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独立”的人,都有这 6 个特点
“独立”这个词在生活中真的太常见了,甚至已被晋升为了一种“普世价值”。
生活中要独立,工作中要独立,包括在亲密关系中,也有越来越多人认为,越独立的人就越有魅力。
但究竟什么是“独立”,我们真的理解对了吗?很多人以为与“独立”相反的状态就是“依赖”,只要做到尽可能不去依赖别人,就是独立了。然而,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会让我们对“独立”产生误解,还会将我们带入另一个极端——“过度独立”。
在心理学中,过度独立有个对应的概念叫作“反依赖(Counterdependency)”,它指的是一个人拒绝依恋,否认个人需求并对依赖他人产生恐惧的状态。
“反依赖”就像是“独立”的另一个背面,对“反依赖”有所了解,我们才能明白“独立”的真正含义。
独立,也需要依赖别人
美国的知名记者 Jennifer Wallace, 在《永远不够:当成就压力变得有毒》一书中讲了一个小故事:
孩子的高中老师和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练习,他要求学生将一张纸一分为二,列出两个清单——一个清单记录在 24 小时内他们为了自己的幸福感独自做过的事情,另一个清单记录别人为了他们所做的事情。
起初,大多数学生在两个清单上写下的内容是一样多的,比如:我努力学习,父母为我提供衣食住行。后来老师通过一些问题启发了他们:谁帮助过你?谁教导了你?谁鼓励你度过挫折……
当学生们逐渐修改完清单后,他们意识幸福感的来源只有大约 5% 是由于自己的行为,而 95% 是由于他人的行为。
《我的天才女友》
这意味着,即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仍生活在一个“彼此需要”的世界中。
真正的独立,是能够自行决策(I. S. Kon, 2014),而不是自行完成。这意味着向别人寻求援助、或是对他人建立依赖也可以成为决策的一部分。
但“是否需要这样做”的决定权,是掌握在你手中的。
独立,可以接纳“脆弱”
“作为独立女性,我必须学会坚强”“我是个成年人了,不能再让父母为我担忧”。
我们常常会把“独立”和“强大”等同在一起,认为当一个人足够独立时,是不应该向他人流露自己的脆弱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生长的孩子来说,表达脆弱是“失败者”的标志。
但对于一个独立的人而言,能够表达自己的脆弱是非常重要的。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展现内心的脆弱意味着我们有承担风险和坦白情感的能力。
在《无所畏惧:颠覆你内心的脆弱》这本书中,作者布林·布朗写道:“我们越是愿意承认内心的脆弱,正视脆弱,我们就会越勇敢,生活也会越明确。”
能够“表达脆弱”,也意味着我们愿意与他人建立真实、持久的关系。
在心理学中,表达脆弱的行为被叫作“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自我表露”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同时,对于关系的发展和营造已建立关系中的幸福感也至关重要(Derlega etal. 1993)。
《我的一级兄弟》
过度独立的人
可能遭受过虐待(但很难意识到)
心理学家们认为,“过度独立”的创伤主要来自于幼年时期经历过的虐待行为。
研究“反依赖”的心理学家 Janae Weinhold 和 Barry Weinhold 认为,反依赖的人即使幼年时期遭受过虐待,但很多人对这种虐待是无意识的,甚至会笑着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这些虐待很有可能是“看不见”的。Janae 和 Barry 指出,虐待不仅只是生理上的体罚,情感虐待也属于虐待的一种,它包括言语虐待、试图过度控制孩子的活动,忽视或不尊重孩子的需求等。
尤其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忽视”,这种行为不仅很难察觉,同时也会让孩子早早认为,“独立”是生存的必需品,而不是一种选择。
《杰克》
对于虐待视而不见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在孩童时期会相信,自己经历的任何虐待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
“我打你是因为你不听话”“都是为了给你挣钱我才这么忙”“我骂你是为你好”……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身体上的,当父母实施这些行为时总会有一个前缀“为了孩子”。而孩子们也深信不疑:父母是为了我的利益才会选择这么做。
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虐待,但虐待却会留下深刻的伤痕。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被信任的人虐待过,长大以后就会担心,当自己试图靠近其他人时,会不会上演同样的事?因此,他们会筑建一面“心墙”,防止自己再次踏入深渊。
无法依赖正是因为害怕再次失望
对于反依赖者而言,认为自己不需要他人,是因为过往的经历让 Ta 们难以建立信任关系,不想再次产生“失望”的感受。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作者乔尼丝·韦布写到,“反依赖的人大费周章地避免寻求帮助,不表现出也不想感觉到自己需要别人。他们拼尽全力不去依赖别人,即使自己要付出巨大代价。”
这种充满防御性的心态,其实是一种“创伤”的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过度独立可以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让 Ta 们重新获得对于环境的控制感。
真正的独立,源自于内心的成熟,而不是为了回避伤害。
《超脱》
过度独立可能抑制了“亲密”的发生
最近对于恋爱脑的批判,许多人将“保持独立”作为在恋爱关系中保持清醒的良方。但如果过度强调“独立”,却很可能抑制了我们的关系向深处生长,因为亲密关系的发展,是离不开建立“依赖”的。
如果一个人常常感到对于亲密关系的抗拒,或是经历的所有关系都无法持续深入,总是“点到即止”,这可能是来源于对依赖的“恐惧”。
因此,与其说是保持独立,不如说,亲密关系应该更接近于一种“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的状态。
伴侣们能够重视脆弱性的价值,以有意义的方式向彼此求助,建立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同时他们重视自我意识,能够在关系中“做自己”,而不需要向彼此的身份或价值观妥协(Caryl E Rusbult etal. 2003)。
独立代表着自我肯定
真正的独立包含自我肯定的能力,以及维持自我稳定性的能力(I.S.Kon,2014)。这意味着你可以保护自己、激励自己,为自己提供支持的能量。
但对于反依赖者而言,独立却意味着“自我消耗”。
研究表明,反依赖者可能存在各种生理性的痛苦症状,包括由焦虑引发的失眠、躯体的功能障碍等 (Joplin, Nelson & Quick. 1999)。
此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想尽可能表现独立但只能依靠自己的反依赖者会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够好的”。在反依赖者的世界中,没有自我激励,只有不尽的自我批评。
《超脱》
☀️☀️☀️
在 Janae Weinhold 和 Barry Weinhold 所著的书中,还写到“反依赖”的另一种成因:“反依赖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文化实际上促成了反依赖成为一种健康的、功能性的行为”。
从小时候起,我们的教育模式所渲染的氛围,就是如何“相互竞争”而非“相互合作”;长大后工作将人分割成无数的小块,我们在工位上各司其职,如果表示需要支持就意味着自己能力不足……
社会文化在不断强调“独立”,但没人告诉我们,独立中其实也包含着依赖,更没人告诉我们,该如何获取正确建立依赖的能力。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过度独立”的倾向,这并不是你的错。
但希望我们能够意识到那些以“独立”之名被隐藏起来的伤疤,找到复原自己的方法。
✍🏻
你认为“独立”的表现是什么?
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参考文献
作者:青豆
责编:kuma
封面图来源:《独自在夜晚的海边》a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简单心理(ID:jdxl2000),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