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当我教训了高铁上的熊孩子,才发现网上的爽文是假的

当我教训了高铁上的熊孩子,才发现网上的爽文是假的

公众号新闻

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28岁的许晓平开始恐惧出行,确切地说,她恐惧的是噪音。在她的回忆中,坐高铁动车九成的概率会遇上哭闹的小孩。上车一看到小孩,她就劝自己,“万一这小孩之后吵闹,尽量别发脾气。

对许晓平来说,容忍噪音,特别是小孩的尖叫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抑郁症康复不久,遇到持续的尖叫声时,头皮一阵阵发麻,浑身血液往上涌,焦虑累积,情绪一触即发。

今年六月,重庆开往成都的高铁上,许晓平还是没忍住,和两个男孩的父亲起了冲突。

那一天,许晓平几乎都在赶路,晚上六点半才坐上回程高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她本寄希望能休息一会儿。可安静的车厢里,两个男孩一直在过道里跑跳、尖叫。许晓平戴上降噪耳机,但仍然阻挡不了尖叫声的穿透力。许晓平说,她曾两次语气温和地提醒,“小朋友不要那么大声。”其中一位男孩的父亲听到后提了一嘴,“你们小声点”。没过几分钟,两个男孩挑衅似地跑到许晓平跟前喊叫,继而跑开,还回头观察她的反应。

男孩的父亲没有任何反应,许晓平被触怒了,直接对着那位父亲“开炮”,“不要让我和你在公共场合吵起来”。对方没有歉意,“小孩就这样,作为成年人应该容忍。”前排的男性,另一位男孩的父亲,回头打量她,许晓平正在气头上,“看什么看”。对方站起身,“就看你怎样?”许晓平怵了,“对方是男性,发生肢体冲突,胜算很小。”

冲突以许晓平的沉默告结。那两位父亲不依不饶:“嫌吵就去一等座。”

事实上,升级座位也不能躲避尖叫。商务座是26岁的珠珠保护自己的方式。不久前她遇到一家四口,父亲一直在打电话,两个小孩嘶喊。珠珠制止后,被那个妈妈反向输出,“小孩就这样,没办法像大人一路不讲话。”

虽然看到那位妈妈的不易,但珠珠不解,“我需要安静,他们的困扰不应该由我来买单。”至于小孩的天性,珠珠并不想探究,“父母那一辈觉得小孩要活泼可爱,接受度更高,我们这一代人甚至都不喜欢小孩,(遇上)没有礼貌的熊孩子,我为什么还要去喜欢?”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像许晓平和珠珠这样的人,受高铁噪音困扰。他们可能是一位周五下班后,经历两个小时堵车又赶高铁回家的人,也可能是一位刚经历面试失败的待业青年,又或者是饱受睡眠困扰的人。当利益被侵犯,他们发出疑问,“我为什么要忍受?”

现实中的维权往往不了了之。不满、愤怒的情绪堆积,在网络上衍生出“整顿文学”。这些帖子大多以“xx后整顿高铁熊孩子”为标题,讲述自己在高铁上以凶狠的语气警告吵闹的小孩,结局往往“大快人心”,有人甚至得出结论,“还是得以暴制暴,靠发疯整治世界”。

22岁的小王曾尝试复制社交媒体上的“发疯”招数。威海回上海的列车上,隔壁5岁左右的男孩连续踹凳子,哭闹喊叫,出声制止的小王却被男孩的母亲攻击,“就你觉得吵”,“你这种人不配有小孩”。

忍了一个多小时的小王模仿攻略上的内容大喊:“我有精神病,你再不管孩子,我要杀人了!”

孩子的妈妈瞬间被激怒,跳起来指着小王,“你动我家孩子试试”,接着又四处喊,“有人要杀我的小孩”。幸好列车员站在小王这边,劝告那个妈妈:“请管好自己的小孩,你为什么要让他在这里乱跑?”

即便如此,剩下的路程很煎熬,小王戴着墨镜流泪,而且全程提防,生怕对方揪她头发。

这段经历被小王分享到网上,有人诅咒她“生不出孩子”,“最好别出门”,也有人说她“吵架不熟练”、“发疯不彻底”。向来推崇“利益要靠自己争取”的小王意识到,所谓的“发疯”、“整顿”都是在扩大冲突,“网络上教人做事不需要负任何法律责任”。

关于高铁噪音的争吵,往往最终归咎于家长的失职上。莲子曾经就是那些年轻人口中的“熊家长”。

她是一个两岁男孩的母亲。那一次,儿子一上车就开始发出笑声。莲子夫妻忙着拿零食哄,前座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回过头说,“管好自己的孩子”。丈夫没忍住,“十八个月的小孩,已经在管了”。避免冲突升级,莲子只能道歉,她心里很委屈,“我们已经在引导了,孩子也没做什么过分的事。”

自从有了孩子,出行就低别人一等。第一次感受到歧视是半年前。一家三口回老家,火车行驶起来噪音大,孩子闹觉,几乎全程在哭,莲子和丈夫只能轮流抱着孩子去车厢连接处哄睡,但还是遭到来往乘客的白眼。

没结婚前,莲子每回坐车都会戴上眼罩、颈枕和耳机,一觉睡到终点。有了小孩,出门前要准备零食纸巾尿不湿,想好安抚的招数,提前做好连续抱哄的准备,“只要一哭闹,立刻抱走”。

莲子很无奈,她并非不管,而是管不住。在她看来,0到3岁的孩子,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几乎为零,有天生高需求的孩子,也有很乖的小孩,“这个和家长能力无关”。

从父母的视角来看,成人的世界正在对孩童露出苛刻的一面,并且形成连锁反应。有一回在地铁上,5岁儿子的手刚碰到旁边一位女性的露营箱,就遭到呵斥,“别碰我的东西”,这位妈妈很委屈,“我还没来得及开口道歉。”

这位妈妈很不解,五岁的孩子,正是对外界好奇的阶段,认知不像成年人那样完善。但成人的世界似乎都太着急了,没有给她更多的时间去教育。

不仅如此,高铁动车上,孩子似乎就是“原罪”。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坐车,还没坐稳,就被列车员提醒,“管好自己的小孩,不要影响其他乘客”。这位妈妈很委屈,“孩子一直安静地在我怀里。”之后她一路忐忑,1岁多的孩子,车程7个小时,“确实无法保证她全程都是安静的”。

一位也经历过这种“特殊关照”的爸爸称,当对着弱势群体吹毛求疵变成所谓的正义,且误伤也不用付出什么代价的时候,这种正义是很容易在社会流行的。

这种苛责,让父母们变得更加焦虑。小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带孩子出门她都要小心翼翼,“如果孩子没办法全程安静怎么办?”“如果我没法应付怎么办?”有一回,7岁的老大与她隔着一节车厢,她甚至不敢张嘴换座,“就怕别人觉得我道德绑架”。

关于高铁噪音的声讨,时隔不久就会登上新闻热搜。噪音的矛头越来越在指向儿童群体,这让家长们感到委屈,“明明看剧打游戏外放、大声打电话的更多,为什么很少被讨论和抨击?”一位妈妈说。

近一年来,列车员小宁注意到,关于噪音的投诉变得多起来,儿童和老人是被投诉的主要对象。实际上,在她的观察中,车厢内的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并无太大变化。

有一些噪音确实扰人,比如老年团,不仅吵闹程度远超儿童,还不接受列车员的建议。但在小宁看来,大部分关于噪音的投诉都是“小题大作”。比如,“后面有小孩踢凳子,你们也不管”,“有人一直在聊天,你们也不维持秩序”。有一次,一个第二排的女生投诉第八排的两个老人聊天,在小宁看来,老人的交谈属正常音量,但出于考核压力,她不得不去提醒老人,“声音请适当减小”。

事实上,在动车高铁的车厢里,如何定义噪音,并没有统一标准,“由乘客自身的体感来定义”。小宁说。

22岁的列车员陈薇自己制定了一套“标准”:乘客交谈声前后各两排能隐约听到,不在她的管辖范围内;如果站在车厢头尾,能听到叫声或者手机外放,那就是需要她出声制止的噪音。

但众口难调。就在不久前,成都前往郑州的动车上,陈薇多次提醒一个吵闹的小孩,直到小孩家长变脸才打住,结果,同车厢的一位大学生下车后就投诉她不作为。

陈薇透露,班组内曾做过一个投诉者画像,80%的投诉者是90后和00后。在她看来,这个年龄段以独生子女居多,维权意识强,生活环境素质偏高,对不同环境的接纳能力也就弱了。投诉增多的另一个原因是,普快逐渐被淘汰之后,不同需求、收入水平的人被挤压到同一个公共空间,矛盾也随之产生。

按照规定,列车员接到投诉后必须马上处理,事后投诉甚至没有给列车员“改过”的机会。对列车员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可能是几百块钱的罚款,车长要写整改报告,车队干部也要给乘客打电话道歉,“出现一个投诉,那几天会一直想要怎么办,还要连累别人,很愧疚。”

但陈薇没办法避免投诉。她负责商务、一等和二等三个车厢。高铁动车约30分钟靠站一次,每站要验票、调行李架和巡视车厢,来回至少要走12节车厢,她还要额外给商务和一等座客人发放礼品和提醒下车时间。最忙碌的时候,一趟车她要发掉648瓶水,“甚至没有多余精力去做其它的事情”。

为了避免被投诉,陈薇现在只要发现车厢里有哭闹的小孩,就注意观察周围乘客的表情:一旦有人皱眉了,她会赶紧上前去提醒小孩,“这也是为了让他们看到,你在做了。” 但不止一位家长表示,不喜欢列车员的这种“特殊关照”。

关于噪音的争议,陈薇的老同事们也困惑,“以前人多上不去,给人踹上去还要感谢你,现在你多看一眼,都觉得在瞪你。”在陈薇的观察里,如今高铁上的乘客似乎一上车就很疲惫,“要安静的环境做自己的事”。

经历了特快、直达到动车高铁的列车员小宁,也直观地感受到乘客需求的变化:早年把火车当位移工具,现在不仅要速度,还要环境和服务。

在这背后,小宁能隐约捕捉到社会风气的转向,“突然间,大家都开始讨厌老人和儿童,以前不这样。”在她看来,有一些噪音是合理的,比如视频外放或大声交谈的,以老年人居多,那是因为年纪大耳背。还有生病的儿童,一个到上海看病的孩子,身体不适沿途哭闹,当她向其他乘客解释时,一位中年男性反过来投诉她的不作为。

噪音的主观性、不同需求的碰撞和新一代人群特性,都使得与噪音有关的冲突升级。列车员也成为被波及的对象,小宁希望,能够推出老年人和母婴车厢,或许可以解决这个无解的难题。

事实上,瑞士和一些北欧国家已经开始沿用静音车厢和家庭车厢,甚至还在家庭车厢给小孩准备滑梯、游戏等娱乐项目。早在2020年,国内高铁试点过静音车厢,对于违反规定的旅客,先劝说,再根据需求调换车厢,但曾有乘客反映,执行力度尚不严格。

也有人反对。一些年轻的乘客表示,“通过隔离措施解决问题,社会的运行成本上升,凭什么要让我们这些没有问题的人,被迫退回一个更小的空间?”有孩子的家长也不同意,“一个孩子都要命了,一个车厢的孩子更崩溃”,或者是顾虑,“不能保证每次都能买到票,在非母婴车厢带孩子会受到更多非议。”

高速行驶的列车里,年轻乘客、孩子父母、以及列车员,在噪音这个话题上,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各自的利益,但问题还是问题,没有被解决。

这场没有以理解为基础的讨论后,每个人还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问题。许晓平出行会避开暑假,她的好友则自备录音笔,“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也不会去忍受,可以留存证据。”作为母亲的莲子,将回老家的次数改为一年一次,出行也尽量自驾。

至于列车员陈薇,随时随地都开记录仪,每站增加两趟巡视。即便如此,只要发现车厢里有哭闹的小孩,她的心就提到嗓子眼,“这个声音算大吗?要不要提醒?不提醒行吗?”

文 |  蔡家欣 
编辑 | 王珊瑚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文章原标题《当我的高铁座位旁边坐了一个小孩》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

长期招聘线上作者

稿费千字400/起,爆款奖励丰厚

同时招聘浪潮正职与实习生

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浪潮工作室招聘编辑、实习生与线上作者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张子怡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儿子差点得了抑郁症后,我才发现:这一代孩子,正经历最严重的次生灾害……假的!都是假的!美国历史上最大假冒商品案在纽约告破,高达10亿!孩子怼人有多厉害?高铁上的这一幕,让我又尴尬又治愈男孩被逼吃粪便!接二连三的校园霸凌发生后,我教会孩子这三件事落灰到崩溃!新房入住半年,才发现这十件装修上的事,懒人千万不要做...名校毕业后,我发现网课真香!一家让中国气得牙痒痒的媒体,被以色列教训了,国人心情很复杂!高铁上一女子被吵醒双方互殴,8岁孩子竟也参与了!“在高铁上对熊孩子发了一次疯,发现网上的爽文都是假的”“如何用发疯文学击溃熊孩子?”哈哈这是什么年度爽文!几十块就能在家做“医美”?试过才发现真的爽!只要10分钟,素颜好到会发光长篇小说:九针 (50)她找了个“好男人”结婚生子,19年后才得知:老公是卧底,一切都是假的?!高铁骂脏话、海滩挖陷阱……熊孩子大军出没,你“中招”了吗?“在高铁上对熊孩子发了次疯,发现网上的爽文都是假的”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90 \'Iceberg Theory\'山东小伙绑脚跳桥后续:遗书是假的,留言是假的!被绝情妻子击垮《月亮和六便士》重译04勾着金边的时光发现网络间谍行为,怎么办?假的,假的,假的!别再传了!催了吼了训了,孩子还是不听不长记性?来试试我对付毛头的方法又现熊孩子!纽约华裔小孩用水球,烂西瓜砸老人小孩,上百人受害;6岁孩子剪掉顾客头发,家长赔了1万多!熊孩子惹祸 谁来担责?“你不知道高铁上的小桌板此前经历了什么……”这条提醒让很多人破防了一招教你制服家里吵闹的熊孩子在高铁上对熊孩子发了一次疯,发现网上的爽文都是假的高铁化妆不文明?拜托,这件你经常在高铁做的事,才应该制止!光棍康德对婚姻的总结:当我需要女人时,我养不起她们;当我养得起时,我不需要了。全世界都在围观杭州动物园的熊是真是假,没想到法国人的回应亮了!高二女生成亚运会首个“双冠王”!步枪上的熊猫玩偶亮了......图记:一次为好友六十庚辰贺寿的狂欢晚宴我用这4句话,治好了一不如意就“撒泼”的熊孩子!试过的家长都说好...妹子移民美国20年!被妈和继父绑在椅子上剃头,突然有一天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这两个“外星人”是假的?“发现者”被揭底:背后网站年营收8000万美元目睹了学霸女儿变废的全过程,才发现孩子厌学,不是天灾,是人祸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