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具有长沙特色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访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逸
在全国率先出台智能制造系列政策、首创产业链链长制,培育出一批国际一流制造业企业,形成多个有望迈向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攻克一系列核心“卡脖子”制造业技术难题,打造出了享誉海外的驰名制造品牌……在长沙的先进制造业沃土上,一朵朵绚丽多姿的“鲜花”正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纵情绽放。
“智能制造‘长沙模式’蜚声全国,产业链‘长沙经验’深入人心。”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道。从他的话语、表情中,记者感受到了一股发自内心的自豪。
据了解,星城长沙现已迈入全国制造业百强市前列,制造业占GDP比重达28%。肖逸表示:“我们将紧盯先进制造业这个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具有长沙特色的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奋力在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征程中走在前、作示范。”
稳大盘、攻重点、聚动能
记者从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2023年1—7月,长沙市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在全市35个工业大类中,14个行业实现正增长;排名前15的行业占比超过了工业总量的90%,排名前10的行业占比超过了工业总量的80%。
提起长沙,很多人会想起它独特的市井文化和烟火气,却不了解长沙其实还是一座制造业重镇,拥有“工程机械之都”“智能驾驶之城”等诸多美誉。这里有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的博世长沙工厂、三一集团18号工厂,也有产值增速超过100%的比亚迪汽车、星朝汽车、永杉锂业,还有诸多冉冉升起的“新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要么翻身,要么翻船”,三一集团于2018年毅然决然地启动了数智化转型战略。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位于长沙经开区的18号工厂在万众瞩目中走上了世界舞台。依托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18号工厂全部九大工艺、32个典型场景皆已实现“聪明作业”,让“一块钢板进,一台泵车出”的智能制造场景走进现实。据悉,这个占地10万平方米的大工厂经过智能化改造后,产能提升123%,人员效率提升98%,单位制造成本降低29%,获评灯塔工厂,代表着全球重工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在比亚迪雨花生产车间,在偌大的生产车间内智能化产业有序运作着,上百台工业机器人忙而不乱地执行着生产任务。从2009年落户雨花经开区至今,长沙比亚迪从单一汽车产业做起,逐步完成乘用车、电子、电池、零部件等全产业链布局,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助力长沙跃居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列城市。
在重点工业企业的稳定支撑下,长沙逐渐塑造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优势,焕发出勃勃生机。截至8月20日,48个亿元以上以存量拓增量项目在长沙签约落地,总投资超700亿元。2023年1—7月,15个“重大引领性产业项目”已实际完成投资122.6亿元,占年度投资额的58.9%。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长沙工业动能加速集聚,聚焦‘三智两先医芯移意’产业(‘三智’,即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汽车产业;‘两先’,即先进储能、先进计算产业;‘医’,即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芯’,即功率芯片、集成电路产业;‘移’,即移动互联网、5G应用相关产业;‘意’,即文化创意和视频文创产业),全市已形成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肖逸表示。
发挥“1+1>2”优势产业联动效应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核心产业的带动,产业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不同于其他城市,长沙先进计算产业与制造业的双向奔赴,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蓝图上勾勒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肖逸表示,近年来,长沙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自主计算产业创新与应用,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人机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智能应用,而先进计算就是那把打开智能制造大门的钥匙。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是“长沙先进计算产业集聚区”的核心板块,总投资180亿元,将形成产业定制区总部基地、研发总部区产业发展基地、创新集聚区产业服务中心、综合配套区生活中心“四大功能区”,计划到2025年20家龙头企业、50家总部企业、1500家中小企业入驻发展,实现千亿元营收、万亿元生态。长沙高新区的湖南三安半导体项目(二期)计划总投资61亿元,主要建设以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材料为主的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生产与研发基地,将打造中国第一条、世界第三条碳化硅全产业链生产线。长沙高新区的安牧泉高端芯片先进封测扩产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芯片倒装封装2亿颗、系统级封装3亿颗、芯片测试1.2亿颗的生产能力,致力于抢占高端芯片先进封装高地,解决大芯片封装“卡脖子”难题。
在一系列重点项目牵引下,长沙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放大,目前已形成覆盖整机、核心芯片、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行业应用等在内的完整计算产业链,并延伸至新一代半导体、半导体装备、移动互联网等领域。
“长沙拥有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2个,掌握了CPU、GPU、DSP、SSD、FPGA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和第一台取得运算速度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六机七芯’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居首。”肖逸向记者介绍道。记者了解到,2022年,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关联产业总产值约1700亿元,占全国约1/3。
“实际上,任何一条产线、一个工厂的智能化改造,无论是产品的智能化、生产手段的智能化,还是管理过程的智能化,都离不开先进计算的支撑,所以说先进计算产业和制造业之间一定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二者深度融合最终将催生‘1+1>2’的叠加效应。这也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最佳例证。”肖逸表示。
在机遇与挑战中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关于新型工业化,肖逸是这样理解的:新型工业化首先体现在技术上的“新”,要加快推进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其次是体系上的“新”,要不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次是人才队伍的“新”,针对工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培育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梯队;最后是理念上的“新”,要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站在更高的角度推进产业升级。
历经时光雨露的滋养打磨,新型工业化的种子正在长沙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发芽、开花,在广阔天地间撑起一条条繁茂的枝桠。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长沙已形成了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望迈向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其中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向世界级迈进;涌现了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辐射带动力的国际一流制造业企业;攻克了一批核心“卡脖子”制造业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享誉海外的国际一线制造品牌,比如三一的汽车起重机、中联的轮式起重机、中伟的四氧化三钴等26款产品销量雄踞全球前三;在全国率先出台智能制造系列政策,首创产业链链长制,摸索出了一批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推进制造业发展模式,起到模范标杆作用。
不过,肖逸坦言:“我们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稳固,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困难较多;二是产业升级遭遇瓶颈,部分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的‘天花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三是新增动能有所不足,新增入统的规模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但新建投产项目比较缺乏,小升规企业质量不高导致退规企业偏多,增长后劲堪忧;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较大压力,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好两个统筹压力较大,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不容忽视。”
肖逸表示,接下来,长沙将重点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把握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五个着力点”,全面实施“三化四倍增”行动,重点推进高端化发展,深入推进智能化升级,着力推进绿色化转型,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企业倍增计划、“五好”园区倍增计划、贡献倍增计划,有效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