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季 | 医师节,走近一名北大医学生的七年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
在基层,在疫区,在雪域高原,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在世界需要的地方,都有北大医学人的身影。
本周,《北大人》特别推出【迎新季】栏目,希望为新校友留下独一无二的北大故事。铭刻如诗记忆,寄往似锦前程。在征集来稿中,我们注意到一位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学习七年的2022届新校友。七年前,她从山西负笈来京,展开她在北大的求学之路。彼时的她可以对未来进行无数种描摹,而七年后,从北大回到家乡支援地方卫生体系建设的人生选择,则为这趟开放式的旅程画上一个闪光的句点。
从拿着通知书进入校门的懵懂新生,成长为肩负使命、奔赴理想的北大医学人,其中轨迹恍若对称的函数图像,两端点间的律动,是无数个北大人丰富经历中的一条。
一名普通医学生的七年
刘宇的前十八岁几乎都在山西度过。到北大求学,是她第一次暂别故土。与周围大部分同学不同,刘宇的第一专业便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下简称“公卫”),七年学制使入学时的她对求学生活产生了时光漫长的想象。然而,和一同入学的其他医学生一样,当她真正进入医学部开始学习,这看似漫长的七年时光被忙碌的学业“分割”为许多时间块,使其不知不觉就度过了大学时光。
北大医学具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这不仅体现在重大科研项目上,更体现在平日里的教学中。大一这一年,刘宇与同学们在燕园校区学习普通生物学实验、高数、英语等大学基础课,掌握科研方法,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大二时,她在医学部接受系统的医学基础课程训练。大三下半学期到大四上半学期,紧锣密鼓的世纪坛医院临床课程实践,不仅让刘宇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也更加明确身为医者的责任心。大四下半学期,带着宝贵的实践经验,刘宇回到学校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大四下学期结束,她再次收获了在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实习的经历。本科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正值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爆发,研究生课程被迫转入线上。在疫情断断续续的侵扰下,刘宇完成了为时两年的硕士阶段课程,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开题、撰写与答辩。
七年北大时光转瞬即逝,与刚入学时刘宇对漫长校园时光的想象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在毕业季真正到来时,日常忙碌奔走于各种“转场”的刘宇并无特别深刻的感受,“说实话在五月答辩时也没啥毕业的感觉。”
真正让她突然开始产生“我毕业了”想法的是在毕业晚会。她与室友们披着月光一起在校园散步。往事如梦中的场景快速地浮现,刘宇想起曾在本部与室友一起品尝的44楼下的艺园酱牛肉和小白房袋装的麻辣烫,以及燕南的香锅。“我竟然真的要离开北大了。”
毕业,并不意味着离开。七年北大时光,从懵懂新生,到“公行天下,卫戍健康”的践行者。在这里,学到的做事态度,领会的医学真谛,才值得永久收藏。
刘宇在毕业晚会上的留影
在北大,我开始接受自己“犯错”
刚进入校园时,刘宇也曾处于迷茫期。
当时,她与室友们的关系也并不如现在这样亲密无间。在校本部学习的时光是她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与周围同学建立联系的开始。从高中到大学的模式切换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第一次孤身来到他乡的她,腼腆且青涩,并不明白如何有效且快速地建立人际连接。
从小成绩优秀的刘宇,又对自己有近乎完美主义的苛刻。“我无法接受自己犯一点儿错,或者说,我会过度苛责自己。”每到夜晚,刘宇都会在纠结白天的遗憾中辗转反侧。她常常躺在床上反思自己白天处理不当的事情。过度情绪内耗带来的失眠,一度困扰她来到大学的“至暗时刻”。
真正使她走出这段自我怀疑时光的还是她自己,刘宇坦言。在燕园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中,将注意力集中于“不够好”反而成为向前行走的羁绊。后来的她慢慢开始接受“犯错”作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记得曾经有一位北大老师说过,“人只要努力,总不免犯错;人只要生活,难免有困惑。北大的基因,是永远不会放弃思考;北大学生,永远都应该在思考‘思考如何变得更好’。”
与自己和解几乎与人际关系缓和同频。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过程中,刘宇也在逐渐学习与周围世界的相处模式。她与室友,慢慢成为了“家人一样”的挚友。
“7年来,我们搬过很多次宿舍,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换舍友。”经历了理解、磨合与陪伴,七年的甘苦与共足以填平原生生活环境差异在交往中造成的沟壑,并使她们心意相通。
毕业后,刘宇的三个室友将选择留校,而唯独她一人独自离开校园回到家乡。“我们可能在空间上分开了,但在精神上是在一起的。”
刘宇(右二)和室友们的毕业合照
疫情下的北大医学人
刘宇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20年初的记忆,当时的她尚且放假居家。12月底,一则武汉出现不明肺炎病毒的消息出现在热搜的角落,但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学习多年关于公共卫生预防知识的她凭直觉较早地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与她的医学朋友一起在朋友圈积极转发与疫情相关的新闻推送,并尽可能将正确防护知识传达给身边人。另一方面,即使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当书本上的理论遇到现实中突如其来的疫情时,刘宇仍不可避免地茫然与恐惧。作为一名北大医学生,刘宇关注疫情,更关注防疫前线每一个鼓舞人心的讯息。而作为未来的公卫人,她牵挂每一位投身防疫事业的师长同窗,心念每一位疫区内外的同胞,也深知帮助身边亲友了解预防知识是她责无旁贷的义务。
“现在回想起那段记忆,依然能感受到一腔热血。”刘宇说。她所在的一个城镇较为偏远,印象中县内并没有疫情蔓延的情况。2020年5月,北大医学部组织了援鄂宣讲会。这次会议给刘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尽管未能亲赴湖北支援,宣讲会依旧使其在后来琐碎艰苦的医学学习过程中热血沸腾。
“这次疫情让我感觉到一个作为一个医学生、公卫人以及北大人的使命感。当我再去看我们医学生誓言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刘宇很难分清楚自己从抗击疫情中所产生的特殊情感,将其归结为责任感、共情感似乎都可以,但都不全面。她只是感性地觉得,入学时所念的医学生誓言仿佛更加真切。“当初刚入学时懵懵懂懂的起誓,现在似乎能够理解的更加深刻,读出来心会发烫、眼眶会红。”
2020年,刘宇也刚好处在积极入党的阶段。她在大一的时候就已提交入党申请书,希望通过这个行为激励自己不断向上实现人生价值。而疫情爆发后,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的行动力,使她一次次真切地确证了自己与时代的连接。“我的想法就是改变,哪怕能力有限,哪怕只帮助一个人。”这种想法后来一直伴随着她完成本硕学业,并更加坚定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毕业论文开题结束后,她很快做出回到山西老家支援地方卫生体系建设的决定,成为一名山西选调生。
七年过去,这个山西女孩又一次站在的人生转折的关口,回望过去曾经历的坎坷与波折,远眺即将到来的新环境与新身份的挑战。七年前那个老是在床上纠结遗憾的女孩已然学会接受与面对未知的可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刘宇在图书馆的毕业留念
后记
今年是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北大医学始终以最真诚的热情,拥抱每一个年轻而负有理想的个体。刘宇是这次采访活动中唯一来信的医学部毕业生。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城女孩七年求学生涯中所经历的阵痛、拼搏与成长。从离乡到北大,再到回乡,作为北大医学人的她,已然为自己的求学时光画上一条饱满生动的弧线,两端是令人初读懵懂而再读落泪的誓言,中间则是滚烫真挚的青春。
医学生誓言: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 ,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毕业季在欢笑与不舍中落幕
悠长的送别声渐渐淡去
温暖的故事仍在继续蔓延
此间少年 告别燕园
跃入人海 启程未来
这片园子,承载了北大人满满的青春印记
在北大,每一种青春的可能
都值得被听见、被书写
今年毕业季
《北大人》编辑部特别发起
毕业故事有礼征集活动
希望为2022届新校友
送上一份专属的毕业心意
当前,全球各地校友组织也在积极举办
形式多样的迎接新校友活动
亲爱的新校友
无论你身处何处又经历几何
迎新季
为收获校友新身份的你
留下独一无二的燕园故事
铭刻如诗记忆 寄往似锦前程
是我们最大的期待
栏目内容持续更新中
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
迎新季 | 北大人的别样社团宇宙
学成归国,是这位北大人始终坚定的信念!
北大毕业十年,他选择在平常生活中坚守英雄梦想
从北大走出的创业者:瞄着太阳飞,失败了也是掉云里
北大毕业后,把光环扎进土里,做接地气的北大人
“太阳系内的事,我有信心可以做到!”
当“95后”北大考古青年和“堆堆们”一起成为国民“网红”
北大毕业六年,西藏工作五年,她说初入职场时自己做对了一件事
文字 | 吴宛妮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责编 | 陈韩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