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动脑子不能减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大脑能耗很高,为什么没有多动脑子的减肥方法?
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大脑能耗约占静息时全身的20%~25%。乍一看靠动脑减肥似乎有点异想天开,但仔细一想,理论上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其实上面的问题也能换一种方式提出:高脑力劳动者是否肥胖率更低?
实际上,多对大脑进行感官刺激,比多动脑子更容易“减肥”。
不要以为开玩笑,这是真的。
很早以前就有研究表明,当进行感官刺激或画面想象时,脑氧化代谢(rCMRO2)会升高。最高可让整个大脑的脑氧化代谢(rCMRO2)升高10%[1]。
△ A-休息时的脑氧化代谢 VS B-进行画面想象时脑氧化代谢
当进行画面想象时,无论前额叶、新纹状体、丘脑、顶内皮层、后顶叶皮层等区域的脑氧化代谢(rCMRO2)都有所增加。
进行视觉刺激,单独监测视觉皮层发现[2]:
视皮层平均脑氧化代谢(rCMRO2)增加量为15.6±8.1%。脑血流量(CBF)增加量达到50%左右,甚至贡献了整个大脑血容量(CBV)的29.6±18.8%。
已知大脑代谢率为人体的20%,增加10%虽然不算多,但也能占到总体的2%。
在其他代谢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你坚持看50天刺激画面,相当于减了1天的人体基础代谢。
人体1天平均基础代谢为2000大卡左右(男性偏高一些,女性偏低一些)。
1g脂肪9大卡,相当于减了222g脂肪。
如果每天看刺激画面,而且睡觉时每时每刻都梦到刺激画面……理论上一年足足可以减1.5kg脂肪,也就是3斤。
连续看10年刺激画面,理论最高可减30斤脂肪,从小胖变成小帅。
以上减肥建议仅供参考,如在减肥过程中,出现不可控摄食增加,越减越肥,或因偶然传播刺激画面违反法律,不得不蹲小黑屋,本人概不负责。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多动脑子,不能减肥呢?
研究表明[3][4],当进行思维活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时,总脑氧代谢率(CMRO2)基本保持不变,但脑血流量(CBF)却增加了15%,葡萄糖代谢率(CMRglc)增加了12%。
总体脑氧代谢率不变,说明在思考的时候,大脑有氧呼吸基本维持不变。
但为什么葡萄糖代谢率(CMRglc)会增加呢?
因为,大脑其实还有其他代谢活动,例如无氧呼吸。
安静状态下,大脑的无氧呼吸率较低,大脑被激活后,无氧呼吸率增加。
很多人可能会想,无氧呼吸不是肌肉爆发时,短时大量利用能量不得不采用的方式吗?会产生有害的乳酸。为什么大脑会在思考时产生有害的东西呢?
其实和大家所想的相反,思考时产生乳酸更有利于大脑活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乳酸不仅是神经元的关键能量来源,还是一种信号分子。
神经元的存活、长期记忆形成,甚至海马体神经发生,都有乳酸的参与[5]。
总之,大脑的乳酸平衡,对维持大脑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乳酸过多也有害。所以大脑会排出多余的乳酸,从而维持平衡。
可以通过大脑排出的乳酸量,来判断大脑进行的糖酵解活动。
研究却发现,思考的时候大脑乳酸排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量比预期小了很多。
所以更大的可能性是,更多的葡萄糖应该是转化成了脑糖原。
而脑糖原除了参与供能外,同样具有巩固记忆的作用。
大脑进行思考时,脑糖原和乳酸都会增加,这是合乎大脑机制的。
因为当人进行思考时,大脑会不断地调取记忆,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并最终通过海马体加工,再次把长期记忆储存在前额叶中。也即,我们每一次思考,都会对记忆进行全新的加工。
所以,脑糖原和乳酸的增加本身就是有利于记忆加工的。
但问题来了,进行思考时,大脑额外增加的能量究竟有多少?
葡萄糖一部分储存为脑糖原,那增加的12%,就只有小部分糖酵解成了乳酸。
我们姑且认为有6%。
无氧糖酵解的能量利用率太低了,仅仅只有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的6.9%(47/686)。
也就是说,增加的能量代谢仅仅只有大脑葡萄糖能量代谢的0.414%,更是只有人体的0.0828%。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先前通过视觉刺激,你一年就能减3斤。
现在想要多动脑子减肥的话,哪怕每天24小时不停地思考,做梦都在思考,也需要24年才能减3斤。
减个10斤,差不多需要用一生的时间。
当然,要达到这个效果,还需要你日常活动的代谢量绝对不会受到思考的影响。
因为……
思考仅仅让你每天少散步50秒,你的减肥计划就彻底泡汤了。
最后可能会有人反驳,说明明有人连续进行象棋、围棋竞技时,出现暂时暴瘦的现象。
但需要说明的是,象棋、围棋是名副其实的体育竞技,它们能量消耗主要来源于肌肉。
基本上人一紧张,应激一下,肌肉就会抖抖簌簌地搞事情。
除此之外,长久维持固定姿势,也需要不断牺牲ATP,让肌动蛋白大军在微观状态不断收缩,从而维持人宏观的稳定。不然你蹲个马步大汗淋漓的热量是哪里来的?
下棋虽然动脑子,但,动脑子≠体育竞技。
参考资料: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