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创始人“口嚼玻璃,凝视深渊”, 健康中国产业还有四个大的痛点需要解决

创始人“口嚼玻璃,凝视深渊”, 健康中国产业还有四个大的痛点需要解决

财经

‍‍

无论是创新药、医疗服务、人工智能、数字医疗全都是蓝海,对于能够覆盖更广泛消费者的消费医疗产品和服务等很多领域都存在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中国企业家》记者 陈睿雅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6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全球木兰论坛暨2022(第十四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木兰论坛以“她宇宙,无定义”为主题,宋志平、杨柳、盛松成、姚洋、陈春花、彭凯平、乔健、尹烨、夏华、周宏骐、刘楠、梅冬等近50余位企业家、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及意见领袖共同探讨了女性力量的生长和释放。

在26日下午的《大健康产业,成长与痛点》圆桌论坛上,慈铭体检创始人、韩博仕医疗集团董事长韩小红,水滴公司创始人、CEO沈鹏,生命滙创始人、董事长陈力,数坤科技创始人、CEO马春娥,春雨医生CEO王羽潇,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李泉担任对话嘉宾,康复之家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柏煜担任嘉宾主持,他们一起分享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喜悦与泪水。


钱很重要。

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管好钱、用好钱,把钱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未雨绸缪,不要等到市场回暖的时候再融资。准备好未来两年的运营资金。

2020年疫情刚刚暴发,美股股价一路高涨,沈鹏认为这是上市融资的好节点。水滴公司选择了加速上市,先融一笔钱。水滴公司在2020年下半年启动上市,顺利在2021年上市,实际募资3.6亿美金,“融到了长期发展的钱。我们公司大节奏上并不需要太多钱,但我觉得还是要有防范风险的准备。”

面对疫情的心态很重要。

春雨医生在2020年实现创业9年来的首次盈亏平衡,2021年实现全公司盈利。2022年,疫情反复,又使春雨医生面临很大的困境。但王羽潇说,经历了2016年底的黑天鹅事件,在互联网医疗投资最热的2017年,春雨医生没有拿到投资;2019年,账上的资金压力、经营压力,以及整个团队长时间创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疲惫期,那年年底是春雨医生最经受考验的时期。她反而意识到,低谷对企业,尤其对管理层是很好的历练机会,也是组织和人才调整的好机会。“在低谷中,你能更加真实地看清楚到底什么地方是特别过硬的本事,我的看家本事是不会丢的。”

从事医疗服务的陈力经常会想起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说的一句话“口嚼玻璃,凝视深渊”。“可能每个创始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口里咀嚼玻璃,已经把整个口腔嚼得鲜血淋漓,但你没办法让人看到,你还得微笑着面对镜头。凝视深渊,你不知道哪一天、哪一刻就掉下去了。”但她深知作为创始人、企业的带头人最大的责任和使命,不论什么样的情况,都要带着企业往前走。

未来也很重要。

马春娥表示,任何一个赛道,无论是创新药、医疗服务、人工智能、数字医疗全都是蓝海,人们现在能够享受到的服务非常初级。

在陈力看来,怎样守住健康,抗住压力,让自己看上去状态更好?这些都是医疗创业未来的机会。

李泉表示,对于能够覆盖更广泛消费者的消费医疗产品和服务,包括养老康护,很多领域都存在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一些领域真正的商业模型怎么跑通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探索。

在韩小红看来,健康中国产业要发展,四个大的痛点需要解决,分别是法规、标准、人才和支付。


慈铭体检创始人、韩博仕医疗集团董事长韩小红:
健康中国产业要发展,四个大的痛点需要解决


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健康管理的趋势、预判和终极场景是什么。

健康管理在过去2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2003年的非典,促发了国内健康管理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此后,就开始了市场教育、健康数据的采集和评估的1.0阶段,逐步进化到较为浅层次的健康干预,后续追踪服务的2.0阶段。目前在各领域新技术的催生下,我们开始注重以结果为导向的深度健康干预,3.0阶段正在逐步完善。

首先在供给侧上,现代的通讯、生物、智能、大数据技术为健康干预提供了可实现的路径和解决方案,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效率,服务商和使用者的综合成本大幅下降,让全时空、全生命周期覆盖全民健康管理成为了可能。

在需求侧上,以健康生活和优质医疗为主的个性化、有效性、便捷性、无痛无创、全生命周期将成为主流和买单的前置条件。

在体验方面,过去健康管理给被管理者的感觉是我的生命充满了错误,要想改变,不得不接受各种痛苦。那未来的体验会更加强调与生活习惯的无违和感。

在时间跨度上,包含了从优生优育到自然终老的全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重,未来抗衰老方向的健康管理将会成倍增加。

在支付上,健康管理应该与医保、健康险相互协同、相互制约。好的健康管理必须有好的健康保险支撑,反过来,好的健康保险要能够持续有效发展,健康管理必须从理念到产品、到服务,得到老百姓的接受,否则健康保险将成为无源之水。所以未来健康管理将是多种现代技术融合的知识密集产业生态。

综合以上,趋势利好,前景无限。就趋势来说,健康中国预估的到2030年16万亿的市场规模,我个人认为是偏保守的。但是产业要发展,有四个大的痛点是要解决的。

首先是法规,健康管理是预防保健为核心的医疗,日常管理上用的是医院管理的规则,不适用性限制了健康管理效能的发挥,法规已经落后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迎头赶上,甚至超前设计。

第二是标准。健康管理的边界还不清晰,鱼龙混杂,路径、方法、技术还不统一。

第三是人才。快速的发展趋势,要求知识密集型的技术融合,但跨界复合型人才目前却凤毛麟角。

第四是支付。最有效的办法是健康管理和保险专家共同推进研究,现阶段哪些是老百姓最希望的健康管理产品和服务,保险公司如何针对这些产品和服务开发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有效协同,共同发展。

健康管理的终极场景,我个人认为还是需要回归医疗的本质,基于健康管理理念的结果导向,生物、基因、器械、药品等新技术成果,解决问题的科学系统手段,以及健康管理所谓的终极场景,这些方面目前还是我们国家的短板,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和更扎实的研发。


水滴公司创始人、CEO沈鹏:
广积粮、高筑墙


今天的主题叫做“重新穿越创业周期”。这个主题也来自我过去这半年多的心路历程。去年9月,我能够感受到整个全球大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大健康产业的估值逻辑、行业内相关公司的发展节奏也产生了变化。大家无形中开始调整为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节奏。


最重要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内部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积极正能量。虽然挑战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全员要用积极正能量的状态面对未来,面对当下的挑战,更正能量地主动推动改变。


第二,对标行业最佳实践。我认为更应该借力学习行业里最优秀的公司,把他们做得比我们好的点搬到我们公司里,像素级的学习,真正实践到位。

第三,日常点点滴滴追求极致。大环境变化之后,我们要调整要点。最健康的公司应该在健康盈利的前提下追求全方位的增长,追求营收的增长。我们把内部的很多关键要素重新捋了一遍,甚至一年要省多少度电都提到了我们的目标里,这不仅是一个勤俭的要求,也是ESG层面对我们公司的要求。

第四,我们要持续地学习成长。我们全公司有5000名左右的员工,全公司平均年龄大概是27岁左右。大家在日常管理基本功上提升空间很大。

2020年疫情刚刚暴发,疫情对全球不同行业都有影响。当时美股有泡沫,股价一路高涨,对于上市融资是一个比较好的窗口期,所以我们选择了加速上市,先融一笔钱。我们在2020年下半年启动上市,顺利在2021年上市,实际募资3.6亿美金,融到了长期发展的钱。我们公司大节奏上并不需要太多钱,但我觉得还是要有防范风险的准备。

我们上市之后确实看到了很不想发生的场面,股价下跌。整个行业都在产生估值逻辑变化。有人说,是监管影响了估值逻辑变化。大家仔细看一下监管推出来的相关文件或者要求,是希望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确保用户的消费者权益,让商业健康险强化风险保障功能等,都是在推动行业更加规范、更加健康的发展。新的监管措施出来之后,一些看不懂的投资人选择了观望,不再轻易买这个领域的股票,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这个现象产生之后,我们快速做了加强基本功等一系列调整。

这一系列的组合拳确实产生了很好的结果。比如去年9月底开始启动变革,去年第四季度财报实现了盈利,今年第一季度财报也是盈利。我们希望在大方向的变革上继续努力,真正成为一个穿越周期,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我觉得能够活得久,提供更多就业,是作为企业该尽的社会责任。

在新产品和新业务上,我们也有进展。

大概在一年多前,我们开始非常重视“药+险”的方向。所谓“药+险”,就是能否更好地用保险助力患者,用更低的费用享受到更好的药品。过去一年多,我们有一个业务叫水滴好药付,是联合当地医院、周边药店和主流大病的药企,做一款带病投保的保险产品。这款产品我们确实没有在头部城市试点,是在北上广之外的省会城市试点,比如沈阳、南京等地。这个产品还是有挑战的,一方面,最近的疫情让我们整个运营成本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药企对待这类合作处于试点心态,他们认为未来保险是重要的支付方,他愿意和大家合作,但在让利上,药企有时候挺心疼,他们也是抱着一个慈善的心态加上试点的创业心态和我们合作的。截至目前,我们所覆盖的地区,用户满意度各方面挺高的,当然我们也还在继续努力,争取把这个模式真正覆盖全国,覆盖更多病种,覆盖更多主流药品。

除了“药+险”的方向之外,我们还在做普惠保险,比如惠民保。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在淄博、南昌和德州这些不同的城市,在当地医保局的指导下,联合保险公司推出各个城市的惠民保。这类保险我们一般都会做得性价比极高,并且是全民可投保,不论是小孩还是老人。举个例子,我们在淄博推出的淄博齐惠保,当时卖了不到2个月,覆盖了淄博当地近40%的居民。淄博一共500万左右人口,这款产品覆盖了接近200万人,这200万人既有六七十岁的中老年,也有年龄很小的小孩,他们买这份保险的价格只是100块钱左右,保一年,覆盖了常见的大病。如果这些人不愿意花现金来买,可以用医保账户支付,极大降低了支付的门槛。这个试点,当地政府、人民群众都很满意,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去将惠民保的产品和服务覆盖到更多地区。

此外,我们最近这一年还新开了一个业务,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叫做翼帆医药,它是做创新药的患者招募,CRO等相关业务。我们并不是和这个领域原有的企业有竞争关系,我们是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在医院布局,做创新药研发企业和现有CRO企业的助力者。我们是通过已布局业务的边际成本来做这件事,目前一个季度可以上线50个临床试验项目,帮助500多个参与临床试验的大病患者完成入组。


生命滙创始人、董事长陈力:
口嚼玻璃,凝视深渊


医疗服务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行业,尤其是民营医疗服务,能够坚持初心,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兼顾长期发展,不仅是疫情后,疫情前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面对困境的感受就不用说了,我们每天都是这么过来的。经常想起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说的那句话“口嚼玻璃,凝视深渊”。可能每个创始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口里咀嚼玻璃,已经把整个口腔嚼得鲜血淋漓,但你没办法让人看到,你还得微笑着面对镜头。凝视深渊,你不知道哪一天、哪一刻就掉下去了。但是作为创始人、企业的带头人,我们最大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不论什么样的情况都带着企业往前走。

第一,继续找到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不论哪一行都是一样的。

比如像生命滙的医疗服务,我们一直有“帮你看病”和“帮你更好”两块。“帮你看病”,比如说常见病、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疗,怎样在帮你看病这块做区别于公立医院做的差异化,更加系统、更加主动地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另外我们可能会更加聚焦到“帮你更好”。像疫情之后,大家会关心免疫力和压力缓解。对于民营医疗来讲会是一个新的机会和新的服务点。

第二是更贴近痛点,给我们的客户干货。受疫情影响,整体的消费力在下降。因此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服务变得更加干货,甚至把产品做一些解构,一年的产品可能会拆解到12个月、一个顶配的产品,现在得有简化版。让更多客人享受健康管理的服务,不会受到太大的门槛困扰。同时,更加与时俱进地去抓到新需求。

数字医疗和传统医疗是彼此结合、相互赋能的。生命滙刚刚创立的时候,10年前,很多医疗档案是纸质的,系统上能够抓到的数据是很少的,现在数字化电子病例越来越多。

当推出血脂管理项目时,就可以把所有血脂高的客人数据调出来。在管理过程中,能让客人看到血脂指标在管理过程中的变化。这就是最简单的用数据引导医疗的方式。

现在最大的障碍是数字孤岛。各个医院之间的数据是不打通的。一个客人从协和或者北医过来,拿着不同医院的报告,我们首先需要把他的所有数据录入系统当中,形成他在生命滙的电子数据。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有全国基础的大系统,客人只要有号码或者一个USB,就能把他在各个医院监测的治疗数据、身体指标数据打通。
此外,我们很多的检测是跟第三方实验室合作的。但是现在只有很少量的数据源,像迪安这些大的上市公司,他们的数据源可以直接对到我们的系统,更多的实验室数据源和我们无法打通。当医疗服务的数据不能打通的时候,就需要人工手动输入。这说明,我们整体的医疗数据基础设施还有一条很长的路去走。一方面是政策,一方面是一些地方软件、硬件跟不上,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医疗数字化的路程变得很慢。

我们所在的领域一直是一个需求没有被满足的领域。我们提供的医疗服务更偏向疾病的预防和疾病的持续健康管理,传统医疗所强调的是以治病为主。而国家的2030健康规划应该提倡以健康为中心,从治疗改成全方位的预防和健康管理,是以健康为目的,而不是仅仅以把疾病治好为目的。比如,怎么让血糖高不变成糖尿病,“有癌症风险”最后不变成肿瘤。很多慢性疾病的发展经历了10年、20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通过医疗的干预手段,让疾病不要发展或者是能够得到早期预防,整个领域有很多空白的地方。

从支付角度来看,现在医保还是以治疗重大疾病为主,我们也非常期待,在保险领域能够出现一些新的模式,真的让更多人能够看得起病、看好病。从我们的收入结构来看,商业保险占比越来越多,所以我经常推荐身边人,买一份商业医疗保险,至少是一个重大疾病险。这已经变成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了。

健康怎么样能够守住,压力大怎么能够扛住,怎样让自己看上去状态更好?到最后发现,一切都有可能被带走,但是健康和美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的消费会是未来的机会。核心就是怎样把商业模式做出来,让企业真正能够自我造血、盈利、活下去。同时,我们也非常期待与保险、数字化医疗等产业各方合作,让获客及精准服务都能做得更加高效。


数坤科技创始人、CEO马春娥:
创新药、医疗服务、人工智能、数字医疗全都是蓝海


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医疗行业目前还处于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

我们对于疾病的研究、认知,以及现在能够享受到的医疗服务都是非常初级的。所以,现在可以说处处是蓝海,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打通支付环节,让它真正变成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产业,这里有非常大的机遇,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多。

我们从全球维度看,为什么美国在医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医疗服务创新上非常领先?药物靶点是我们的几十倍?创新药物的上市速度、上市数量都有非常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包括医疗服务,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是刚需,但是却没有发展得非常大?在产业步入闭环的过程之中,从监管到支付,到整个医疗服务场景落地,这些环节我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做工作。

未来的大健康产业机会非常大。很多重大疾病的知晓率非常低,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服务能力,现在病人生病了排队花很长时间。我们还可以给健康人群提供很好的健康管理。整个医疗体系没有办法支付这么多的医疗需求。
怎样让新技术和现有场景更好的结合,让他们的效率质量提升?无论是投资人还是我们这些产业公司都在做蛮多的工作。

任何一个赛道,无论是创新药、医疗服务、人工智能、数字医疗全都是蓝海,人们现在能够享受到的服务非常初级。如何形成合力?促进人类的健康高质量发展?要高质量的生命延长,让生命质量有更大的改善空间,而不仅仅是活着。

让我们更健康,更好地工作,是全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是产业公司包括我们需要共同去努力的。


春雨医生CEO王羽潇:
经历过高光和至暗时刻,我们始终在互联网医疗里寻找本质与价值


如何看待泡沫的消失,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应对复杂情况的变化,找到自己的一条路,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春雨医生创建于2011年,至今已有11个年头。我们经历过高光时刻、至暗时刻。我们始终在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大健康行业里寻找本质与价值。

这两年疫情反复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我们企业也在这样的过程之中起起伏伏。我想分享两个经验:

第一,在企业经营方面,上周我跟所有员工写了一封信,标题是:守正出奇,穿越疫情。经过这两年的疫情,我个人得到的启示简单来说就是守正出奇。我们做医疗、做健康、做企业都有一个发心,这个发心是我们创建这家企业最开始的动力,也是我们坚持至今、穿越黑暗,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如何在守正的路上出奇呢?大家说疫情下,企业要不要躺平了?躺平肯定不可能,企业要逆势发展,还要出奇。前两天,我看创业界老前辈新东方的直播间一下子爆火了,挺有感触的。他真的是守正出奇。我们做医疗健康也应该回归医疗本质,不断关注新技术、新发展、用户的新需求、新场景,找到自己的进取之路,所谓守正出奇。

第二,从个人来说,我这两年在创业的道路上也历练了很多。作为个人,我们在疫情中每个人都承受了很多的烦恼痛苦。这些烦恼和痛苦对于个体来说非常大,没有谁的更大、谁的更小,痛苦是无法平均的。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正视我们面临的困境,对未来抱有信心可能是企业家以及个人走出迷境、走向未来最关键的本真。

春雨医生这两年有一个相对良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比其他企业更早地进入了至暗时期。2016年底,因为黑天鹅事件,我们在互联网医疗投资最热的2017年,没有拿到投资。

2019年底是我们最经受考验的时期。那时,账上的资金压力、经营压力,以及整个团队长时间创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疲惫期。2019年底我们非常难。在最难的时候,我们做了一次非常大的组织结构调整以及战略调整,调整是为了更加专注地发展。

我们在2020年迎来了公司成立9年以来的首次盈亏平衡。2020年暴发疫情,给线上问诊带来了一定的流量红利。我们在企业初创这么多年里,用市场投入教育用户,引导大家在网上咨询临床医生的第二诊疗意见,那时用户还没有那么刚性的需求。但在疫情期间,很多实体医院停诊,慢病患者有一些补方的需求,反而养成了线上问诊的习惯,所以2020年我们整个流量逆势增长。

在2020年流量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我们将服务向纵深推进,从问诊端向后面第三方药的解决方案,以及慢病管理、健康管理领域做深层次延伸。所以,我们在2021年实现了企业的盈利。

回到2022年,疫情的反复又使我们遭受了非常大的困境。很多在2019年底和2020年布局的业务,本来应该浇浇水、在春风拂煦下发芽,但却没有得到雨水。所以,我们也是在不确定中去寻找一些方向。

今年,我们自己再次把整个公司战略进一步集中。低谷,对企业和管理层是很好的历练机会,也是组织和人才调整的好机会。正好今年企业在招管培生,招管培生的时候我们发现,以前初创类企业特别难招到非常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但我们今年在管培生中发现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好苗子。他们的创新力、激情、学术能力、视野都非常棒。很多曾在美国、日本、德国医学院留学的博士、海归,回到国内寻找工作机会。他们像春天里的种子一样飞过来,在困难的环境下落到土壤上,但只要能够顽强生长,也许就是未来生命力最强的植物。

此外,在低谷中,你能更加真实地看清楚到底什么地方是特别过硬的本事,看家本事是不会丢的。

疫情中,我们也发现用户端有一些新变化。老百姓不光重视身体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心理的问题。这与疫情期间的焦虑和压力是相关的。很多用户在网上查看关于睡眠、焦虑、抑郁的问题,会去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身心双安,未来健康中国是心灵和整个人的平衡发展。

在AI应用方面,我们从创立之初就在线上,做了医患沟通交流问诊。这件事情产生了非常多的原生数据,每天大概有22万的患者在线上问诊,每个问诊由医生来做真实回答。这些数据在平台上面沉淀,通过AI的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的春雨智慧辅诊系统。

两年前,前搜狗CEO王小川加入了春雨医生董事会。他对医疗健康非常感兴趣,从搜索角度,结合自然语言识别技术、搜索技术和数字医疗,在春雨平台上大大提升了医生辅诊系统的准确度,以及医患交互的温暖度。在这些领域,我们跟搜狗一直有深度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搜狗并入腾讯之后,春雨也得到腾讯非常多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不管是医疗的解决方案还是大健康的解决方案,我们都能看到,还有非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例如,重症患者的生命最后时刻,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伦理学、家庭经济学各方面的问题。照顾一个重症病人,尤其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癌症晚期患者,很多家庭在最后时刻,如何运用保险的方法,更好地覆盖住这些费用,让家人的心理得到专业的帮助。这些问题在我们目前的医疗健康服务范畴之内没有得到特别好的解决。

此外,公共卫生防疫、以及医疗健康的末梢神经——社区、家庭,医疗健康还存在非常多的可能性。在诸多的需求中如何利用技术的发展、更好的商业逻辑去满足它、实现它,也给了创业者非常多的命题。


鼎晖投资董事董经理李泉:
管好钱、用好钱,把钱用在刀刃上,该砍砍、该停停,不再有商业价值的管线要及早停掉


疫情多年反复,大家心里可能都清楚,投资人会建议公司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管好钱、用好钱,把钱用在刀刃上。

除此之外,我认为,创新药和创新器械这两个领域的公司还需要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管线,实时动态客观地去评估在研管线,以及每个药品真正的商业价值。该砍砍、该停停,一些不再有商业价值的管线要及早停掉止损。

公司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和定位。当下,初创biotech的公司这么多,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真正能从biotech长成biopharma的公司凤毛麟角。这么多的biotech上市公司,市值在今天仍然超过IPO价值的也是少数。biotech很多是科学家来创业的公司,所以我想,大家真的需要考虑自己的优势和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哪些事情自己能做,哪些事情要放弃,或者和大药企一起来做,在不同阶段尽早下手,比如是不是考虑在临床二三期就跟大型药企进行合作。

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我认为,要有真正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竞争是我们在biotech创业领域观察到的普遍现象。既要有符合行业规律和商业规律的企业行为,也要有持续迭代、推陈出新的能力,是对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综合能力的考量。

另外,我也建议大家一定要未雨绸缪,不要等到市场回暖的时候再融资。今天就赶紧去融资,准备好未来两年的运营资金。

中国创新药行业包括biotech公司,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经过非常剧烈的股价波动。这种波动不仅在中国,美国标普的biotech指数距离去年高点也下跌了60%。

我们不去讨论其他的宏观背景。中国的创新药企有一些独立的风险特点,比如,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谈判能力很大的支付方——医保;比如集采在常态化,速度也在加快。中国的biotech从过去三四年开始,一直有一个趋势,同一个靶点上有多个在研的品种。我们可能有几十个PD-1,十几个HER2、CD20,同一个靶点的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

创新药上市之后,很快就会进入集采通道,收入规模数量级式的下降。这样势必会让投资者对每一个创新药企的商业价值进行重估。此外,还有一些企业遭遇了出海受阻。

这些现象追问的并不是,今天的估值是不是明显偏低,而是过去三四年的价格是不是明显偏高?

三年前,我曾分享了一个观点。第一,真正做创新药一定要有海外市场,一定要出海。单凭中国市场的规模,很难支撑起这样的风险投资。

第二,创新药当时的主流估值跟我们自己的心理预期有差距。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鼎晖的PE在过去两年内没有投拟在港股18A上市的公司。当然也有一些遗憾,有一些个人蛮欣赏的科学家,的确因为估值差距,我们没有贸然出手。

回到今天的时点,我对行业的观察以及发现是:创始人在考虑估值这件事情时,更容易考虑相对估值。什么叫相对估值?一方是,企业要去香港上市,市值至少有10亿美元才有流动性,如果上市后有10亿美元市值,那上市前的pre-IPO轮至少该有7亿美元估值,那往前一轮至少要有3亿~4亿美元估值,再往前推一轮,可能是1亿~2亿美元估值。他们是这么计算希望得到的估值。

创始人考虑相对估值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其他公司可能跟我的阶段比较类似,他们都拿到了什么样的估值水平?不管是从管线还是从创始人资质而言,“我们”比他们更强一些”,创始人更多是从相对估值的角度考虑。但投资人会真正去看公司整体的管线,包括不同靶点的药物具体在临床哪些阶段,这些药物将面临怎样的竞争格局,临床试验的结果是怎样的,成药性概率是怎样的,进入市场的渗透率会有多高,定价怎么定,多长时间会碰到集采,降价幅度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会算一个更细的帐。

回到今天,创业者如果在绝对估值上对自己的管线也有评估,会更有利于跟投资人达成共识。

我们是希望如此的。当然创业者也不是很容易,很多公司在去年非常高点的时候经历了一轮融资,创始人和团队是不希望估值低过上一轮的。所以,创业者需要跟其他前续的投资人有比较好的沟通,这样大家在估值上有更理性的共识。

当下,未被满足的需求是非常多的,第一个,真正在医疗上还有很多没有重大突破的治疗领域,比如说三阴乳腺癌、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另外在支付结构中,未来的商保比例会有所提升。但是,如何建立一个更为精准的、可持续的商保模式和产品,这我想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另外,对于能够覆盖更广泛消费者的消费医疗产品和服务,包括养老康护,很多领域都存在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但是,一些领域真正的商业模型怎么跑通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探索。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有很多,与怎样形成商业化的能力,这是两个问题。包括像基层医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管是从软件还是硬件上,都非常薄弱,但是又没有合适的付费方。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关于木兰汇

点击下方图片,加入木兰汇!

请联系木兰汇小秘书:18618461662(同微信)


木兰汇创始于2009年,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发起成立,是广泛汇聚商业女性的价值创造与分享平台。旨在倡导女性商业精神,展现商业女性美好力量。


经过13年的发展,秉持“女性让商业更美好”的愿景,木兰汇已成为商界女性领袖聚合平台,拥有近1000位成员,来自全国29个省市,其中企业市(估)值20亿元以上的核心成员112位。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编辑:王怡洁  审校:任娅斐  制作:崔允琰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雅思写作】一招解决语法结构接单的痛点刚刚!澳洲华人最爱产品出事,亚超在卖!监测到“口蹄疫”病毒,还有一款商品召回大锤砸玻璃,顾客吓到乱跑!奥克兰又有两家珠宝店被抢……终于出手了!MTA官宣这3项重大改革!纽约客:老大难问题全要解决了?「奕目科技」完成Pre-A+轮融资,旗下光场相机系列产品布局多领域,率先解决细分检测场景痛点|36氪首发“今年七夕,有四个男人等我来养”加拿大学霸发明隐形墨水,想要解决奢侈品的防伪难题曾打造国产第一电动超跑,创始人却沦为“老赖”,现在或将赴美IPO香辣炒鸡上海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封城”-----只是很少人知道。。。VR陀螺对话伯宇科技CEO陈烨玥:电致变色材料如何解决AR眼镜“光学痛点”世界是“琥珀”,凝固这30张永恒经典【精彩回顾】MIT-CHIEF“创始人讲堂”第六期: 从医疗产业周期与转型看投资逻辑与研究LA偷车贼太嚣张!车窗30秒内被砸稀碎!没有一辆汽车玻璃,能完好无损离开加州!两年花光11.5亿,创始人负债10亿,明星公司开课吧如何走向深渊这些企业还有救吗最早遗传物质或诞生于熔岩玻璃,火星具有类似条件 | 环球科学要闻以控温被枕为核心,21年双十一销量破五千万,Downland如何以科技赋能产品解决国人睡眠痛点金鼎资本王亦颉:未来消费品牌还有四大新机会提出“四个大搞”,快手电商再升级疫情期间营收翻倍,野森领土如何从用户视角解决露营痛点?创始人减持套现、老牌企业玩跨界,「市值腰斩」的医疗信息化还有救吗?研发了5年的时序数据库,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老人组团薅公厕抽纸也是“公地悲剧”,要解决还得靠文明进步丨南周快评双博领军团队创办“荃豆健康”,填补饮片标准空白,拟打造全国最大的中药产业数字化平台未上线估值10亿,WeWork创始人留下烂摊子再出发,进军房地产业广州16岁女孩:“懒得考清华北大”?学霸的脑回路不需要解释!这款长期医疗险,解决了很多人的痛点哆啦A梦的凝视:一张表情包的魔改狂潮与技术伦理腾讯割席“影视深坑”?为帝国主义打前站解决近场感知痛点,侧向补盲激光雷达“上车”在即【22年9月】心外科上月最受关注的SCI论文丨主要解决重要的临床问题美国入境档案--谈家桢、李景均等遗传生物学家中国实施全民核酸是落后文化的象征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