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字之差,让婚姻跨过危机……

一字之差,让婚姻跨过危机……

公众号新闻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325 篇文章

Photo by StockSnap on Pixabay

作者:VIVI,6 岁女孩的妈妈,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本文来自: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先生和朋友聚完餐回到家,拉着我聊起了这些年相处模式的变化,或者说是,我的变化。


从最开始,我觉得什么都要以自己的标准行动,到后来我可以接受他的想法不生气,再到现在我允许自己生气但不控制他的行为,他感慨于我的变化,还说,自己在聚餐过程中想到这些都泪流满面。


那天正好是表妹订婚的日子,聊完之后,我也是感触颇深,顺手发了一个圈。


朋友看到后,我们一起聊了一会。她跟我讲了一些她和先生之间的情况,两个人一些经常发生分歧的点。


聊了几句后,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尤其是,两个人有差距的时候。”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觉得说的挺在理的,懂得不强迫别人怎么说也是好的。


但后来,我发现,我们离事实可能还有一点点距离,甚至说“一字之差” — 婚姻里的两个人,没有差距,只有差异。

 

差距和差异


汉语词典中,对“差距”的定义是这样的:


  • 差距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特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给出的例句是“学先进,找差距”。


  • 而“差异”的定义是:区别,不同。


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两个词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差距是在以某种标准来衡量。如果达不到,就说有差距。但差异是将两件事或事物进行比较。如果不一样,可以说有差异。


对比来看,他们虽然都带有“不一样”的意思,但差距更多地在指向孰优孰劣,是带有偏向性的,而差异则是中性词汇,不含褒贬之意。


▲ Photo by charlesdeluvio on Unsplash


为什么是差异,不是差距


就像之前解释,差距其中蕴含着“孰优孰劣”的评判。当我们说,对方和自己有差距时,其实是在说,我是好的,你是差的。


这种好和差的区分,背后蕴含的是“优越感”,以及看事物的单一视角。


 婚姻最忌讳优越感


美国心理学家高特曼和罗伯特·列文森是婚姻问题的资深学者。他们对美国中西部的 79 对夫妇进行了长达 14 年的跟踪研究,其间有 21 对夫妇结束了婚姻。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特定的消极行为与离婚有着密切关系,包括大声呵斥、表现出蔑视或发生冲突时不理对方。


为什么这样的不愉快更容易导致分手?心理学家将其归结为一种优越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在比较的社会,对于任何事情都在尝试找标准,分好坏。上学的时候,我们比学习,看分数;工作了之后,比进步,看职级;甚至到了婚姻里,我们对于两个人的好与坏,也都要尝试分个清楚。


然而,当我们在彼此中判断出了优劣,觉得自己比对方更好时,并不意味着自己更强,而是意味着我们不太能把对方的意见当回事,很难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也很难在婚姻中看见对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


对于做家务勤快与否,一方的标准是 9,另一方的水平只有 5。那么,在 5 和 9 之间,就是他们的视觉偏差区间。对于要求低的一方,即使他努力做到 7,也很难进入对方的视野,被另一个人看到。


而更关键是的是,无论是 9、5,还是 7,其实从来没有绝对标准,更多的只是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已。


这样的相处模式就会导致,夫妻双方对同一件事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样子,看似天天在一起,实际可能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方俯视的是 7 和 9 之间的差距,而另一方仰望的是 5 和 7 之间的努力。


长此以往,两个人达成共识越来越困难,一方的不满和另一方的压力,让彼此的相处变成了消耗。


▲ Photo by Jackson Simmer on Unsplash


事物都有两面性


如果我们用差距来形容两个人,其中就包含了好与坏的评价。之所以说,这样的评价缺乏合理性,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是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为自己做事谨小慎微,担心别人感受而苦恼。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洒脱一些,多照顾自己一些,过得随心所欲一些。


有一天,我偶然间看到一个直播,讲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里面讲到了这样一件事。


团队要组织开会,会议室的桌子上,有一个杯子被放在特别靠近边缘的地方。有好几位同事都径直走了过去,没理会杯子,但是有一个人就停下脚步,把杯子往里边推了推。


直播的主讲人就说到,推杯子的这个人,平时做事非常认真,总是会考虑到很多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够非常负责的把工作完成,甚至还能主动帮助同事,这是她的优势。为了让她充分发挥优势,公司由她来负责部门的工作统筹以及部门间的沟通。


那些不关注杯子的人,的确没有那么心细,但在他们可能更大胆,更勇敢,可以在其他方面施展特长。


婚姻不是职场,举这个例子不是说我们要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发挥特长,物尽其用,而是希望说明,阳光的背后是阴影,阴影的反面也是阳光。当我们觉得对方哪一点不够好时,可以想想另一面,又带来了哪些好处。


就像我曾经不喜欢自己的谨小慎微,但是后来也明白,正是这一点让我能够认真地做事,高质量完成任务。


回想刚结婚的时候,我最不能接受先生的一个方面就是从来不计划三天以后的事儿。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爱规划,有目标是好事,队友整天啥都不想,没任何规划,往小了说是个人目标不清晰,往大了说是对家庭不负责任。


但后来,我慢慢发现,爱规划不一定完全是好事儿,紧盯计划就会少了灵活,计划之外的情况发生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失控感;


而不计划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不认为必须要怎样,所以就可以从容地面对任何场景,见招拆招,表现得更稳定,也更能随机应变。


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自己觉得的好,背后其实都有某些代价;而那些我们所谓的不好,反面同样带着自己不曾体验的美好。


▲ Photo by CDD20 on Pixabay


如何面对不同


打破自我预设


在我们的脑子里,有很多的“应该”,或者说,有很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这些“应该”就像内置的程序,决定着每个人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我们就像电脑一样,按照预定路线前进,却很少去想,为什么是这样的路线。我们看似在做决定和选择,但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选择什么。


大概是去年的一个周五,我们想下班之后回老家。但不巧的是,家里的车正好限号。当时我妈就犯了愁,限号怎么办啊?那是不是只能周六走了?家里有事来不及怎么办?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教育的一点是,遵守规则才是好孩子(人)。限号是一条规则,所以就应该遵守。这在以往,是从来都不会怀疑和多想的。


但后来我想,遵守和不遵守结果到底有什么不同?不遵守又是否能决定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很快想明白,遵守的结果是周五不能回家,耽误事儿;不遵守的结果是罚款 100 块钱。而一次不遵守交规,也并不能把我定义为一个“不好”的人。


所以,我不是必须遵守限号的要求而别无选择,我面临的选择是到底是耽误事儿,还是交一百块钱。这样一想,答案立刻就有了。


像这种规则要遵守,做事要自律,家里要干净的预设,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或者很多。这些预设,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埋进心里的,我们从来不曾怀疑,也不会想要怀疑。


可每个人内心被植入的想法都不同,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就会互相触碰对方的底线。


这的确会让人不舒服,并一次又一次挑战我们的认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触碰和挑战,也是让我们看清自我的机会。

 

它让我们去思考,这样的要求来自哪里?即使做不到又怎样?当我们真的去思考、去探索就会发现,我们总是被机械地要求,严格地照做,却很少去想做不到的后果。


它就像一间没开灯的房间,我们以为里面有鳄鱼和怪兽,不能轻易打开房门;但当真正去面对,就会发现,打开灯,里面空空荡荡,所有阻止我们的,不过是都是自己的想象。


打破必须遵守的规则,不会带来什么不可承担的后果,相反,它就像放开了分割我们生活的警戒线,让我们更自由和灵活。


▲ Photo by Mark Duffel on Unsplash


表达寻求改变


两个人在一起,总是会因为同一个类型的问题吵架,感觉就像关系的卡点,碰到就爆。这样的问题,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缺乏有效沟通。


回想我和先生以前的相处模式,大多数时候,我跟他说话,并不是在表达自己,而是在揣测对方。当他做得和我想的不一样,我不光会对他的行为不满,还会认定他行为的原因,并且不接受他的解释,觉得解释就是狡辩。


从我自身来说,沟通的目的是希望他能改变行为模式,像自己想的那样做,但实际的效果却是,他从不“认错”,也没什么改变。


真正有效的沟通,目的其实不是改变对方,而是表达自己,让对方清楚自己的感受,以及一件事情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我们费尽心力想要让对方改变时,通常费力不讨好,还往往破坏关系。但是当我们只是想表达自己时,却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对先生早晨起床时间晚感到不满。


对我自己来说,每天晚上的时间都用来陪孩子,早晨就希望有时间做一点自己的事儿。但有时候赶上孩子醒得早,还要继续陪她玩,就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


刚开始,先生是雷打不动 7 点起床。对他来说,这个点不晚。洗漱完,吃口饭,再去上班,一点都不耽误。可是,这就意味着如果孩子 7 点前醒了,我就要放下手头的事儿,来陪孩子。


一段时间后,我心里就有些不满意。当时给他定性就是懒,不考虑我的感受。但后来想想,这样的沟通,八成又是吵一架,要不就换个方式试试。


于是,有一天上班路上,我就跟他说:“你每天 7 点起床,孩子的事儿都是我负责,这样我就没时间做自己的事儿了。”我本来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找一堆理由。结果没想到,他想了想,说,那我以后早点起。


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其实对这种情况给出了明确的沟通方式。当对方的行为让自己不舒服,那就是自己处于问题区,需要发出“我”信息,表达清楚事实、感受和对自己的影响。


这样的沟通,不是为了要改变对方,而是要寻求对方的配合;不是为了指责对方,而是为了寻求理解。


这种说话方式也避免了对方因为感受到指责而激起本能的防御,当他觉得自己有做或不做的权利,也有影响别人的能力时,反而更愿意出手行动。


▲ Photo by Tanya Trofymchuk on Unsplash


距离包容差异


我有一个朋友讲述过她和先生之间的矛盾。这位朋友是很注重营养的人,平时很少吃垃圾食品。


有一天,她和先生去逛超市,看到了辣条,勾起了馋虫,便买了一包。当时因为超市没有小包装,她买的是一大包,但理智告诉她不能吃这么多,于是她选择吃一点,然后把剩下的扔掉。


先生不理解她的做法,觉得这么做不合适,非常浪费。两个人为此多次争执,谁都不能说服谁。


扔掉一包辣条,对两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但两个人就是没办法达成一致。这样对自己没影响,就是单纯“看不惯”的事儿,就是两个人的价值观冲突。


如果这样的价值观冲突,不是影响关系的底线问题,我们通常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商量出一个灰色地带,搁置争议。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位朋友,他们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你可以这么做,但是别让先生看见。


还有另外一位朋友,先生爱干净,家里都要整整齐齐,但妻子并不需要时刻整洁,收拾多了反而找不到东西。


最后的解决方案是,书桌是妻子的保留地,无论多乱,先生都不干预。


年轻的时候以为,两个人的亲密是没有秘密,步伐一致,什么都一样。但现在明白,我们只是对方生活的一部分,那个在婚姻中还能保留的自我,才是亲密关系最难能可贵的部分,也是彼此尊重和长久相处的灵魂。


那晚聊天的时候,先生跟我说,刚结婚的那几年,他拼尽全力想要让我知道,我们可以不一样。


十二年过去,我领会的不只是我们可以不一样,还有,我们的不一样值得好好安放。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中年人情爱的后半场


中年夫妻生活真相:80%的矛盾,和三观无关


有人说过,爱情只发生在两个彼此不需要的人之间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山东蓝翔突然解散?网友:以后去哪学挖掘机……加拿大房主没铲净积雪吃官司,没想到竟胜诉了!只因一字之差……回国见闻 – 给父亲扫墓震惊!搬运工倒在世界第二高峰,50位登山客跨过他身体任其死去,只为登顶破纪录……称空乘为服务生,美国男子惹了大麻烦!被“扔下了”飞机……“床上无性,床下随便”,中年夫妻婚姻真相大曝光,婚姻里最可怕的不是出轨,而是……3家中国航司增航 每周24班 ! 机票回落 加国华人从这儿转机……Beyond@BCG | 建数字之力,展未来之翼惨烈!俄罗斯的骄傲被打败了,接下来普京访华将是转机……刚刚,白宫回应华为新机……高端芯片国产替代在A股先嗨了黄奇帆:chatGPT大大加速美国人工智能发展,我国与之差距至少在两年以上,且差距呈快速拉大趋势“30岁,我开始经历恐慌、焦虑、人生危机……”真实案例:为什么说在美国,一念之差选错专业是非常危险的加拿大房主没铲净积雪吃官司,没想到竟胜诉了!只因一字之差年度挚爱​身体乳!便宜大碗,轻松拯救暗沉色差,让你自带体香、白到发光​女子红唇烈焰,常头晕、胸闷,一个小细节暴露了背后的玄机……刀郎的罗刹海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仅一字之差,到底有何区别?海拔4300米!7名游客在青海哈拉湖失联,警方出动直升机……黄奇帆演讲全文:以chatGPT为代表的美国大模型技术创新大大加速人工智能发展,我国与之差距至少在两年以上,且差距呈快速拉大趋势双11最新攻略来了!这可能是今年最有诚意的性价比新机……用数字之力,透视生命的复杂网络|杭州络绎活动限时报名中清朝士兵衣服上“兵、丁、卒、勇”,一字之差,地位天差地别一字之差的转念,让婚姻跨过危机,走得更远李彦宏和百度,跨过「中年危机」上山下鄉赤腳醫贫富差距加剧退休危机… 高收入退休族,积蓄为中产10倍​惨!中国留学生大减40%!加拿大大学面临收入危机…感谢这些德国生活信息差,让我省了一个亿华尔街震荡!美国百年银行陷入危机…50名登山客从搬运工雪巴人身体上跨过,让他活活等死,只为登顶破纪录...高迪的奎尔公园【夜谭手记】之量子纠缠篇 / Entangled Soulmates乌俄最新:灾难性失败带来的长期危机……第10届上海译文「数字之夏」正式启动丨用阅读抵抗媚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