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蓝方: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孩子怎样应对班规压力?

蓝方: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孩子怎样应对班规压力?

公众号新闻
/ 本文刊发于《少年时》第102期《理性与逻辑》,点击下方预约蓝方×少年时直播 /

作者:蓝方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




我的学生小辰,最近心事重重。


她的班主任老师刚刚颁布了一条新的班规:禁止班里的学生课间十分钟下楼到操场活动。


小辰作为班长,则被要求记录违反规定、偷偷下楼去玩的学生名字。得到这个任务后,小辰在课间一刻都不敢放松,密切关注同学们的行踪。同学们却将她视作“间谍”“告密者”,被她记过名字的同学更是怀恨在心,对她各种冷嘲热讽。


“老师,我的压力太大了!”小辰向我诉苦,“你快帮我分析下,我到底该怎么办?”


/Jack Daly/


班主任的禁令


“当你听到班主任颁布这条禁令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问小辰。

“那当然是——凭什么?”小辰回忆,老师话音刚落,班里几个“小刺头”马上就质问起来:“凭什么不让我们下楼?”

事实上,“小刺头”们的质问,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听到某个观点时,不应毫无条件、不假思索地服从、接受—即便它来自某个权威,而应追问对方“为什么这么说”。

“为什么这么说”,就是要求对方给出理由、提供论证。所谓论证,是从理由推导到结论的过程。当我接收到一个观点,要去看它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判断它论证得有没有道理,只接受和相信经得起论证的结论。

那为什么要禁止大家下楼去玩呢?

班主任解释,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下楼拥挤、打闹带来的意外伤害;而且课间时间短暂,班级教室位于四楼,上下楼也会影响学生按时上课。此外,四楼及五楼的其他班级都有类似的规定。


我们把老师的论证结构拆解一下。
  • 理由1:课间下楼玩耍,可能因拥挤、打闹带来意外伤害。 

  • 理由2:课间时间短暂,上下楼会影响学生按时上课。 

  • 理由3:其他四、五楼的班级也禁止学生课间下楼。 

  • 结论:应该禁止学生课间上下楼。


“老师的理由说服你们了吗?”小辰回答得有点犹豫。“我觉得老师说得有道理,但心里还是觉得不爽,又说不出来为什么。”


小辰内心的“不爽”源于什么?班主任的论证到底有没有道理?我们其实可以尝试用ARG三标准来判断。这是加拿大哲学家特鲁迪·戈维尔(Trudy Govier)提出的衡量论证质量的标准,三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标准,分别是可接受性、相关性和充分性如果一个论证同时满足这三个标准,就可以认为论证是高质量的,结论是可信的、有说服力的。


这三个标准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 A(Acceptability)可接受性:支撑结论的理由是可以被相信、被接受的。
  • R(Relevance)相关性:理由是得出结论需要考虑的因素,理由对结论具有一定的支撑力而不是削弱结论。
  • G(Good grounds)充分性:理由“足以”推出结论。全面考虑了各种可能性,推理全面充分。


如何用这三个标准来衡量班主任的论证呢? 


 可接受性: 课间下楼玩耍,是否真的会带来意外伤害,是否真的会影响学生按时上课?四、五楼的其他班级是不是真的都有类似的禁令?


要注意的是,在日常对话场景中,我们需要本着“善意原则”去理解他人的话,避免过度钻牛角尖。下楼玩耍,不是必然会带来意外伤害。但考虑学校本身的各种条件(如楼道宽窄、维护秩序所需人手是否充足等),这类意外的发生是概率极低的极端事件?还是确实存在着合理的现实可能性?同样,课间下楼不会必然导致迟到,但是否有较大概率会出现这种情况?就算四、五楼的班级不是所有班级都制定了这样的班规,但是不是绝大多数班级都存在这样的禁令?


考虑具体的场景和语境,班主任给出的三个理由可能不是绝对严谨,但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接受,这可能也是让小辰和同学们感到有道理的地方。


 相关性: 理由1、2都是在陈述课间下楼玩耍的弊端,这确实是禁止课间下楼玩耍要考虑的因素,在相关性上没有问题。


但理由3是一个“诉诸大众”的论证:大多数人(其他班级)都这样做,似乎就能证明我们班也应该这样做。大众的做法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道理,但我们跟着做是因为背后的道理,而不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了。因而,诉诸大众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不相关的论证。在批判性思维的话语体系里,我们称它为错误诉诸,即借助一些不相关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充分性: 去掉不相关的理由3,理由1、2是否足以推出最后的结论呢?在推理的过程中,其他因素被忽略了吗?


班主任老师的论证方式,可以被视为一种实践论证。这种论证形式,是要证明采取某种措施是合理的。如何才能充分地论证“禁止学生课间上下楼”是合理的措施呢?


 目标: 首先要看采取这一措施的目标是否正当合理。老师给出的理由1、2,其实就是在说明采取这一措施的目标——为了保障学生安全、避免意外伤害;为了确保学生按时上课、保障教学秩序。这两个目标,正当合理。


 手段: 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禁止学生课间上下楼”这一手段又是否合理呢?通常,我们可以从5个方面来评估


 1.可行性: 这个手段本身能否被执行,老师是否有能力做到不让学生课间上下楼。例如,要执行禁令,是否有足够的监督手段?——显然,老师对这点是有所考虑的,才会让小辰去扮演“监察者”的角色。不难想象,拿到违规名单后,老师也会对违规的学生有所训诫,以确保学生真的遵守禁令。


 2.有效性: 如果手段可行,通过执行这个手段能否有效达成目的?如果学生们迫于禁令都不敢在课间下楼,确实是能有效杜绝因上下楼引起的意外事件、避免上课迟到。


 3.负面性: 采取这一措施,确实能有效达成目的,但还会有什么负面效果呢?例如,严禁下楼活动,课间学生被迫挤在走廊上活动,会不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要是再进一步禁止学生在走廊跑动,让学生课间都只能处在“静止”状态或待在教室里,孩子好动的天性得不到充分释放,不仅有损其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专注程度。而因为其他原因不得不下楼的学生,也可能被“一刀切”的禁令“误伤”。


 4.必要性: 为了避免上下楼带来的意外、确保学生按时上课,禁止下楼是不是必要的手段?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达成同样的目标?例如,课间时在楼梯间安排安全员维持秩序、严禁在楼道跑动打闹;又例如通过测算学生的平均上楼时间,在预备铃和正式铃之间留出充分的时间,或者设置“巡视员”在预备铃声响后督促学生尽快上楼。


 5.正当性: 下楼活动,是学生的正当权利。当某一规定要限制学生的权利,作为利益相关方,学生也应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由老师单方面颁布禁令,全程无学生的参与、表达,这样的规定在程序上也欠缺正当性。


由此可见,在充分性上,班主任老师只论证了目标的合理性。而对手段的负面性、必要性、正当性并没有做出论证或回应。这一论证是不够充分的。


结合ARG三方面来看,班主任老师的决定确实有一定道理,但论证中也有不相关、不充分的地方。总体来说,这并不是一条合理的禁令,孩子们没有被老师充分说服,进而真正愿意配合、服从这样的禁令。因此,执行禁令的压力,被转移到了班长小辰身上。


/Joanna Lawniczak/


小辰的难题


面对这条并不完全合理的禁令,作为班长的小辰,到底该不该继续扮演监察者的角色,记录违规者并报告给老师呢?

当我们遇到“该不该做某事”的难题时,不妨试试用“权衡论证”来构建自己的观点。一个高质量的权衡论证有三步:列举利弊、权衡轻重、力求兼顾。


 1.列举利弊 


继续记录违规者并报告老师,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 好处:得到老师的认可;避免同学们因上下楼遭遇意外伤害或上课迟到。

  • 坏处:得罪同学;牺牲自己的课间休息时间;违背自己的道德判断。 


 2.权衡轻重 


对小辰而言,每一条利弊,究竟有多重要呢?以及它们为什么重要或者不重要?


小辰仔细思考后,尝试给每一条利弊打分:


“得到班主任认可”,我觉得对我还是挺重要的。我很喜欢这个老师,他也挺喜欢我的,我不想让他失望。而且作为学生,我当然也想维护好和老师的关系呀。但我也不想因此得罪同学,被大家孤立。这两条我都给满分,五颗星。


“避免同学们因上下楼遭遇意外伤害或上课迟到”,我觉得上下楼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小,老实说,他们真要上课迟到了,跟我有什么关系?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呀!这一条我给零颗星!


“牺牲自己课间休息时间”,要是为了做一些真的很重要、很正确的事,牺牲一下没关系。可是为这条不合理的禁令,要我每节课下课都没法休息,我觉得挺不值的。这条我给三颗星。


“违背自己的道德判断”,去做自己明明认为没必要、不正确的事,这种感觉还是太憋屈了。我也想给五颗星。


看到打分结果,小辰还是有些困惑:“老师你看,坏处这一边一共有13颗星,而好处只有5颗星。这是不是就说明,我应该跟班主任说自己不要再执行这个监察任务了呀?但这样不就彻底把班主任给得罪了嘛!”


 3.力求兼顾 


打完分后,小辰其实已有倾向,继续做监察员对她而言弊大于利。但这时还需要继续思考,拒绝继续监察的同时有什么办法可以兼顾,即不必得罪班主任、可以继续维系和班主任的关系、得到他的认可?


“或许我可以试试和老师沟通?”小辰有些犹豫,“但如果我说他的禁令不合理,老师肯定会生气吧?”


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不会因为自己的某些观点得不到学生认可而感到自己的权威被冒犯,他一定是愿意和学生说理,也愿意听取学生意见的。但具体的沟通,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明白了!我现在就给班主任写一封建议信。噢不,我觉得这周的班会上,我更应该组织全班同学都来一起讨论下这条禁令,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对各方面做了充分论证,同学们才会更配合执行新的班规,也不会让我这个班长这么为难了!”


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小辰的思考应对方式,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ahra kwon/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基金会创始人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系统性、自觉和反省性的思考方式,涉及对观点、论据和论证的评估、分析和构建”。

我们可以将这种思维方式想象成一台X光机当我们接收到或形成某个观点时,它便启动,对我们的思考进行审视(Rethinking of the thinking)。而这台X光机对我们脑中观点进行扫描时,使用的核心方法便是论证和评价论证质量

具体而言,当我们处在信息输入的场景下时,比如听别人说话、读文章、看视频,每当有一个观点进入我们的脑海,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拆解论证结构,洞悉对方是如何从理由推导到结论的,进而使用ARG三大标准去评价论证质量。就像小辰听到老师颁布的禁令,不应无条件地直接执行,而应独立判断这条禁令是否合理,决定自己应否接受、配合。

在信息输出环节,无论是在饭桌上、网络上、会议上、教室里发表观点、与人交流,在读书或工作时写论文、写报告,还是在生活中作决策、分析解决复杂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凭借自己的直觉说话行事,需要审视自己的结论背后有没有可靠的理由,只有在审慎、充分地论证后,再采取行动。正如小辰在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继续执行监察任务时,她需要审慎地权衡利弊,做出决策。


/批判性思维的8个步骤/

简而言之,我们只应该相信那些经过高质量论证得出的观点,也只应基于高质量的论证去决定自己的言行。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其实很难通过ARG的考验。

例如,在可接受性方面,一种常见的谬误是“不当预设”。这是说在论证时,将本身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的、尚有争议的观点作为理由或隐藏理由使用。

比如这句话:“你不是想提高学习成绩吗?那你还不把玩的时间都放到学习上?”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论证的形式。

理由:(因为)你想提高学习成绩。
结论:(所以)你应该把玩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

感觉从前提到结论断了一环?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隐藏理由:把玩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但真的只有加大在时间上的绝对投入才能提高成绩吗?或许方法和效率才是更重要的?当所有玩乐的时间都被占用,学生会不会因在学业压力下毫无喘息之机,反而厌学、影响学习效果?当我们把这样一个本身还有待进一步论证的命题直接作为前提来使用,通常会被视作是不可接受的前提,导致最终的结论也缺乏说服力。

在相关性方面,除了上面小辰班主任在论证时犯的“诉诸大众”,还有偷换概念、转移话题、诉诸人身等诸多不相关的谬误。例如,假设小辰给班主任提建议,班主任却说,“你一个学生有什么资格给老师提建议?小学生说的话能靠谱吗?”这便是一个典型的“错误诉诸”。班主任在这里有什么样的论证呢?

理由:(因为)你是小学生 
结论:(所以)你的观点不靠谱

小学生提出的建议、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要就事论事地分析,而提出观点的人的身份,则是一个不相关的因素。

在充分性方面,就更容易出现各种谬误了。例如: 
1.在归纳总结事物规律时,以偏概全试图用一两个个案去推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忽略了其他的反例。

2.在评价判断某个事物时,只看到好的一面,没有看到坏的一面,或是相反。或者只从某个角度看到好坏,没有考虑另一个角度的利弊。总之没有全面评估权衡

3.解释某个现象时,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直接认定自己看到的就是真正的原因,导致简单归因、错误归因。

4.在思考问题解决方案时,没有充分考虑自己采取的手段有何利弊,或忽略其他可能的手段,以及未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充分比较。班主任老师在论证下楼禁令的正当性时便出现了此类问题。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需要学习并刻意练习的技能。除了用ARG评价论证质量、识别谬误,它还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善于信息检索、收集信息,用高质量的论据支持我们的观点;需要我们具有结构化的意识和能力,积累一定的分析框架,才能在推理时全面考虑可能的情况。

/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

而学习批判性思维,不仅仅只是这些技能,更是一种意识、一种品质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有3个重要的关键词。


 1.不懈质疑。 质疑确实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启动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只有保持批判者的警惕,才会有意识地去审视观点背后的论证。但这里的质疑,不仅仅指向别人,更多的还是指向自己。时时质疑自己的盲目轻信、直觉、冲动、先入之见,认识和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以开放的心态探究复杂问题,不断寻求事实的真相。


 2.多元意见。 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追求高质量的、充分的论证,就一定要更加全面地看待复杂问题。不同的观点,尤其是相反的观点,也会因此显得可贵和值得珍惜。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不同角度的观点,耐心倾听、真诚交流、彼此尊重。


 3.理性判断。 倾听多方观点,到底什么样的观点更可信?理性判断,摒弃对权威、公众、传统的盲从,识别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拒绝不相关的道德绑架,始终坚持就事论事,基于逻辑、事实,形成自己的判断,采取积极的行动。


从这3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要求人有求真、求知、开放、公正的特质。批判性思维最终指向的,是形成独立的观点,成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当你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批判性思维并检视生活中的种种论证后,再面临小辰遇到的这类难题时,会更清晰地形成自己的观点,成为一个积极务实的思考者,用建设性的态度解决问题,做出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选择。




最新课程


C计划思辨阅读课,可以引领孩子从阅读、思辨中逐渐掌握思考工具,拥有思辨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果想让孩子——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
会选择,负责任

  点击下方图片,来体验我们课程吧!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
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回复[独立思考]可领取礼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谁偷走了他们的课间10分钟?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背后:为什么孩子和老师都苦?【齐风猎作品】我不过是奢望遇到一个温暖的人“课间十分钟不许出教室”上热搜:养废一个孩子,就从“圈养”他开始……取消课间10分钟,一线教师和孩子都抑郁了……国内小学“取消”课间十分钟,这个国家却让孩子每天在外疯玩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教育部最新回应→“我成了最后一届”:消失的大学专业和它们的学生春晓时分明天九月渡十娘|中小学生被“圈养”——是谁偷走了课间十分钟?​任泽平:消失的M1想把我最有用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孩子,孩子怎么就不肯听呢!儿童精神科爆满背后,是连课间十分钟自由都没有的孩子“消失的课间10分钟!”我不想再看到它上热搜取消课间十分钟,图什么?私募跑路追踪:消失的钱去哪了?美国的富士山 - 瑞尼尔山 (Mt. Rainier)关于课间十分钟,小学生有话要说小学生的课间只剩「厕所社交」了?教育部表态确保“课间十分钟”;U.S.News排名闹乌龙...一周资讯到底是谁夺走了孩子的课间十分钟?我来说句大实话“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谁偷走了他们的课间10分钟?谁把我的博客删了?为啥孩子课间十分钟不许出教室?被少数奇葩家长连累的保障课间10分钟,如何才能真正落地?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归还有多难?课间十分钟不能出教室,是今天教育的真问题思想周报丨珍贵的“课间十分钟”;太空探索的伦理问题中小学生被“圈养”,谁偷走了课间十分钟课间十分钟取消后,小学生在厕所交朋友萝卜刀、小学生俚语和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争议“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取消课间十分钟,不能只怪老师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与爆满的儿童精神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