梦的凝视:一张表情包的魔改狂潮与技术伦理

社会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文|王楷文

毫无征兆地,哆啦A梦一张表情包在全网火起来了。

在这张原版表情包中,哆啦A梦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背在身后,眼神斜视着,大有一种班主任出现在后门,神秘兮兮盯着教室中发生的一切之感。之所以风靡全网,并非仅因为原版表情包的巨大魅力,而是因为它被进行了诸多“魔改”:据简单考证,该表情包被人重绘为高清版本后,有网友将哆啦A梦身上原本的蓝色区域替换为透明色。于是,不同人开始往这些透明之处填充不同图案,后来延伸至添加动态图,乃至于对整个哆啦A梦身体进行再创作,引发一股diy风潮。除了那微微前倾的身姿和斜视的眼神,一切都可以进行詹金斯意义上的“文本盗猎”。


如果说这张表情包的广泛流传只是一次全网玩梗狂潮,那显然是低估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没有任何背景与铺垫,一张简单的表情包能够引发如此巨大的传播效应实属罕见。五月初我尝试在微博发布一条含有“哆啦A梦表情包”字样的微博,竟然意外也触发了广场效应,阅读数、点赞数都远超平时微博,足以看出网友的关注。但一般来说,一张或一系列表情包的风靡,既在于它独特的形象,又与其贴合日常生活各类情绪相关联。可哆啦A梦这张表情包占据了前者,却无法占领后者:它的表情单一,无法制造太多的应用场景,其火爆恰恰在欣赏于魔改本身,而并不在于如何使用它。那么,随之即来的问题便是,这张表情包到底表达了什么,它的火爆又说明了什么?或许,我们仍然要从它的核心特征,那个微微前倾的身姿与斜视的表情说起。

凝视的历史,及哆啦A梦凝视的错位

这张表情包来自于上译版《哆啦A梦》的159集,题目为“黑带的大雄”。其基本剧情为,大雄对柔道有了突然的兴趣,并立志成为一名柔道高手,无奈却被胖虎嘲笑欺负。哆啦A梦于是给大雄一条能够自动变身柔道高手的黑带,并鼓励其去“报仇”。在望向大雄绑丝带时,哆啦A梦展现了这幅表情。实际上,考虑到哆啦A梦的角色定位,特别是由于其与主人公大雄的关系,他既像一个童年挚爱的伙伴,又像一个生活与人生的指引者——不仅因为它充满无尽奇妙道具、解决一切困难的四次元口袋,还在于他来自22世纪的背景与概览过去的阅历,使其本身就占据了一个先知的位置。于是,在原版表情包中,这张表情似乎正像是一个先知。他注视着大雄,眼神中充满仿佛已然知晓一切的淡然与神秘。
 
上译版《哆啦A梦》的159集中哆啦A梦注视着大雄

从哲学视角,我们似乎更应当称呼这一别样的注视为“凝视”(gaze)。从古至今,凝视概念发生了诸多流变。从最初的带有些格物致知意味的“认识你自己”,古代西方的凝视直指自我灵魂的审视。这一审视在古希腊时期以柏拉图为代表,其区分了肉身之眼与心灵之眼,后者则通过人的求知欲终达饱含万物奥秘的“理念”。到中世纪时,在神学统治之下,这一凝视的主体则是来自天堂、全视全知的“上帝之眼”,其至今仍印在一美元钞票的背面。而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后,凝视则逐渐摆脱超验世界的影响,开始加诸于人的主体与他人的关系之上。凝视作为人的理性能力的体现,它不再是人的凡胎肉眼,而是像孙悟空火眼金睛,用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认知态度,试图看透宇宙间的奥秘与实质。它将视觉所看的,以及扩展至感官所感受到的复杂无序世界,用公式、定理与规律将其缩减至静态的普世真理。现代性的视觉主体由此打开。

诚然,这种视觉主体虽然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坚持着启蒙(Enlightenment)的信念,但未尝没有带来诸多伦理困境。在这样的凝视之下,人仿佛脱离至主体之外,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全知角度探查世界——人扮演了曾经上帝的角色。可事实上,以拉图尔的话说,视觉主体怎么可能跳跃(saltate)自身这一鸿沟,以客体的视角审视世界,甚至主体自己。更何况,凝视之下的静态规律尽管彰显着人征服宇宙的野心,但却时时刻刻不被现实新的复杂状况挫败。十九世纪的数学危机、牛顿力学危机、暗物质等,无一不印证此点。与此相对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更愿意以认知主体本身的角度出发,凝视表达一种“我看世界”,而非“上帝看世界”的审视视角。世界的真实性也就由视觉主体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所决定。这似乎有些暴力的意味,认为万事万物只不过是自我意识在外界的投射,但一定程度上,它承认了人的认知能力的不足,并以一种始终发展的眼光探查人类周身的一切。
而经历一系列曲折的变迁,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情势与思想潮流的演变,人们似乎逐渐承认认知能力的有限与其发展进度的缓慢。照相术等替代了人的双眼,也代替了人经由“自然的视觉”对世界的纯粹理性认知。射向无边宇宙的哈勃望远镜、安置于极端环境的红外探测器,可同时带来的也有无处不在的摄像头、随时可开始的手机直播……在提高人类认知水平的同时,凝视的方向显然从“我看世界”变成了“世界看我”。

马丁·杰伊便分析了19世纪下半页以来法国学界对于视觉的“视觉恐惧”(ocularphobia),这种恐惧不仅来自于技术上的那些“摄像头们”,更来自于由此延伸的他者目光与权力主体(如无意识)——前者多为现象学-美学的凝视解读思路,后者则倾向于批判视野。站在两种思路的交汇上,拉康对于凝视的解读便较为典型。借鉴梅洛-庞蒂在《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中的论述,拉康提出凝视是与“看”(see)相对的目光,指的是射向自己的视线。这一视线在前期拉康思想中尚且是内在化的,更多指人们根据无意识所指涉的象征秩序调整自身行为的话语系统。恰如变色龙会根据环境改变自身颜色一般,因为它时刻感觉到外界有某种视线射向自己,并以此为动机时刻调整自身的体色。而在后期“实在界”这一概念诞生后,凝视的发出者便彻底外在化,成为了来自实在界的、表示欲望之“结果—动因”的“小客体”(petit objet a)。它催生人们产生并追逐欲望,调整自身行为,但同时也是欲望的终点。小客体的凝视是一种强烈刺眼但永远无法触及的目光,一旦人们以为自己得到了它,它便立刻出现在他处,勾起人们新一轮的欲望,无限循环,使人永不满足。

话题收拢,从“我看世界(他者)”到“世界(他者)看我”,这与哆啦A梦表情包又有何关系?有趣的恰在此处。在微信之中,“我看对方”与“对方看我”恰好对应着图像不同的方向——如果图像向左,在自己的对话框看来,确实是朝向对方,但在对方看来却是朝向你自己。反之向右,在自己的界面中,表情包别扭地朝向你,在对方看来却正好朝向对方自己。这话有些绕口,下图可以简单演示二者之别。换言之,无论是“我看世界”还是“世界看我”,此时微信对话框中作为传达认知与情绪中介的哆啦A梦图像,都无法实现自己的功能:当我目睹它在凝视对方,它却无法完成凝视;当我看到表情包凝视自己之时,它恰恰又在凝视对方。
 

这种错位,是否说明了已有对凝视阐释的失效?很显然,对于这种赛博世界的凝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路解读。

我看不到它在看,我知道它在看

事实上,在《360°凝视》中,作者克里斯蒂安·斯蒂格勒(巧的是他与那位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同姓)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观点:在虚拟现实时代,凝视不再是由我发出或由他者发出的单一目光,而是一种环绕主体360度的沉浸式体验。这里的“360度”,并非是指四面八方无死角式的对自己凝视的视角,或自己也如此凝视世界,而更像是一种主体与世界的交互方式。这一思路,有助于我们解决哆啦A梦这一凝视错位的问题。

何为“沉浸式凝视”?1965年,计算机工程师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在会议上发表《无尽的视阈》(The Ultimate Display)一文,被视为沉浸式技术时代的开始。六十余年来,对沉浸的讨论已有过多次。瑞安(Marie-Laure Ryan)经典的《虚拟现实叙事》一书中,沉浸感作为虚拟世界的核心支撑之一已被提及。瑞安提出了“文本-世界”( the  text  as  world)的隐喻,认为沉浸感是一种类似人们看书时的“出神”效果。当人们看书时,书籍的语言符号会构成打开虚拟世界的一扇窗户,人们经由这些符号,结合自身的认知范式与现实经验,到达那个想象中的、仿佛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时空之中。在瑞安笔下,虚拟现实更像是通过符号这一“造梦引擎”推动达成的某个新世界,其与当下的现实有着相对明显的区隔,但这也造成了作为主体无法在其中行动、无法与之交互的情形。换言之,人们只能看、只能感受,但不能行动。于是,瑞安又另辟专章阐释人与虚拟世界的“交互”(interaction),并试图达成其与沉浸感的融合。但事实上,无论融合与否,这更像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认识(纯粹理性)与伦理(实践理性)的割裂,而符号便充当了造成这一割裂的先验之物。当虚拟世界中的主体被符号作为中介构建,其势必会造成这一巨大区隔。

与瑞安相反,克里斯蒂安对沉浸的理解恰恰是对符号的抹除。克氏极力强调了“在场”(presence)与“沉浸”的区别。前者必须出现中介(mediation),也即作为代理的符号,制造出主体仿佛在现场的现实感。周志强曾提出“水壶现实主义”——在一张老海报上,工人代表上台发言,但画面右下角却突兀地画着暖水壶。暖水壶便是这一中介之物,它以接地气的方式与我们日常的经验贴合,进而令人们相信这一场景发生的现实性。实际上,当下在我们谈论虚拟世界时,在场感在诸多时刻,仍旧被视为虚拟世界的核心。譬如当下诸多打着“元宇宙”旗号的社交软件,其大多玩法不脱自己diy一个虚拟身份,在网络空间中以角色为中介,实现社交的“场景化”。但我们都知道,这些只不过是cosplay的另一种形态,根本称不上元宇宙。
 

克氏的想法便与之类似,他认为中介构成的在场感无法成为虚拟现实,瑞安所说的“文本-世界”,只是中介制造的在场效果。虚拟现实的沉浸感,是一种持久不断的吸收状态,身体呈现主动的“自我中介”态势,和中介物的体验相互融合,从而制造一种无形的、无意识的参与感。当我们戴上XR设备,无需虚拟人物的代理,我们自己就是影像或游戏中的主人公,我们的视觉、感受体验与行为与虚拟世界中的人物相同,这才称得上是“沉浸”。克里斯蒂安很好解决了瑞安笔下认识与伦理的断裂——主体进入虚拟世界是通过自身行为过程达成的,而主体的行为则又是虚拟世界去中介化制造的无意识参与感所推动的。

而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虚拟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个必须被设备或自己“出神”所带入的、与现实几乎区隔的“新世界”。即使没有带上XR设备,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中介物彼此融合之时,也完全能够达成这样的沉浸感。实际上,在许煜所称的“宇宙技术”(cosmotechnic)包裹下的社会,技术已然承担了人们所生活的“宇宙时空”,而技术制造的虚拟空间也就像无限流小说中的打怪升级关卡——不知何时,主角就会踏入前往异时空的入口。哆啦A梦的凝视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虚拟现实的入口。表情包朝右,意味着对于发送者来说,在自己的界面看不到表情包在凝视对方,但他实际清楚,表情包已然达到了凝视对方的目的。而这恰恰也就意味着,发送者不需要表情包作为中介物,代替自己传达情绪与感受。中介的作用已然在消解:在表情包发送的时刻,哆啦A梦成为了他自己的化身。他者的视线与自己的视线相结合,凝视不再需要“我看他者”或“他者看我”的逻辑,虚拟世界的“沉浸式凝视”得以达成。

实际上,这并非藉由聊天框的设计而强行做出的解释。如果考虑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实际作用,微信生态内这种虚拟现实或许来的更为真切。尽管微信创生之处只是作为一款通讯工具,但来自虚拟世界的它实际构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交接时,人们通过微信找人;团队联络时,人们经由微信建立群聊;买卖购物时,人们利用微信付款……多少人叫苦不迭,下班之后仍然有人通过微信找到自己,安排加班事宜。这些显然表明了微信所在的虚拟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与微信的相融,恰似人自己的视线与哆啦A梦的凝视视线统一。

于是,我们可以说,哆啦A梦表情包的火爆,其实是自觉进入虚拟现实的一次狂欢。就像克里斯蒂安所说的一般:“沉浸其中,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谁,以及想成为谁。”

它在斜视,还是在正视?

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哆啦A梦的凝视视线,其实是斜视。与印象中的凝视不同,无论是上帝之眼、理性之眼还是他者目光,凝视其实更倾向于“直视”——斜视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去看,它的焦点散乱,也在一定程度包含着轻视与偏见的意味,与直视相比,它显然缺乏那种“一发入魂”的深邃感。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迷魂记》片头,便是一只直视的眼睛面向屏幕,以表达影片暗窥与反暗窥的主题。试想这只眼睛变成斜视,自然无法与影片匹配。不仅如此,哆啦A梦整个表情包的魔改风潮,都可以算做一种抽象意义的“斜视”——作为元图像的原始表情包几乎不曾出现过,人们更喜欢使用的,是自己所青睐的某个魔改过后的版本。
 

希区柯克经典电影《迷魂记》片头的凝视


但我们仍然觉得哆啦A梦是在凝视,无论是原图像还是魔改。这不仅是由聊天对话框的基本设定决定的——自己的聊天对话框正好在哆啦A梦的右下角,而它的目光也就与自己的位置迎合——其中有着更为深刻的技术隐喻。谈及斜视,我们容易想起齐泽克的经典著作《斜目而视》。在这本名为“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的著作中,齐泽克所说的“斜视”其实至少有两种意味,我们不妨将其与哆啦A梦表情包巧妙结合起来。其一是以通俗文化(其中重点是希区柯克电影)的视角重新解读拉康,而不是忠实还原阐释拉康的理论,以呈现某些新的东西。这一点与哆啦A梦的魔改几乎相同,表情包火爆的真正推动力是一张又一张形象各异、角度不同的凝视,而非仅仅是原图。其二是对于拉康理论来说,看清三界拓扑结构(想像界、象征界、实在界)之下的现实也需要斜目而视。因为直视实在界,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黑洞(noir),我们日常面对的现实恰恰是被象征界,也即符号能指系统与秩序粉饰过后的结果。现实必须通过其规定的角度斜视,才拥有清晰的相貌。

而这也其实说明,作为实存的现实世界,本身必须藉由某种中介物才能呈现。拉康改动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认为“我思之处我不在,我不在我思之处”。作为认知主体的“我思”与作为所认知世界的“我在”必须呈现一定程度的错位,才能够形成联结。但哆啦A梦表情包却呈现出相反的逻辑,它告诉我们中介物已被用户身体替代,斜视就是正视,魔改盖过原图。那个特定角度的凝视,已然与穿透一切的正视相融合。表情包实际复归了“我思故我在”的判断,两者之间的错位被悄然消解。

斜视便是正视——这或许也是齐泽克隐隐担忧的。早在2014年的《绝对的后退》(Absolute Recoil)一书中,他便批评一种“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物质中的某种内在力量能够促使前现代心智(premodern naivety)式天真无邪的复归。那种人类与世界尚未分离的情形,能够取消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现状。这与我们现在所提的哆啦A梦表情包十分类似。齐泽克认为这种想法就像《魔戒》中的魔法世界一般可笑,这种世界也只是一种头脑发昏的虚幻发明。但几年后,他却不得不开始重视这种观点。
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他以冰岛电视剧《卡特拉火山》为例,分析了现实世界里中介物的消逝。电视剧情节并不复杂: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村内存在一座火山,火山灰有着神奇的效应,能够通过人头脑中幻想对他人的形象,重新制造一个该人的分身。要分身还是要本人,这成为了类似《黑客帝国》里两个药丸的抉择。齐泽克认为《卡特拉火山》实际表明了脑机接口、虚拟现实与元宇宙之下人与世界的关系。小村的封闭恰恰表明着作为中介的象征界消逝,而在此种情况下,人对于他者与世界的认识便变成了人主观幻想的直接投射。每个人的世界变得独具一格,而那个具有一致性的、由象征界构成的现实基础在慢慢破裂。齐泽克以这种方式实际悄然证明,自己曾经否认的新唯物主义,已经在成为现实。
 

《卡特拉火山》剧照,分身在火山灰中诞生


而这或许才是哆啦A梦表情包魔改狂潮的隐喻之处。它告诉我们当今的后人类时代,斜视就是正视。特定角度的观察取代了全面的整体观照,个人的经验与幻想成为技术时代每个人认识现实的基础。千变万化的魔改取代了原图,让每个人对作为集体经验之现实的“哆啦A梦”的一致性认知慢慢不复存在。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共同生存的世界也在崩坏?尚未可知,但技术时代资本却从来未曾停止过新的对人的控制方式。在这方面,斯蒂格勒的“第三持存”与许煜的“第三预存”已然为资本主义直接绕过象征秩序,直接入侵人的意识与欲望,达到控制人的目的。但限于篇幅,我们不便再次展开。

总而言之,一张小小的表情包,已经隐藏着太多技术时代的隐喻。它既告诉我们现实与虚拟无处不在的结合,虚拟现实以一种更为惊异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同时又告诉我们,技术带来的虚拟现实也在改变着现实的境况,带来一定的隐忧。无论如何,这个蓝胖子的斜视目光依旧在继续,它投射在聊天对话框中,也投射进每个人的心里。

我们是否应该迎接那个来自22世纪的万能机器人?每个人似乎都应当思考一下这一小小的问题。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责编:朱凡。
本期微信编辑:朱凡。
本文为思想市场原创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澎湃新闻网站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科学匠人 | 夏炎:是“超级奶爸”,也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摆渡人”从第四张表看中国公司新走向 || 大视野共产党带给中国的凝聚力意味着什么?建筑设计 ——艺术与技术并行的专业怀着3胎陪老公看MMA!扎克伯格华裔老婆的1组表情包火了!美国入境/籍档案--女演员葛丽泰·嘉宝七七届高考生比交白卷生多几分哆啦 A 梦的道具成真了,太阳能汽车可在 12 小时内行驶 1051 公里乐视:没有老板的日子,公司越来越好?休闲游戏摆脱鄙视:2022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344亿,海外增量大《天才基本法》魔改离谱?不管穿越几个平行时空,背后这座城都是导演们的真爱!我太自私了【活动合集】你可以偷我的能量,偷我的表情包,但是不可以偷偷的喜欢我~emoji发明40周年了,你最心水的表情包是哪个?肠息肉和肠炎会发展成肠癌?这张表来测测您肠癌风险有多高!医疗数字化转型:不断“格式化”的曲毅,与技术赋能的奈特瑞开学第一课︱刘海龙、董晨宇:凝视着大众的传播学别因“魔改”就低估了它萌翻!Coachies家族萌趣表情包亮相澳洲,请注意查收!笑喷!iPhone14发布当晚,乔布斯23岁的女儿发布了一张“嘲讽”表情包,全网吃瓜!!龙卷风健康快递 179这张表非常值钱!只发一次,人手一份,存起来受益终生!刚刚!佩洛西抵达松山机场;中国央视:空军苏35战机正在穿越台湾海峡[参赛作品] [第四届桌面Show活动]——by 哆啦a梦还在一个独生子女发现自己有93个兄弟姐妹之后【上海美国中心活动】女性电影人的女性凝视第一场:视线回转,10月12日,周三,18:30夏天我们来聊聊,内衣新潮与性感的消逝存了这套魔性的表情包,给聊天找点儿新灵感A股IPO前三季度透视:全年募资额破新高在望不用语气词和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吗?藏道《地狱男爵》合金机甲:钢铁魔改风Hellboy超霸气!创始人“口嚼玻璃,凝视深渊”, 健康中国产业还有四个大的痛点需要解决表情包,当代互联网嘴替哆啦A梦宇航员手机支架,超实用的精美手办,带你游太空!我,堂堂纽大留学生,居然被一张表情包给整破防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