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鹦鹉杀》的第一反应是,这真的很难不上当。
他在电话里喊你“小周”,很俏皮,带着一点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他在登机以前对你说钱的问题不要担心,如果有犹豫就算了。机场广播和他平静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他听起来离你很近,近在咫尺,近在耳边。
你决定为这段感情付出五十五万的豪赌。
结果是全盘皆输。
你还是不甘心,千里迢迢地找到他,你们碰面,一起坐船,他听到别人叫你“周冉”,他认出你就是那个被他骗了五十五万的可怜虫。可是擦身而过,他对你说的第一句话是“小心”——他担心船上海浪太颠簸,他抓住你的手臂,他竟然还在关心你。当别的男人急于对你献殷勤时,只有他会注意到这些最不重要的细节,他是不是还喜欢你?是不是还对你留有情意?你们去KTV,你对他唱出昔日的定情之曲,也击破了他的最后一丝幻想:你不傻,你知道他就是那个骗子,你识破了他的骗局。你希望在他脸上看到恐惧,自责,愧疚。你希望撕开他的面具,露出图穷匕见的丑恶嘴脸。可是他对你说,我有一个女朋友,我很爱她,但是她不知道我的难处。为了活下去,我伤害了她,她会原谅我吗。他犯了法。他骗走了你的全部家当。他将你的人生都无情地扔进了屠宰场。但在这段轻飘飘的话里,一切都被粉饰。好像他欠你的,真的只是一段感情。哪怕你上当过一次,好像也很难不再骗第二次。对于骗子来说,爱是软肋,也是凶器。电影《鹦鹉杀》讲述的是一种新型的、专门面向女性的电信诈骗:“情感诈骗”。这是一种交友婚恋类的网络诈骗,诈骗分子利用网络交友的形式,诱导受骗人来进行投资。只是他们的诈骗手段,利用的不是受骗人的贪念,而是他们的感情。相信不少观众在看电影以前,已经读到过类似的新闻,对类似骗局有所耳熟,可能也会难以避免地产生出一种偏见:这个女人好傻,她怎么能跟男的都没有见过面,就死心塌地地爱他、相信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他。甚至也会有种侥幸心理: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不会上这种当吧。在这部电影里,周冬雨和李梦分别扮演了两个受害者周冉和庞宁。周冉是北京高知同传,独立冷静;而庞宁则是性格飒爽的大美女。一个够理智聪明,一个不缺人爱,这两个人都不应该“上当”,对吧?但是周冉遇到的男生,会在她每天独自下班的时候给她打电话,关心她有没有安全到家。她在所有人面前都很独立很坚强,只有他关心她是不是孤独、需要人陪伴。而庞宁遇到的男生,则是根本没有谈过恋爱的情窦初开小男孩,一边说情话一边害羞,对她说的每句话都那么青涩真诚,好像都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是对你无微不至的关心,是对你投其所好的迎合,是从你最脆弱的地方击中你。影片最开始,周冬雨所饰演的受害者周冉被骗走一身积蓄后,循着骗子留下的蛛丝马迹,来到了一座大雾弥漫的沿海小城。
她几经波折,找到了章宇饰演的骗子林致光,可是对方看到她的反应,不是惊慌、更不是心虚。他很平静,很坦诚,他向她忏悔,向她寻求原谅。你可以说这个男人是段位太高、是情感老手……但是你也会忍不住想,万一他是真的爱上了她呢?万一他是浪子回头,想要跟她重新开始呢?这样的“万一”很危险,它是让你陷入万劫不复的第一步。在看电影以前,我们以为这是周冉的复仇故事,她会断情绝爱,将骗子玩弄于股掌之中。但是看电影的时候,反而一直都很担心小周再一次上当。因为骗子的“骗”术实在太高明,不仅骗到了她,骗到了所有人——甚至也可能骗到了他自己。为了更好地将一个骗局的来龙去脉讲清楚,通常这种反诈电影会选择“上帝视角”、全知视角,或者是骗子的视角。它会让你看到,骗子是如何做局、有哪些专业的行骗套路、整个行骗的产业链是如何运转……影片也是通过这种类似于“科普”的形式,来让观众熟悉其套路,从而产生警惕。这些科普的内容,《鹦鹉杀》当然也有,但这部电影更特别的一点是,它是从受害者的视角所展开的。从故事的最开始,《鹦鹉杀》就让受害者和观众——甚至于骗子本人,都处在同样的、局限的视角里。局中人不仅是骗子和受骗者,观众也同样身处于迷局之中。影片借由周冉、庞宁两个角色,来展现“情感诈骗”受害者的心路变化,折射出女性追寻情感满足中可能遭遇的骗局和困境。它从心理层面揭开了情感诈骗的内幕,也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地掉进情感诈骗的陷阱,如何上当而不自知,最终万劫不复。
影片始终是一种冰山式的叙事,表面平静,实则海平面之下波涛汹涌,危险都藏在细节之中。看似谁是骗子、谁是受骗人一目了然,其实这是导演抛出的“饵”。而随着故事的进展,那种撕扯的心理张力一点点被拉满,故事却始终在以一种简洁而克制的、不动声色的方式来推进。主角之间的骗与互骗,情感、信任和权力的天平,在无形之中被反转。导演也用了大量的视听隐喻,让观众感受到那种受骗者的切肤之痛。周冉在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是在游泳。人沉在水下时,心跳会变慢,会变得平静。身体被水流怀抱起来,那种浮力是温柔的、是安全的,好似婴儿蜷缩母体之中。正如她和林致光的关系,是包裹在温柔外壳下的冷酷骗局。当周冉决定汇款的那一刻,镜头切到了案板上的八爪鱼。八爪鱼被切开,也隐喻着她完全变成了猎物,在屠刀之下,逃无可逃。而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是周冉第一次发现了林致光的踪迹:她站在大雾弥漫的山脚下,听到雾里传来了两个男人对话的声音。这几乎就是对于他们关系的一种写照:她始终是看不清、而只能去听清的。可是在一望无际的迷雾中,男人的声音越是清晰、平静、稳定,就越构成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矛盾感。因为看不清,所以你以为自己听到的是真的。但听起来越像是真的,其实就越是假的。要精准地刻画出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博弈,呈现出骗与被骗者之间“互骗”的情感拉锯,也需要演员的势均力敌。而精湛的表演,也的确是本片的一大看点。从观众的视角来说,章宇的表演立住了,才能够取信于观众。他必须足够有魅力,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上当”。最开始你以为他是靠声音行骗,但直到林致光本人出场后才会发现,他的脸比他的声音,甚至更具有迷惑性。他平静、暧昧,也非常危险。他的身上好像笼罩着这座小城的迷雾。你看不透他,但也正因为此,他才更像是一种“容器”。你想要探寻他,想要看破他,想要在他身上投射很多的情感幻想,想要从他身上得到答案。可是越是索求,就会陷得越深。他有着青涩的面容,脸上写着一览无余的少年气和心动,可是他的声音也已修炼得一样平静而温柔,虚伪而危险。林致光在许照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也一度希望从他身上投射自己的未来。他希望许照能“从良”、能安定下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当过“屠夫”,就永远不会甘于平静。他们这样的人没有未来,只有短暂的蛰伏和永远的堕落。甚至你可以说,是她撑起了整部电影,是她主宰了整个骗局。她的表演里有两层,首先她是一个受过骗的女人,她演出了那种脆弱、痛苦和创伤感。其次,她也是一个复仇的女人,她需要是清醒、果决、狠厉的。在她的表演里,这两者总是同时存在。如果她不够“脆弱”,就不能取信于林致光。可是如果她不够“清醒”,也会让对方心生警惕。她需要表演出一种既清醒又沉沦的状态,才能让林致光相信,这个女人的确太爱他,爱到心甘情愿被他再骗一次。而到了这一步,连观众都已无法分辨,她究竟是在骗人,还是在被骗。正如你也从来都猜不到,林致光对她的感情,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这个故事里没有复仇的工具人,只有复杂的、淋漓尽致的人性——但也正因如此,这样的讲述才是更有价值的,因为它直抵情感和人性的真相。看到最后你也会明白,他骗不骗你不重要。他爱不爱你,也没有那么重要。作为一个骗子,最高明的骗术从来都无关于套路、或者是操纵。最高明的骗术,是自我欺骗。你要让她相信你爱她,就要真的爱过她。要修炼得永远平静,让人看不出你说的话是真是假,就要撒无数个谎、戴无数张面具,以至于面具和皮肤粘在一起、撕都撕不下来。连自己都忘了,什么才是真什么才是假。身为骗子的悲哀,就在于他早已物化了自己。一切都可以被工具化。哪怕对于人来说,最为珍贵的情感,也成为了他行骗的手段。他首先不爱自己,所以才不具备爱别人的能力。他也不相信自己会被爱,因为他深信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是,人之所以会上当受骗,并不是因为她蠢,而是因为她还愿意付出真心。可是一个人这辈子怎么可能不付出真心呢?这也是《鹦鹉杀》最温柔的一点:你觉得这部电影像一把手术刀,近乎直白地剖析了自己,剖析了任何一段感情里的欺骗和自我欺骗。可是它唯独没有指责:付出感情并不可耻,相信别人也并不可耻。这个故事里没有“受害者羞耻”,只有对于受害者的深切共情。只是,执着于骗子的态度、执着于从骗子身上找答案,不如去追寻自己内心的答案。你永远无法参透这世上有多少骗术,但至少你可以做到不再画地为牢。我希望将这部电影推荐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希望他们都能从中读到这一点:我们要学会的不是不要受骗,而是要更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