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穿越风暴|封面故事
危机引爆:一场早有预感的“风暴”
仅隔一年,就从盈利转向巨亏450亿元——这样的局面“史无前例”,多位碧桂园及外部房企人士形容。在8月11日的道歉信中,碧桂园首度坦陈,出现了阶段性的流动压力。这一天,碧桂园股价报收0.98港元/股。这是碧桂园上市后股价首次跌破1港元/股。
持续加压:“集团可调用现金很少”
从报表层面来说,碧桂园远远没有走到资不抵债、出险的那步。
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总资产1.74万亿元,总负债1.43亿元,净资产3096亿元,净借贷比率40%。碧桂园有息负债(含优先票据、公司债券、可换股债券及银行和其他借款)余额为2713亿元,其中短期债务937.08亿元,一年期以上债务1775.99亿元。
也就是说,目前碧桂园的资产足以覆盖所有的有息债务。此外,截至2022年末,它手中仍有超过1.2万亿元的充裕可售资源,可以保障未来经营的有序开展。重仓三四线的碧桂园,近两年正加快“转舵”步伐。今年上半年,碧桂园仍活跃于一线城市土拍市场。
除了偿债,碧桂园目前面临的更大压力是“保交楼”。
“保交楼”是当前国内所有房企的第一要务。碧桂园“保交楼”压力有多大?截至2022年末,碧桂园总负债中,合同负债6682亿元,占比46.57%,接近总负债的一半。流动危机出现后,碧桂园账面资金、监管账户资金能否覆盖交付资金,成为关注焦点。
一位华东国企高管谈起碧桂园,印象最深的就是“保交楼”成绩。“去年,碧桂园是所有房企中‘保交付’的第一,这很难做到。”他说。碧桂园官微显示,截至2023年9月15日,碧桂园年内累计交付房屋共38.1万套,交付项目涉及到31个省区市、231个城市。
一位碧桂园内部人士透露,碧桂园今年全年计划交付70万套房,明年还有约40万套待交付,目前的账户资金基本能保障交楼,不过,前期结算款的支付可能还要靠后市销售。“保交楼不是一家企业的压力,但如果主体都死光了,保交付更成问题。”前述人士称。
流动性问题出现后,市场各方持续加压。一位碧桂园内部高管想起一个“插曲”,“美元债逾期消息刚传出那几天,集团下面有些城市公司说,他们的楼盘直接被地方封账,关掉了售楼系统,可能是怕我们‘卷款跑路’。后来发现没啥问题,又放开了。”
“碧桂园会成为下一个恒大吗?”过去两个月,诸如此类质疑在坊间流传,不断拷问着碧桂园和利益相关者。从财务层面来看,2022年财报显示,剔除合同负债后碧桂园负债为7667.32亿元。而同期剔除合同负债后,恒大负债为1.72万亿元,早已资不抵债。
“关键是碧桂园经营层面没有问题,这场危机也不是集团性危机。”碧桂园内部人士称。前不久杨惠妍捐赠20%碧桂园服务股票的动作,与外界盛传的“集团风险切割”无关,“两家公司为各自独立的上市主体。”此外,与恒大造车、盲目扩张相比,碧桂园的多元化投资一直跟地产强相关,且投入有限。
多轮债券展期谈判下来,“保交楼”这个词听得李明有些麻木。他不清楚短短几个月,这个公司内部发生了什么,却认为,“杨家人没使劲儿自救。”还有一些债权人对碧桂园“没有足额资金还债”的说法不置可否。他们关注的是,碧桂园账面趴着1000多亿元现金。
“他们(债权人)不知道,其实我们集团可调用的现金很少。”前述碧桂园高管称,“可能也就10%,大概百来亿,而且必须用来维系‘保交楼’的运营支出。剩余的差额,绝大多数都在项目的预售监管资金上,需要遵守‘保交楼’要求,不能动。”
多位碧桂园内部人士称,由于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项目验收标准、资金存放周期及解封时间不同等原因,碧桂园旗下很多楼盘难以按进度解封预售监管资金,而这直接关系整体现金流的恢复。前述人士称,谈判过程并不顺利,各地政府和银行层面都有自己的考虑。
去年下半年,监管层面开出“金融16条”,力图松动融资市场。在多位房企人士看来,金融机构对此大都停留在表态层面。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近年来,地产行业不良资产率持续上升。2022年末,上市国股行的地产业不良贷款占比21.8%,同比增加8.46%。
“基本上我们现在对地产融资比较谨慎,最近两个月新增对公贷款非常少,保交楼贷款也只做过一两单。”一位国内股份制大型银行员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现在市场不好,我们自己也活得非常艰难。领导给我们的任务就是:今年以资产清收化解为主要目标。”
闯关自救:“就坦白吧,不要让别人猜”
挣扎了两周,李明终于从心态上接受了债券展期的事实。
8月18日,碧桂园首只境内债的展期方案确定,对发行的“16碧园05”本金展期3年,每个账户先偿付10万元,到期偿付利息。碧桂园首只债券“16碧园05”的债券持有人会议由8月25日延长至8月31日,持有人将就展期计划和全额偿还的要求进行投票。
如前述负责投融资工作的碧桂园高管形容,每一笔债券谈展期的过程,就像解开绳子的一个结。起初,债权人会愤怒、施压、僵持,“他们肯定不痛快,因为拿不到全额利息。可我们一定要在绳子刚打结的时候就赶紧解开,不要让它成为一团,那样根本解不开。”
从公开美元债危机,到公告盈亏预警,再到发布道歉信,承认遇到阶段性流动压力,期间不过短短四五天。有投资者怀疑碧桂园应对危机的诚意,“整个过程是不是太迅速了?”不过,该说法遭到碧桂园内部高管的驳斥。
“很多人对企业有着天然的不信任,难道我们真的要等违约那天,才跟市场讲吗?”前述人士称。在他的印象中,这次危机发生后,碧桂园没有逃避,而是主动跟市场进行诚意沟通。“就坦白吧,不要让人家猜我们怎么回事,也告诉大家我们准备怎么办。”
美元债兑付危机出现两日后,8月10日,碧桂园提出了四大自救措施:一是竭尽全力保障公司现金流安全。二是最大限度削减支出,精简组织架构,高管带头降薪。三是董事会主席兼控股股东杨惠妍大力度支持。四是全力做好保交付、保信用工作。
据经济观察网援引碧桂园内部人士说法称,要平稳地保交楼,公司资金管理不能乱。碧桂园对有限的资金用于偿付各类款项有明确顺序,依次是:保交楼资金、工程结算款、项目层面负债、集团层面公开债等。还要和各方谈好支付节点和比例,确保公平公正。
与债权人沟通,达成债务展期,避免违约事件发生,是当下碧桂园“自救”的主要动作。
据《中国企业家》了解,碧桂园债务问题公开后,公司成立了由杨惠妍为总指挥、总裁莫斌为总协调的6个专项工作组,分别与银行、政府、舆情等相关方面展开沟通。此外,广东省和佛山市政府也主动与碧桂园沟通,帮忙协调银行,了解化债进展。
据前述碧桂园北方区域高管透露,目前主要由集团层面负责债务展期的谈判工作,区域公司负责跟各地政府沟通,“尤其是预售监管资金如期释放这一块儿(的问题)”;具体到城市公司这一级,则聚焦项目一线的销售与运营,“竭力完成保交楼目标”。
近期,碧桂园开启“卖卖卖”模式,转让项目资产。为筹集资金,8月25日,碧桂园宣布退出广州亚运城项目,相关股份以总代价约12.915亿出售给中海,出售事项所得款项目前主要拟用于保交楼等项目建设开支。
“我们没有‘躺平’,一直在还钱。”一位碧桂园内部人士称。据其透露,今年1月,碧桂园完整偿还了6.25亿美元即将到期的4.75%优先票据本金及利息。“7月到8月,碧桂园手里的钱已经很紧了,还是咬牙完成了多笔债券兑付,合计兑付本息规模58.9亿元。”
碧桂园称,上市至今公司董事会主席、控股股东杨惠妍及其家属已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公司约386亿港元,并且从未减持股票,其中向公司累计提供了约66亿港元的无息无抵押借款。
2020~2022年财报显示,碧桂园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已是连续三年净流出状态,合计净减少了有息债务接近1000亿元。最近两年的市场下行环境中,碧桂园竭力避免了债务逾期风险。目前,碧桂园名下无债券公开违约,“这真的很不容易。”前述碧桂园人士称。
“理性”一词多次出现在受访房企和专家劝慰债权人的话语中。“先行者”恒大危机引发的挤兑效应,至今未能圆满解决。对于碧桂园的债权人来讲,当下争执点已非是否接受展期,而是如何在展期方案中争取最大权益。双方斗智斗勇的同时,也要评估后果。
债权人也明白。如果碧桂园触发了“违约”那根弦,“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未来影响:“没有谁能侥幸存活”
“最紧张的时刻已经过去了。”一位碧桂园员工称。9月20日,有接近碧桂园人士透露,碧桂园第一批9只境内债券的展期已全部获得通过,涉及金额近150亿元。展期方案大体一致,即延期3年,本金分六期、七期支付。
“之前没有哪家公司展期3年的方案,能在一个月内全部通过。”前述员工称。据《中国企业家》了解,此次碧桂园将境内债券统筹考虑制定方案,不仅化解了9月份即期到期债券的风险,也将2024年到期债券纳入考量,制定了一揽子方案。
接下来,如何处理境外债才是关键,也更棘手。“公司肯定会从长远角度考虑,做出整体安排。如果一笔一笔谈,现金流情况不支持,找外部财团一次性解决也很难,所以只能参考业内成功案例,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碧桂园内部人士称。
融创中国是近期国内房企实现境外债重组的成功案例。
9月19日,融创中国境外债重组方案获高票通过。公司通过“债转股”消减债务总额合计将超过45亿美元,有助于缓解短期内到期的债务压力,“这当然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房地产行业资深人士、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分析称。具体来说:
一是,政策面回暖,“认房不认贷”、首付比例降低、“取消限购”等政策组合拳落地,以一二线布局为主的融创,迎来了销售复苏和回升机会。9月3日,新项目北京融创壹号院入市,总认购金额超56亿元。同期,资本市场迅速反馈,融创股价两周涨超200%。
二是,境外债权人的考虑——他们需要利用市场复苏机会,尽快拿到本金和利息。尽管重组后的境外债本金和利息会打折或延期,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总算看到了希望,因此,债权人在当下阶段做了妥协。此外,融创中国管理层做出了积极努力。
今年3月28日,融创中国首次发布境外债重组方案。从当时披露的境外重组方案来看,融创中国将约百亿美元的境外债务分为降杠杆、留债展期两大板块进行重组,为债权人提供了可转换债券、强制可转换债券、转换为部分融创服务股权、置换新票据等多种选项。
一个市场共识是,市场仍然处于多变的复苏过程中。无论是融创境外债重组方案获高票通过,还是碧桂园境外债未来得以妥善处理,只能暂时获得喘息机会。他们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将是完成保交付重任和恢复正常运营,也需有一定耐心,等待市场进一步复苏。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6月底,违约房企已达5家。反思并自救一年后,胡葆森的建业地产全面停止境外债支付。其称,二季度销售不及预期为主因。如一位券商人士所言,一个行业总不可能只依靠借钱活着,还是得有经营性现金流。
张宏伟认为,碧桂园企业资金面难题,取决于三四线城市市场基本面是否开始好转。据他观察,当前三四线城市,所有政策该出的都出了,首付比和贷款利率也降至最低,落户门槛基本取消,呈现政策底状态,“期待未来三四线城市迎来更大力度的刺激”。
“现在回看,我们的三四线覆盖还是多,复苏动能也更弱,之前大家过于乐观。但没有三四线的提早布局,也不会让我们连续6年销冠。”一位碧桂园高管称,他仍然相信三四线市场的庞大空间。“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
该高管也表示,对于回归一二线的动作,碧桂园“确实慢了点”,相应的系统能力也需调整。“我们去年在上海、西安的几个项目都卖得很好,他们是一些非标产品,量级也很轻,不像我们三四线的那些标准化产品,系统能力还不成熟。”
对于今后的业务布局调整,碧桂园提到,将在“一体两翼”的新战略格局下,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李宇嘉建议,可以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产城融合、乡村振兴以及保租房、租购并举等等,推动碧桂园货值去化,稳定资产价格、稳定预期。
多家券商表示,以恒大事件为鉴,叠加宏观内外环境变化,政策的基本考虑,可能还是以“高质量发展”和“市场化原则”为主导方向。融资层面,民企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股权再融资,主要看市场态度。违约房企的融资会一直比较难,因为市场最终要出清。
这轮地产周期中,裁员是包括碧桂园在内很多民营房企“缩表”的注脚。截至2023年6月30日,碧桂园共雇用了约6万名全职员工,较去年底减少了1万多人。过去这半年,从总部到区域,组织精简仍在持续。多位员工反馈,工程和设计类部门裁员比例超三分之二。
“去年底开始,简历哗哗流过来,40%都是碧桂园的。”今年9月,一位港资背景房企高管称。他一面很庆幸,港资房企对于财务安排和规模扩张的一贯审慎,让他们挺过了这轮周期,还能持续发展,但市场共此凉热。“如果有一天它撑不住了,没有谁能侥幸存活。”
杨帆是在今年初离开碧桂园的。那是春节前倒数第五天,同事四人坐在总部对面的星巴克,对着绿油油的建筑物聊天。最后一天交接时,他只记得电脑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植物安静地入眠,它们头上从此没有了太阳,昔日生动的人们还在,而他真的要走了。
(文中张宇、肖丽、俊文、李明、徐工、老刘、杨帆为化名)
值班编辑:郭立琦 审校:张格格 制作:李佳雪
[ 推荐阅读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