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课间只剩「厕所社交」了?
前些天有个读者给我发了条私信,说她那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娃“上学如同坐牢”,下课“除非上厕所不许出教室”,甚至“在教室里都不能随意走动”,更夸张的是“体育课是在室内学坐和站”......她表示惊呆了。
我不惊呆,毕竟我是过来人啊。
这还真不是凤毛麟角的现象,还挺普遍的。我在二十多个群里问了不少家长,得到的基本都是差不多的答案——“课间除了上厕所,最好坐着别动。”
你看,不是我们的孩子不配快乐,是学校怕担责任。有的家长是真的伺候不起,学校要是让孩子们一下课都出去玩,很快就会有家长投诉学校“课间这么乱也不管管,我家娃课间出来玩受伤了,你说怎么办吧......”
众口难调,学校肯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课间让孩子出去意味着校方风险系数大幅提升,而课间不让孩子出去顶多意味着你们的孩子缺乏运动,你说学校选哪个?
让课间出来活动自由奔跑的孩子不出事,大多数学校不敢拍着胸脯说做得到,但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不出事,大部分学校是有成熟的体系和手法的,有一个百试不爽的“国产好办法”叫“扣分”:
当然,除了惩罚措施还有奖励措施,另一个“国产好办法”叫“表扬”。
出去玩扣分,在教室趴着就表扬,小孩子们哪受得了这种诱惑?很快就都趴下啦。
在地球上有些地方,如果一个小学生在课间到操场上自由奔跑,利用休息间隙搞个体育运动,他的家校联系册上也许会看到这样的评语:该学生热爱运动,性格开朗,非常阳光,太棒啦!
而有些地方的小学生如果这么干,他的妈妈可能会收到老师的微信:你家孩子又出去乱跑乱动,破坏纪律,导致班级扣分,流动红旗被没收,请严肃批评教育。
在地球上有些地方,两个小学生在学校课间活动期间不慎相撞,各自受了点小伤,他们的家长可能各自领回去抹点药膏啥事没有第二天接着让他俩去上学去运动。
而在有些地方,两个小学生发生了这种事,家长被相关老师当面协商调停,家长好说话的就算了不好说话的要闹到自己满意为止,学校被迫只好从此全面禁止学生课间户外活动......
唉,说好的共同成长,现在是下课后坐在教室里共同盘串。
很多家长就想不通了,孩子正是长身体和好动的年龄段,一天天坐在教室里,趴着看书写字,用眼还过度......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本就是孩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里不被重视也就算了,还被压制,仅靠那少得可怜的几节体育课管用吗,其中还包含大量起不到锻炼效果的做操、溜达、室内理论课......
有家长说:“最搞笑的是体育还要考试。”
从小“给我坐下,不要乱动”,到了某一天突然说“体育考试迫在眉睫”。这也没啥想不通的,不就跟“从小减负,到了某一天突然要中考”差不多的原理吗,讲究的就是一个“回家后自学成才”。
不少妈妈觉得孩子在学校里活动量太小,课后只能给娃增加不少运动,篮球班,网球班,乒乓球班,游泳班,家长要做的就一个字——付钱。
本来指望孩子在学校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果,全面稳中求稳,剩下的全靠自己想办法。这些年周边某些国家新一代青少年的体能素质已经把我们的青少年远远甩到后面了,是看不到吗?
而我们解决青少年体能素质的方式是什么呢——考试。
体育不好是吧,来,增加点体育考试。
小学有跳绳考试,但我问了一圈,很多家长说学校里课间不许跳绳。
初中有长跑、短跑、大球小球等中考项目,但很多家长说学校里课间不让跑跳。
那不就是意味着这些琳琅满目的考试项目,都是师傅领进门,回家再修行?
说句实话,身体素质、社交能力、心理健康,应该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很多学校不重视这些,但求无过。
从心理学角度说吧,小学生这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每天待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都长,自我概念、情绪能力、身心发展、共情和同情、道德、认知等等,都极有可能是在学校里形成的。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亲社会能力」,说白了就是这辈子一个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基本能力。小孩子更多的是从与同龄人的相处中习得社会性和理解与他人的关系。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如果每天一进学校就面临着与同伴一起接受「不动就表扬」和「一动就惩罚」的熏陶,你想想这个小孩会获取多么有限的亲社会能力?只能说那些连课间活动都要扼杀孩子天性甚至施加了莫名其妙奖罚措施的学校,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健康也许是不在乎的,或许压根不懂。
很多小朋友连最基本的与同龄人在校内的社交,也会因为这种种限制被压榨了。有人说,孩子只能跟同学在厕所里社交。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