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没有一个东亚小孩,逃得过“内疚式教育”?

没有一个东亚小孩,逃得过“内疚式教育”?

公众号新闻

文经授权转载自

简单心理

(ID:jdxl2000)

者:李歪歪



◍「你爸妈那么辛苦,就是为了能让你安心学习,你还净干这些没用的事。」


◍「我今天就算躺在这里死了,你也不会知道。因为你从来不给我打电话。」


◍「如果不生你,我现在早就是……」


你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也经常听到类似的话?这些话语中包含的,是父母刻意为我们制造的内疚感。


在许多东亚家庭中,「内疚式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王晨指出,父母通过利用跟孩子的情感联系,让孩子服从自己,本质是一种情感支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内疚式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攻击,攻击性被藏在我们依赖的亲密中,「内疚」就是那个不易被察觉的武器。


「看我多痛苦,

都是因为你啊」


「内疚式教育」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对应的概念:愧疚诱导(guilt inducement),指关系中通过让对方感受到内疚,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


Maria Miceli 在 1992 年的研究中发现,「愧疚诱导」的必要条件是:让对方认为自己做错了。


她指出,在愧疚诱导的案例中,感到内疚的一方可能并没有做错(比如伤害他人、违反道德准则),甚至施加「愧疚诱导」的一方也不认为 ta 错了,但只要让对方感到「我错了」,诱导就实现了。 


简单点说,「愧疚诱导」者的内心活动很可能是(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管你有没有错,我要让你知错。


「愧疚诱导」有这么几种表现形式:


1.直接告诉对方:你错了


Maria 指出,这是一种侵略性较为明显的愧疚诱导,比如:


◍ 直接指控:「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


◍ 责备:「你不应该这么做」「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吗?」


◍ 站在「正确」的一方提出质疑和要求:「你真的就打算这么过下去吗?」


(图/《小舍得》)


2.「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呀」


这种方式往往出现在亲密关系中(父母、伴侣、朋友)。典型表现是:A 向 B 提出要求,B 拒绝,A 于是表现出某种痛苦的症状,从而让 B 感到对此负有责任。


举个例子,系统性家庭治疗师西蒙曾分享过一个案例:父母两人为了控制青春期叛逆的女儿,会表现出一些躯体上的不适:比如「心慌」。


这样,不服管教的女儿因为感受到对父母的责任,就会乖乖待在家了。


(图/《小欢喜》)


3.表面上为 Ta 开脱,但目的是让 Ta 自责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聚会上不小心把葡萄酒洒在了旁边一个人的裙子上,慌忙道歉的时候,对方是这么安慰你的:


「没事没事。这根本洗不掉了,当时买这裙子真的纠结了一周,太贵了!而且一年也穿不上几次……没事没事,你也不是故意的,不用自责啦。」


类似的还有:


「没关系,年轻人就该出去,不用管我。我现在身体也不好,你走了我也没啥心思做饭了,凑合凑合得了。没事啊,不用担心我。」


你是不是更难受了? 


4.拒绝接受补偿:就想让你欠我的


这类「愧疚诱导」形式是:不接受道歉和补偿。通过切断内疚的补偿机制,让对方的内疚感无法消除。 


美国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博士指出,内疚感一般不会对个人的社会互动造成影响,因为它的持续时间较短——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改变行为或者做出补偿之后,内疚感就会消失。但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出补偿行为,那正常的内疚就会变成有害的内疚。


(图/《小舍得》)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人要通过让别人感到内疚达成自己的目的? 


形成「愧疚诱导」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但它可能跟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1.「愧疚诱导者」自身安全感的缺失


「愧疚诱导者」通过对方的内疚感受「亲密」。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指出,利用「负罪感」等情绪向他人实施情感支配的人,本身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因为幼年经历、过往的意外事件等因素,他们往往存在一种被遗弃的恐惧,这会让他们放大外界的挫折,把这些正常的挫折灾难化。 


而通过让对方感到「内疚」,愧疚诱导者会感觉到一种安全感——ta 很在乎我,ta 不会离开我。


2.「愧疚诱导者」没有完成情绪分离 


「愧疚诱导者」的潜台词是:你该为我的情绪负责,这其实是没有完成情绪上的「课题分离」。


在一部叫作《不要小看我》的综艺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孩子背课文,有一处重复了很多次都没记下来。妈妈情绪陷入失控,开始抽自己「她每次到那个地方又说错,我就扇自己一巴掌」


在这个场景里,妈妈惩罚自己的潜台词是:我这么痛苦,都是因为你背不会。她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因为孩子。


但其实,妈妈真正要处理的课题是:当我的孩子没有按照我的预期完成学习任务时,我会失控。在这里,「失控」是妈妈自己需要识别和处理的问题。


(图/《小舍得》)


意识到这一点,当下一次妈妈要失控时,就能意识到:哦,我要失控了。然后想办法解决它:比如先停下来,让自己跟孩子都休息一会;比如寻求家人和老师的帮助。


如果你因为「愧疚诱导」总陷入一种不合理的内疚中,走出它的第一步就是看到它,并且意识到:这真的不是我的问题。


「内疚式教育」,

让孩子不敢快乐


 「内疚式教育」可能会给一个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1.因为负罪感「不敢快乐」


很多研究都发现,负罪感会让一个人忽视自我需要,更难享受生活。


在一项针对普通大学生的研究中( Y.Zemack, 2007 ),研究者在屏幕上播放了一些跟内疚相关的词汇:「罪恶感深重」「难辞其咎」「有罪」。第二组人看的是和悲伤相关的词语,第三组是中性词。 


然后,研究人员询问被试者,打算如何花掉一张 50 美元的优惠券,中性和悲伤都选择了音乐、电影等休闲活动;而内疚组则选择了不那么放纵的商品,比如学习用品。


2.自我惩罚


读过《哈利波特》的人可能都记得里面的小精灵多比:每次感到违背主人意愿的时候,它就会惩罚自己。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多比效应」(Dobby effect):在内疚感驱使下进行自我惩罚。


有一项研究诱导被试者认为他们弄丢了别人的彩票( Nelissen,2012 ),结果,这些被试者甘愿接受十分难受的电击惩罚,尤其是在「受害者」面前。


在另一项研究中,感到内疚的受试者愿意将手泡在冰冷的水中,忍受一定时间的痛苦。


3.对父母产生不满和情感回避


一方用内疚感操纵另一方,对关系本身是一种伤害。但操纵者可能对此浑然不觉。


在一项调查中,33% 的人表示,他们对那些使自己感到内疚的人不满,而只有 2% 的引发内疚者知道自己的做法导致了对方的不满。


负罪感会抑制真正平等的沟通。已经有研究证明内疚跟情感退缩的联系(Grusec,1966;Radke 1979)。 


4.总会把事情归因为「这是我的错」


Hoffman 把内疚分为两种: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前者是真的做出了一些伤害他人或者违反规则的行为,从而产生内疚;而后者,是并没有做错什么,却也体验到了相同的内疚感。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 Zahn-Waxler (1979)在研究中发现,当 15-20 个月大的婴儿注意到自己的母亲在没有什么原因的情况下,表现出比较难过的表情时,自己也会变得难过,并试图靠近母亲安慰她。


还有三分之一的婴儿看到母亲难过会责备自己,在追踪研究中发现,这类出现类似内疚行为的婴儿比其他婴儿表现出更多的内疚感。


让人难过的是,经常感受「虚拟内疚」的孩子,长大之后,即便自己没做错什么,也会更容易认为「这是我的错」,从而进行自我谴责和自我惩罚。


(图/《小欢喜》)


当“负罪感”成为生活的底色,一个人就很难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内疚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

如何不再被「诱导」?


「愧疚诱导」之所以常常很奏效,跟「内疚」这种情绪的来源有关:


Rank (1929) 指出,内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幼儿期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对打破这种依恋的焦虑和恐惧。


Horney (1937) 指出,内疚体验主要来自对他人不赞成的恐惧。引起内疚的典型原因是伤害、失去同伴、让同伴感到痛苦,来源是对共情的唤起和对社交排斥的焦虑。 


也就是说,「内疚」的背后,是一种对失去重要关系的焦虑和恐惧。


(图/《小欢喜》)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专门提到了通过「罪恶感」进行情感勒索的情况,并给出了一些应对方法。如果你也在经历这样的「愧疚诱导」,可以尝试下面的练习:


1.练习「停下来,什么都不做」


内疚感往往会驱使我们迅速对对方的「愧疚诱导」做出回应:为了消除内疚感,我们会自我惩罚或者补偿对方。 


打破这套机制的第一步就是:不要那么快地做出回应,停下来,告诉自己「你不必立刻回应 ta 的任何要求」。


不管对方的要求是什么,你都可以这样回应: 


◍我不太确定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我们可以稍后再谈吗?


◍ 我现在不能马上回复你,我需要一点时间思考。


这会给你争取到心理上的空间,重新审视自己的内疚感和对方的要求。


2.搞清楚「究竟是不是自己的错」


我们需要搞清楚,自己的内疚感是真的因为伤害他人的「违规内疚」,还是不必要的「虚拟内疚」。


有时,这两者的界限会比较模糊,让人难以辨别:比如,毕业季你拿到了心仪的 offer 而同学没有,谈论自己的成功经验会伤害到对方,即便你是无意的。


这个时候,区分的依据是「你是否有伤害他人的意图」「是否违反了社会道德准则」。你可以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你的行为是否出于恶意?


◍你的行为是否非常残忍?


◍你的行为是否在虐待对方?


◍你的行为是否有侮辱性、贬损性?


◍你的行为是否对对方造成了实质伤害?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虚拟内疚」,不必觉得自己错了。


3.区分「标签」和「真正的我」


「愧疚诱导」者为了控制他人的情感,常常会用一些负面的词汇评价对方:自私、贪心、小气…… 


因为关系亲密,这些词可能会更易影响自我评价:「我如果不答应他,就是个自私/不体贴/贪心/吝啬的人。」


你需要通过转述的方式,给这些词汇增加一个「过滤器」,让自己意识到「这不是真的我」。当对方这样评价你时,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练习:ta 说我是个自私/不体贴/贪心/吝啬的人,这是一种评价,不是「事实」,因为…… 


从而把标签和自我认知分开。


4.练习非对抗性沟通


「愧疚诱导」除了引发内疚,也可能引发防御。


举个例子,你爸妈通过「愧疚诱导」想阻止你去其他城市工作,说你「太自私」,你会反驳:「我不自私,自私的是你。」或者希望父母改变:「你为什么不能从我的角度想想?」


这些其实都是防御,但这些防御很少真的有用,反而会激起更多的情绪反应,让这个关系的结越来越死。


非对抗性沟通的关键是:不对抗,也不满足对方的要求。比如你可以这样回答:


「我知道我去别的城市会让你们很担心很难过,我能理解你们的心情。不过这不会影响我的决定,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你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请你们认真考虑一下。」


如果说「愧疚诱导」是利用内疚感让你为别人的情绪负责,「非对抗性沟通」就是一种实操性的课题分离:你们的情绪是你们的课题,我如何选择是我自己的课题。


(图/《小欢喜》)


虽然「内疚」是一种不太愉快的体验,但也包含着一些很珍贵的人类特质:它说明你有共情能力,可以自省,关心他人的痛苦,并愿意为之做出改变。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利用内疚感控制你、让你「不敢快乐」的声音。


希望你保持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同时也有识别操控的清醒。希望你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地跟自己说:


这不是我的错。我不该为此承担责任。


✍️ 评论互动

你的父母会让你感到「内疚」吗?

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1]张晓贤. 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的发展差异[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Miceli, M. (1992). How to make someone feel guilty:Strategies of guilt inducement and their goal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2(1), 81-104
[3]Nelissen R M A , Zeelenberg M . When guilt evokes self-punishment: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a Dobby Effect.[J]. Emotion, 2009, 9(1):118-122.
[4]《情绪急救》,【美】盖伊·温奇博士,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5-8
[5]《情感勒索》,【美】苏珊·福沃德,唐纳 ·弗雷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0

读完点个【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搞定通识教育,培养一个“有见识”的小孩,少不了这些好看的高质量杂志,适合0-15岁!双面星球亲身体验了瑞士教育后,更坚定了我走国内“公立教育”路线的决心英式教育的马耳他,让子女远离教育内卷!东亚家长有一种魔力:跟他们倾诉烦恼,一个烦恼就会变成两个父母有肉不吃非要啃馒头,这种“亏欠式教育”是有毛病吗?又现熊孩子!纽约华裔小孩用水球,烂西瓜砸老人小孩,上百人受害;6岁孩子剪掉顾客头发,家长赔了1万多!熊孩子惹祸 谁来担责?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伤害一个人,我们才会内疚毛豆的作文从没得过“优”以下的分数十年衡水老教师的一句话,撕开了中国式教育最扎心的真相!练不动了就休息!千万别内疚一个哄小猫一个哄小孩,同步率200%陪娃去硅谷体验“快乐教育”,一个月后,我的快乐消失了从自卑到自信,华裔脱口秀女孩如何走出母亲的“打压式教育”?美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成功案例 | 恭喜Q女士一家成功获批马耳他永居,为孩子锁定英式教育无缝衔接英美名校!73岁华男猥亵5岁女孩,逃亡5年被抓回美国认罪亲历了美国小学的蒙特梭利式教育,我有亿点点收获!杨东平:到底该不该减负,“快乐教育” 是骗局吗?日本的“宽松教育”失败了吗?《黄浦江》 —— 第9章 王公门庭(4)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之思 | 檀传宝“没有直男逃得过这条裙子...”我笑的好崩溃哈哈哈!“馒头蘸菜汤”被骂上热搜,亏欠式教育正在毁了这一代孩子!“吃苦教育”到底有没有用?一条热搜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留学期间让东亚小孩收到冲击的5个瞬间,看完我直接PTSD了......争强好胜的小孩,一失败就要放弃,怎么教育?园中豆熟egg plant/mushrooms【冷兔趣闻】没有人能逃得过上班的摧残了!对高铁上嚎叫的小孩,我的降噪耳机为什么屁用没有?东亚的内疚式教育:为何父母的"爱",总让我们有负罪感?【深度调查】中美对比:填鸭式教育遇上砸钱式教育,谁更“胜”一筹?当年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的女孩,逃出国后怎样了?一到夏天,就没人逃得过多巴胺清北研学,新式教育杀猪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