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记录单上有一个大坑,大家需要注意!
三甲评审的时候,评审专家提出来一个问题:这个麻醉血压这么平稳,不对吧?
循声看去,那个专家正在用手指着麻醉记录单上的血压记录。按理说,一般人看不懂麻醉科的血压记录。显然,这个人对麻醉科业务是有一定了解的,甚至可能干过麻醉!
老实说,三甲评审最怕碰到“内部人”,没有谁敢说自己的文书一点问题都没有。有的时候,不是不会,而是忙中出错。比如,忘记写诊断了、忘记写尿量了、忘记写结束时间了……
目前,很多医院都配备了麻醉系统,才解决了忘记记录的问题。因为,忘记某一项了,电脑不让你下一步啊。
专家提出疑问,得老老实实回答。只见负责与专家对接的麻醉科副主任唯唯诺诺的解释说:中间可能有变化,很快就纠正了,因此没有在记录单中体现。
说话间,专家又拿起另外一本新近上了麻醉系统的记录单。指着麻醉记录单说,手写的可以很直,你看看这个机器记录的血压也这么平?是不是你们调整数据啦?
为了避免意外干扰导致数据记录不准确,麻醉系统确实可以调整数据。比如,血压突然飙高到200,确实可以调到150。
听见麻醉科副主任笑脸否认的回答后,专家脸上浮现出不信任的表情。
此后,专家继续检查其他项目,而我们麻醉科没有继续争辩。这种情况下,是不宜争辩的,大局为重。
但是,我们其实觉得很委屈:不允许长时间低血压啊!一般看到了低血压,很快就处理了。再说了,麻醉记录单上的每一个小格子是5min。也就是说,假设中间有一次严重低血压,就代表着可能是9分58秒一直处于低血压状态!
可以看出,三次血压记录当中,如果中间的是低血压,那这个时间可以是1秒钟,也可以是9分58秒钟。而长时间低血压会带来极大风险,因此一般规定围术期低血压持续时间不宜超过5min。
相关研究显示,当MAP维持在小于70 mmHg仅10 min时,任何末端器官损伤的风险略有增加。MAP低于65~60 mmHg至少5 min或MAP低于55~50 mmHg时,风险中度增加。另报告MAP低于65 mmHg至少20 min、MAP低于50 mmHg至少5 min或任何持续时间MAP低于40 mmHg的情况下,导致靶器官损伤的风险最高。参考文献(Wesselink EM,Kappen TH,Torn HM,et al. 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and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J]. Br J Anaesth,2018,121(4):706-721. )
这样的研究有很多。那么问题来了:假设这个患者的麻醉记录是上述记录情况,虽然术中及时调整了,实际低血压持续时间只有1~2min,最终患者发生了器官功能损害,最后怎么定?
可以说,这妥妥是一个大坑!
另外,大家都知道一个情况:我们手术间内的监护仪监测血压时间一般设定为2.5min或者3min。也就是说,2~3分钟内监测一次血压是正常的,也是麻醉医生能忍受的最长间隔时间。然而,麻醉记录单上并未这样合理匹配。因此,如果要真实反映血压情况,就要与监护仪的监测时间完美匹配记录,而不是5分钟一个小格子!如果是有创血压,甚至需要由电脑描记出一条更为连续的曲线来反映血压的真实变化情况。
如果您也觉得这是个大坑,赶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吧!告诉他们:谨慎标记过血压。这个低血压,是相对于患者的低血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血压。比如,患者有脑梗病史或者肾脏疾病史,就不能把血压控制太低。如果发现血压相对患者来说比较低,就要尽快把血压升起来。一次的低血压,就足以对患者造成损伤。也许,我们现在还搞不清楚这种损伤具体是什么,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将会逐步清晰的阐释出其中的机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