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熊孩子”大闹高铁,妈妈崩溃求谅解却被骂上热搜,哄不好娃就老实待在家?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今天,一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
起因是 8 月 14 日,在北京的一列高铁上,有乘客因为嫌小孩吵闹声音大,劝说制止。
孩子家长可能也比较刚,觉得乘客口气不好,直接起身怼了回去:“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
同行人员也在一边附和:“嫌吵你们坐高级的去。”
就这样,乘客和家长吵了一路,几次说出“叫警察”“人身攻击”的话。
网友们看了视频之后很火大,都来“仗义发言”。慢慢地,争执背后的焦点变成了:熊孩子背后的原因,是熊家长。
“生下来算什么本事,教育好才是本事。”
怎么才能让熊孩子安静一会儿?一些未婚未育的年轻人出来给妈妈们支招了。
“出个专门的带孩子车厢吧,眼不见心不烦。”
这个主意支持者甚多,一下子冲到了热搜第一。
“有事干就安静下来了,有妈妈试过让 1 岁女宝擦车厢,转移注意力的,孩子干得可专心了。”
在这起冲突里,家长的不作为和过激的情绪放大了矛盾。孩子在公共场合要有好的行为表现,需要家长付出很多,包括耐心的引导陪伴、转移注意力的招数、提前准备玩具零食等等……
但我们还是想问,如果家长把这些都做了,还是搞不定,就该被骂吗?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些,又或者孩子真的太小,就连出门的资格也没有了吗?
我们的公共环境,到底能不能宽容一点呢?
孩子声音大一点、吵一点、活泼一点的天性,都让我们心惊肉跳:会不会吵到别人?会不会被人嫌弃?会不会被人拍了发到网上成为反面教材?
似乎必须对孩子做点什么、必须表现出应有的羞愧和自责,才能证明自己不是那个不负责任的“熊父母”。
有个叫“柠檬”的妈妈说,有次她带着全家出去玩,错过了睡午觉的点,孩子开始闹腾了。
当时孩子才 3 岁,当妈的都知道,孩子闹觉难受,自己也控制不了,和孩子懂不懂礼貌、家庭教养好不好没有关系。
她哄了、劝了、安慰了,距离出门打车的地方只有短短几十米路,但她就是怎么都走不过去——娃不让抱,连碰都不行,还整个人往地上躺。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指指点点也越来越多,柠檬说,感觉当时脑子里的弦就“啪嗒”一下,断掉了。
她只能狼狈地捡起孩子甩丢的鞋,强行抱起又踢又踹的孩子,一边还大声呵斥地向路边冲去。
“那个时候,我大概特别像人贩子。”
但上了车,看到一秒就被抱睡的孩子,柠檬又特别后悔:“她才 3 岁,她只是困了、累了,并没有错,我为什么要这样骂她?”
带孩子出门,其实是非常不可控的,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
高铁、飞机是密闭空间,孩子哭闹起来,更加麻烦,家长一下子哄不住,也处在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压力很大。
编辑部的叉姐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有次全家出门,考虑到孩子的作息,选择了傍晚的航班,但飞机晚点,到 11 点才起飞,孩子撑到登机后秒睡,结果不一会儿就被飞机广播吵醒,开始控制不住地哭闹起来。
“那时候他才 2 岁多,我除了抱着他摇晃、安慰,没有任何办法,如果再有人出来责怪,我可能也会崩溃。”叉姐说,她看过新闻,有家长为了怕孩子坐飞机哭闹,提前给同机乘客准备小礼物、耳塞和道歉信,在网上引发一片好评。同样身为家长,她其实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没有人不想体体面面地带孩子出门,但如果做不到,难道就欠了这个社会吗?
非洲谚语说,“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养育孩子是个复杂、困难的事,不仅需要父母的努力、更需要大家多一点理解,以及公共环境的支持。
用户@阿 P 给我们留言说:厦门航空有一个人性化做法,会在登机后给小朋友一个飞机拼图,打发时间,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也让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更有安全感。
用户@苏苏 说:看过一个航空公司的母亲节特别策划,视频里一个妈妈独自带孩子登机,孩子哭闹起来,妈妈特别不好意思,这时候空乘宣布说,“今天航空公司有特别活动,孩子哭声越大,全机乘客就能享受越高的机票折扣。”到最后,全机乘客都在为孩子的哭闹声欢呼,那一幕特别温暖。
微电影《沉默航班》还讲述过一个陌生人向有娃家庭传递温暖和善意的故事:
妈妈带着刚做完手术的孩子做飞机返程,孩子因为对光线和声音敏感,哭闹不止。
乘务人员和乘客做的不是指责,而是提供给她尽可能多的帮助。
飞机关闭了灯光,医生帮忙检查身体,一张鼓励的纸条,一只可爱的玩具熊……这些简单而微小的善意堆积,让这位妈妈悬着的心终于安稳落地。
一个没有熊孩子的社会,不是靠给家长增加情绪包袱、“让带孩子的父母从公共场合消失”实现的。
一个孩子怎么学会排队、不吵别人,需要他看到的是人人都排队、人人都守礼,而不是一个成人跑过来指责孩子、妈妈朝他大吼“不要吵了”。
“教育”并不等同于“教训”,它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带娃出门,并不是对他人或是社会的亏欠;“孩子教不好就别带出门”和“有本事你就一辈子别生孩子”的互相指责,也没有任何意义。
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管教,社会也应该给有娃家庭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这才是文明的价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