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 “读懂” 书

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 “读懂” 书

公众号新闻

作为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理解书传达的意义,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伴读者?今天分享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李怀源特级教师为我们带来了如何辅助孩子阅读的具体方法。




什么是“读懂”




读书,特别是对于孩子的读书,应该聚焦于“读懂”。很多时候,我们强调要从兴趣入手,总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却往往会忽略了一点——当你读不懂、学不会、做不对的时候,很难产生兴趣。读懂一本书,才有可能爱上这本书。读懂遇见的书,才有可能遇见阅读、爱上阅读,才能产生真正的阅读兴趣。


首先来看看这个“懂”字。“懂”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一个“董”字。这个“董”字是一个草字头,底下一个“重”。从小篆的写法来看,它表示一种比蒲草还细小的草,也就是说,“董”字的本义是一种细小的草;“董”还有监督、管理的意思。“懂”,在“董”前面加了一个竖心旁,表示心中知道和了解。所以说,这个“懂”字有它的本质的意思,就是心里要了解情况、掌握情况,是从内心的里面来知道、来了解。“懂”肯定不只是一方面的情况,也不能只是表面的了解。读懂一本书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掌握了书中各方面的情况,这才是“懂”。




“读写”对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既然要读书,就一定要知道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要读书?第一个读书的人到底是谁呢?五千年之前的人根本就没有书,他们还用得着阅读吗?他们不是也生活得很好吗?再往前五百万年,我们的祖先们也没有书,他们不是也把优秀的基因传下来,才有了我们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有汉字可考的历史大概3500年—4000年,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文字也是在5000年以前。也就是说,人类从事阅读和写作这样的活动,最长的时间不过5000年。人类在这5000年当中所创造的文明,超过了前面人类历史发展当中的五百万年。为什么有了这样的成就?只是因为文字能够记录文化的成果吗?相信不是这么简单。其次,从现在脑科学的研究来看,大脑当中并没有专门的负责读写的区域,阅读的时候,大脑要同时借助视觉区域和动觉区域,才能完成一个阅读的活动。


由此说明两点:


第一,读写是人类这个族群专有的文化认识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标志之一。第二,读写活动完善人的大脑,建设人的大脑。


读写是抽象的认识活动。人类在能读会写以后,大脑才可以进行更加抽象的思维,才创造出了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比如,现在的航天技术,在过去,它只是人类的一个梦想,只是一种想象图景,而今天变成了现实。是什么让技术发展起来?除了一代一代的知识累积,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大脑具有了更加抽象的思维、更富逻辑的推理,能够想象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读写就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读写,他大脑的活跃程度可能就会减弱,他的基因向下一代遗传的时候也可能会是弱的。这就是读写对于群体和个体的意义。


具体到读书,我觉得有一个核心,就是读书是为了人的思维和表达。




应该有什么样的读书观念







“书犹药也,可以医愚。”书就像药一样,但它治的不是病,而是愚。这个“愚”是什么?是人类的不开化,所以它就能够改变人类的文明和开化的程度,让一个人、让一个族群有抽象逻辑思维。读书应该能让一个人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是药三分毒。”每一本书,虽然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精力,但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每一本书都有有益的一面,肯定也有一些内容不适合一些读者阅读。有一句话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不是万能的,不是对所有人、所有情况都适用的。要学会判断与思考,选择自己读的书,确定读书成果。


很多人会有一种比较功利的想法,特别是对于孩子——阅读了那么多,一定要会写作。其实,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途径,它们既有相关性,又有非常大的区别。阅读是思考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我们每天都在吃饭,但吃了那么多次饭就一定会做饭吗?阅读和写作,就像吃饭和做饭一样,吃饭可以分辨美食到底好不好,而做饭确实需要很多专门的、单独的训练。


还有,不是阅读了一个伟大的作品,马上就可以变成一个伟大的人——这是一个更加功利的对于阅读的需求。阅读是需要时间的洗练的,它是不断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


大人经常会塞给孩子他们认为应该读的书,比如名著。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读名著,不是他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的。有人说,“冰心12岁就会读《红楼梦》”。但我想,她一定是读的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而不是关于爱情的,更不是社会的、人性的。因为一个12岁孩子的认知,即使她再早慧,没有人生的经验、社会的经验,是很难理解50岁的作者甚至更大年龄的作者所表达的那些人生体验的。




一本好书的标准有哪些







一本好书,首先要明确它是基于谁的标准。个人认为,让孩子读的书,好书的标准应该由孩子来建立。


第一,“我懂”。这个“我”就是孩子。不管是幼儿园的3岁的孩子,还是小学的12岁的孩子,他爱一本书是因为他能读懂。深刻地了解、清楚地了解、清楚地知道,这才是“懂”,而不是看了一遍明白是一个什么故事。一定要知道书里边要传递的深层的意义,才算“懂”。


第二,“懂我”。一个高明的作者,一个人生阅历丰富的作者,他一定会懂读者,他知道读者生活中、生命中的爱与恨、苦与痛。他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帮着读者来解答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很多的书,孩子们为什么爱不释手?因为他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他学习、生活当中的很多难题,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行为获得了启发。


第三,“不讲道理”。不把很浅显的或者很深刻的道理直接讲述出来。讲出来,就特别没有思维的挑战性。所以,“不讲道理”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标准。当然,它虽然“不讲道理”,却要做到解决问题。读者心中都有万万千千的困惑要去解决——拿起一本书,和作者对话,和书中人物对话,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本好书的标准,一定不是所谓的“名著”。很多孩子喜欢漫画,是因为他懂漫画,他觉得作者是用漫画的形式来给他解开问题。很多人为了娱乐性而阅读,为什么?因为他的生活当中可能有很多苦闷,他不愿再耗费太多的脑力去读一本特别艰涩的书。一个好的作者,是会把书写得通俗易懂的。一个孩子,是能够天然地了解这些的。




应该怎样来读书







第一,要静默读书。静默读书就是安静地阅读。能够自己去安静地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那么,到底从几岁开始静默读书?我个人觉得越早越好,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自己看图来理解,小学的孩子可以看着图,根据自己认识的仅有的那些汉字去判断、推论这本书的内容。阅读最大的乐趣不是所有的字都认识,而是凭借仅有的数字、符号、图画,自己想象出那个意思。这才是阅读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玩的地方,而不是所有的地方你一览无余。所谓“近处无风景”,大家旅游都要去远处,即使家里再好,周边就是风景区,也会觉得没有什么。书也是这样的。一本书,所有的东西你都完全理解了,那它对你来说就没有特别多的意义了。所以,我们不要把所有的所谓“阅读障碍”都给孩子扫清,这也是让他面对思维的挑战。


第二,就是静心思考。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去打扰。只要孩子投入地读书了,就不要去打扰他,直到他终止了这个读书活动。这样,有利于他自己静下心来独立地进入书中的情境去思考。




怎么样算读懂了







有很多孩子翻一遍书就结束了。你问他:“你怎么不看了?”他说:“我看完了。”孩子认为的“看”,就是翻一遍,知道这里边是画了一个什么画,是谁和谁的故事。这叫不叫读懂?这肯定不叫读懂,这就是浏览了一下,只知道一个大概。就像在人群里面,看了一眼。“你看到什么了?”“我看到一群人。”“那你身边过去的是谁?”“我身边过去一个人。”这样的浏览,你只能判断类别或者性状,而不能判断更加细节的东西。要判断更加细节的部分,就要进行进一步的识别,比如,他穿的是什么衣服、头发怎么样、是男还是女、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要进行人脸识别,看清眉眼,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书和认人是一样的道理,一本书怎么样算读懂了?你肯定要知道它的细节部分。


所以“读懂”,我把它分为三层。


第一层就是“字面之意”。就是要看这个文本,要知道字面之意。图画书也有它的画面之意,和字面之意是一个意思。我们要能凭借这些表露出来的、非常鲜明的信息,来知道它在传递什么样的内容。


第二层就是“言外之意”。一本书,如果都是浅显易见的,而不是深入浅出的,很多读者就会不喜欢。高明的作者,往往要把他的一些思想、情感、精神、灵魂层面的东西隐含在文字之中,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言外之意”。


第三层就是“生命之意”。生命之意,就是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的意义。一本书读完了,就扔回去了,这不行。作为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收获——或者在自己的思考,或者在自己的表达方面。


所以说,“读懂”分这三层:文本——具体的文字和图画,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的那个创作者,读者——坐在书前面的这个读者。“三位一体”统一起来,才叫真正的读懂。




怎样做才能读懂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简直就是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但只要上了小学,碰到了识字,碰到了练习,碰到了考试,就被打回了原形,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小天使了,马上就变成一个让家长揪心的“麻烦虫”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前面6年的时候,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发展变化;当他上了小学以后,看到更多的是他的成绩以及与别人的比较。前面,看到他自己和自己比,每一天都有成长变化;后来,看到他和别人比,就会心理不平衡。


人的一生非常长,每个人成熟发展的阶段不同,只要每天都在进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学前阶段读书的时候,从熟悉一本书开始,到读故事给孩子听,到亲子阅读,这都是一种阅读行为,还不是阅读的本质。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层就是识别。孩子也可以识别书中细节的信息,如果不能识别的话,就要教。“你看这里有个小虫子”,就是特别小,根本不起眼;“这边有个小虫子,你看这个花,花的叶子上竟然也有一个洞,是那个小虫子咬的吧?”一定要带着孩子去看这些细节,去识别这些细节。孩子在识别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他一开始不可能做到人脸识别,他可能靠声音,甚至会靠气味来识别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是孩子的本能。那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些抽象的图画和符号的时候,就是他锻炼本领的时机。所以,家长要有这样的提示。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园孩子是否要在阅读中去识字?他可以随文认识这些字,但是不要求把一个个的单字拿出来认。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还属于整体识别。大家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好像煞有介事地指着能把一行字读下来,其实他并不能真正地一一对应。这种现象很正常,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是这样的。这些是识别的一个过程,他能认识这种符号就可以了。


还要带着孩子去识别情绪,去观察图画书中人物的表情。画家在画图画书的时候,已经通过这个小动物或者这个人的体态语言来表现内心。很多成人会有这样的苦恼:“我都说反话了,我家孩子竟然听不出来;我都很生气了,结果他还笑呵呵的;我都急了,他还问‘怎么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孩子,还不会进行人脸识别,他不能识别大人的情绪。怎样带着孩子去识别呢?就是让孩子去观察书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这也是从出生到幼儿园结束的这6年的时间,孩子读书最应该受到的训练。因为在识别的过程当中,孩子要去思考,要去辨别。比如,有一个洞,这到底是一个虫子咬的洞,还是别的原因造成的,他要去想,他要根据这本书的情境去想。在识别细节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思考了。


第二层就是情境化。一本书就是一个情境,是给读者营造的一个思考的情境,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情境化。一二年级的孩子要熟悉什么?要熟悉故事的情节,尤其是故事细节的进展,因为他们这时就应该读有文字的书了,文字比较少的图画书。图画书不会因为文字的减少而降低了它的魅力,而恰恰是因为文字的减少而提高它的魅力。为什么?因为文字越简洁,它传递的信息应该越丰富。上面讲到识别图画里的细节信息,这时候就要识别文字中的细节信息。在讲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会强调名词,如“小兔子”“小乌龟”;有时候会强调形容词,如“红色的”——他长着一张红色的脸,那么这个“红色的”就是要突出的。一个故事可以分三遍来读,一遍强调它的名词,一遍强调它的动词,一遍强调它的形容词。这样,这个故事的细节在孩子的心中就变得丰富起来。


三四年级的时候,读书就要有一种代入感了,这种代入感和前面提到的代入感还略有不同。前面的代入感,是直接就想象到自己是一个里边的主角。这时候,很多孩子会在不同的角色之间选择,会站在这个角色的立场上去想一想,也会站在另一个角色的立场上去想一想,这就叫角色的体验。角色的体验,除了有情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思考。在一件事的对与错上,他要去判断。


到了五六年级,就要探讨一些相对厚重的,和生命、和人生有关的主题。这时候,孩子们就会调动他的人生经验来思考了。




怎样读的几个例子





怎样读《猜猜我有多爱你》


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读这本书。


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因为熟悉,有时候反倒陌生,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猜猜我有多爱你》,主题已经很鲜明了,在讲“爱”你。多爱你啊?我很爱很爱你。很多成人在讲的时候,特别特别强调的是大兔子爱小兔子还是小兔子爱大兔子,反复地在强调“我到底有多爱你”。如果这个故事就是这么简单的话,那么作者是不是就被低估了呢?作者就是这样去创造、去表达的吗?我觉得还要读懂这个作者。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读这本书感觉到,作者想传递的是,“爱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表达”。也就是:所有的爱都不应该仅仅是一句话,而应该是一种表达。这就是思维和表达的统一。


这本书可以怎么读呢?可以情境再现,就是先要演一演书中的这种情境;可以情感体验,在现实当中,能不能创造性地在家里进行表达?


比如,同样说爱,我们有很多的语言表达,“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直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你看,这些都是个性的表达。


什么叫个性的表达?个性的表达不是和别人不一样,而是精准,我对谁是什么样的情感,需要非常精准的表达。



怎样读《我用32个屁打败了睡魔怪》


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读这本书。


这是非常新的一本书,是作家彭懿和画家田宇合作而成的。虽然是一本图画书,它里边的情节还真的是有这样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在我们中国,是不喜欢说到“屁”这个词的,为什么呢?因为屁是一团气,是一个禁忌。古人认为神、鬼、灵魂,都是气的存在,屁一定会亵渎神灵。我们是“谈屁色变”的。而这本书是本土的创作,它打破了很多的东西,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这本书是说一个孩子怎么战胜“睡魔怪”的,因为他只要躺下,他就会做噩梦,他就害怕——对黑暗的恐惧。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对黑暗的恐惧,越睡到半夜越害怕。每一个人打败“睡魔怪”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小孩用了32个屁打败了这个“睡魔怪”。看到的只是32个屁吗?其实不是。应该看到孩子如何自我建构,如何成长,如何去克服恐惧的。孩子的恐惧不只是对黑暗的恐惧,还是对未知的恐惧。对不明状况的所有的东西,他都既充满了好奇,又充满了恐惧。“恐惧是成长路上要蜕的皮。”大家都知道,蝉蜕也好,蛇蜕也好,都是非常痛苦的。当然,我们只是看到它们努力挣扎的样子,判断它们是非常痛苦的。孩子在面对恐惧的时候,他也是痛苦的。但是,怎么样去克服?不能靠大人,或者不能完全靠大人,得由他们自己克服。这样的一本书,孩子能自主阅读,能读懂。这本书也懂孩子。同时,这本书也教给孩子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让孩子可以用“屁”这个字眼,可以去画它,去表现它。


这本书,我觉得在中国图画书历史上可能会写下一笔。它把一种禁忌,一个很不容易谈论的话题表现了出来。我原来也不可能直接说这个字,因为参加了这本书的发布会,我才真正深刻地去读这本书、去想这本书。家长们也应该深刻地去读一些书,反复读,然后想自己能讲出什么东西来。



怎样读《亲爱的汉修先生》


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读这本书。


这本书讲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通过给作家写信和自己写日记的方式解决了很多问题。任何一本书都要帮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孩子在学校,午餐丢掉了,或者被别人破坏了,应该怎么来处理;在家庭里,父母产生矛盾了,他应该怎么办。每一个孩子在生命的每一时、每一刻,都被一些问题困扰着。比如,一个小女生坐在前面,一个小男生经常揪她的辫子,这就是她的困扰。怎样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一些书,让孩子边看书边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去思考。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让生命卸去沉重的外衣”。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就让他和书中的人物交流。当然,这个交流是精神的相通,不是去把一本书读出来,也不只是去读一本书这么简单。


这本书可以让孩子学习写日记,可以让他去模仿书中的主角鲍雷伊,模仿他的方式去写自己的烦恼。写着写着,烦恼就少了,为什么?是因为把烦恼留在本子上了吗?不是,是因为每一次写烦恼的时候,都在想着如何去解决。写着写着,可能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孩子的思维水平越来越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孩子的烦恼一定要靠孩子自己去破解。靠自己,要有一个过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写日记,用日记来宣泄情绪,也用日记来锻炼思想。更重要的是,没有记录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书,看到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美的诗词、文章?就是因为当时的作者写下来了。所以你想把你的思想留下来,那就要从现在开始去写日记。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传奇,但是每一个生命都只是一段旅程。如果我们自己不做一些记号的话,是没人会记住我们的。



怎样读《天蓝色的彼岸》


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读这本书。


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就爱上了它。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这本书写了一个孩子骑自行车,结果出了车祸,去世了。他的灵魂飘来飘去,飘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所有人都在排队,排着队登记,登记完了走向天蓝色的彼岸。他很好奇,他离开了以后,同学会是怎样的表现,爸爸妈妈会是怎样的表现。他是因为和姐姐吵架,才赌气骑自行车出去的,结果出了车祸,他也想看看他姐姐到底是怎样的表现。有一个人带着他的灵魂回到了人类的世界。他回到学校的时候,很失望,他看到班里他最好的同学和他最不好的同学在踢球。但当他走进教室,他发现,班里所有的宣传栏上贴的都是纪念他的文章,是同学写他的。


他才发现,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他同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之间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他虽然有点失望,但他悟出了应该怎么和同学相处。他回到家里,家里的情况正好相反:学校里是一片沸腾,好像他不存在过一样;而家里非常沉重,父母刚从他的墓地回来,唉声叹气,家里也没人做饭,他姐姐躺在卧室里,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他这时候就努力地用他的力量拿起一支笔,在他姐姐的本子上写了字,表示和解。然后,他就回到了他应该去的地方,走向了天蓝色的彼岸。



死亡是一件非常真实的事情,每个人都要面对。这本书没有告诉读者如何去面对死亡,而是告诉读者如何向死而生,怎样去面对生命存在的时候,如何珍惜分分秒秒,如何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每一个人都是一段缘分,一段非常非常深的缘分。只要聚在一起了,就是能量的会聚,大家要能够相互理解。但现实中,往往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大家才能理解,没有死亡还是依然如故。


这里边深刻的含义,其实就是通过这个主人公来反观人类社会,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活着,就要珍惜。珍惜的表现,就是珍惜身边所有的人。这本书会让读者都有一种角色的体验。谁都没有死过再回来,但是这个小小的灵魂穿越两个时空的时候,我们就真的感觉到,要静下心来,不要进行蜗牛触角上的斗争,而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这种缘分、这种感情。


不管是此岸还是彼岸,都是一种人生体验。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要读进去体验,然后不断地去反思、实践。




读书是思考的过程




既然读书是思考的过程,就不是书读得越多越好,而是思考得越多越好。


如果一本书就能让我们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思考,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读很多同类的书。所以,对于孩子,不要去和别人比读了多少本书,而要看孩子有没有一种感受,就是读了书以后是否真的变了,就像那破茧的蝴蝶一样,精神、思想、灵魂可以飞舞了,跟过去不一样了。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这么多年的一个总结。




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读每一本书都是过一种虚拟的人生,跟着主人公也好,跟着里边的某一个人物也好,进行人生体验。但一定要想:如果是我,我怎么做?如果是我,我能不能面对?只想自己的人生还不够,还要“写自己的历程”,一定要写下来,记录下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再大一点说,它就是为了美丽的人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充盈,更加的与众不同,这就是读书应该带给人类的美好的东西。






点击 阅读原文 加入好书福利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黑马Ted Show丨怎样才能成为“最强穿越者”?怎样才能在顶尖美高获取一席之地?5 岁前掌握这种思维,孩子真正的“起跑线”!2023年最关心的问题,企业和员工怎样才能不被时代淘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 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好老师呢?文学城写手小说:兰欣与乌茶 24讲好中国故事 助力世界“读懂”中国——欧美同学会谱写新时代民间外交新篇章怎样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怎样才能在顶尖美高获取一席之地?|移投路直播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拥有身高优势?怎样才能花小钱办大事?怎样才能成为德克萨斯州的有钱人在高邮读中国:手停口停是命,怎样才能乐天安命? || 大视野普通人怎样才能拥有一只大熊猫?人面樱花”君莫愁从硬件“卷”到UI交互,车企怎样才能掌握智能化「灵魂」残雪——全世界只有一个半人能“读懂”她的书在新加坡要怎样才能吃到应季的阳澄湖大闸蟹?从《消失的她》到《我的人间烟火》,聊聊怎样才是真正的富养女儿孩子爱哭闹就是坏脾气?其实,你不懂孩子真正的需求怎样才能评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是这样做的怎样才能找到“对的人”?收获双向奔赴的甜甜爱情——熬到年底,怎么样才能让年轻人笑出来?考后复盘怎样才能越做越开心?快来报名 | 第三届“读懂中国·新青年看中国”中外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火热进行中!难!中国留学生怎样才能在英国找到工作?留英10年的他一语道破......养孩子让你心累?!面对孩子越管越顽皮的情况,用对这4招,就能让孩子乖乖听话,不顶嘴老钱:华人应该怎样自我定位?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口语水平?穿越回到史前时代,怎样才能活下来?怎样才能激活孩子溯流而上的力量?奥运冠军陶璐娜,给出了“反脆弱”养育建议“读书不如当网红”?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影响孩子的一生《上海街头捡阿拉》怎样才能让老人采取你的育儿法?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