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惊险!美国政府差点又关门了,麦卡锡议长职位岌岌可危?
最后一刻风云突变,在9月30号,美国联邦政府即将关门的最后一天期限,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为期45天的短期支出决议,包括对自然灾害的援助,但是不含盖对乌克兰或者边境安全提供额外资金。
这项短期支出决议在众议院得到了335票支持,91票反对。伊利诺伊众议员奎格利(Mike Quigely)是唯一投反对票的民主党众议员,他对不把乌克兰援助涵盖在临时支出法案里,强烈不满。奎格利说:“普京正在庆祝。”
但大部分民主党人并不敢因为援助乌克兰的资金不到位,而让美国政府关门,这个锅他们谁也不想背。因此麦卡锡这一招,也是看准了民主党的软肋。
就在10月1号凌晨前三个小时,参议院以88票支持,9票反对(全为共和党),通过了这项临时支出决议,并送交拜登签字。化解了这场政府关门危机。
麦卡锡借助民主党的支持避免政府关门,但代价就是:极右翼预计将会强制投票罢免麦卡锡。一直都跟麦卡锡作对的佛州共和党众议院盖茨在周六全天攻击麦卡锡,说共和党没有人能够信任他。
支出法案争议始末
由于美国国会未能通过12项年度拨款法案,根据1884年的《反超支法案》,联邦政府支出任何资金,必须停止其所有非必要职能,直到国会采取行动。
长期关注美国新闻的盆友,比如冰汝看美国的读者们,一定还记得在今年六月,拜登和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吵得不可开交,拜登还不得不缩短对亚太的访问赶回美国谈判,最终国会通过《2023年财政责任法案》,拜登签字成为法案。
这项《2023年财政责任法案》提高了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并对2024财年和2025财年的国防和非国防拨款支出设定了限制。当时的一个普遍预期是,在确定了拨款法案的总体规模后,国会将顺理成章通过12项拨款法案,总额不超过法案的限制。
参议院的拨款委员会就根据法案,在两党的支持下通过了所有12项拨款法案。但麦卡锡领导的众议院却出了幺蛾子。由于极右翼对麦卡锡和白宫达成的《2023年财政责任法案》一直就很不爽,他们希望进一步削减政府开支,另外还提出了一系列附加条款,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面对一直以来就跟自己作对的极右翼,麦卡锡当然也做了准备。他尝试通过临时支出法案,把政府运作资金延长到10月31日。但这项临时方案在29号以232票反对,198票支持而失败了。21名共和党人加入民主党,反对临时预算法案。
投票反对临时支出法案的21名共和党人,有四分之三都得到过众议院极右翼自由核心小组竞选部门的支持。其中还有11人曾经反对麦卡锡担任议长。
美国政府一言不合就关门
在华盛顿工作这些年,小王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联邦政府关门了。大部分在华盛顿居住的人,估计也是见怪不怪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关过21次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一次美国政府关门,从2018年12月22日到2019年1月25日,持续了35天,是四十年来最长的一次。
即使政府关门一两天,也会带来诸多不便,即使不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会削弱美国公众对政府和立法者的信心。而长期关闭的话,那问题就大了。高盛估计,政府关门一周会使GDP增速下降大约0.2%。白宫预计关门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是260亿美元。
虽然政府关门期间,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还是会继续上班。但对于多数联邦雇员来说,他们会被告知不要上班,且暂停工资发放。但好消息是,在政府关门结束后,他们可以补领工资。预计210万联邦文职人员会延迟收到工资。但像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执法这些必要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继续上班,且在关门期间无法领取工资。
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也制定了政府机构详细的应急计划。就连白宫记者协会在周五也发布了政府关门版本的日程安排,值班记者将会留守白宫随时等待拜登发表讲话。而如果政府关门,白宫的例行记者会将不会每天召开。由于新闻办公室人手不够,无法帮助没有白宫记者证的记者进入白宫。
而美国老百姓最关心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福利会继续发放,因为他们并不需要每年批准。此外,美国财政部可以继续按时支付美债利息。
麦卡锡议长保卫战
这次围绕预算案的冲突,其实并非两党之争,而是共和党的内部矛盾。冲突的核心在于众议院极右翼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左右立法,以及愿意作出妥协。温和派的共和党人早已意识到,在共和党只以微弱优势掌控众议院的情况下,两党必须合作才能够通过立法。但是极右翼采取了好斗的立场,来扰乱国会的正常运作。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削减政府支出,更是要重塑美国政府。
颇具影响力的右翼立法者策略师沃特(Russell Vought)就在社交媒体上写道:随着政府关门,拜登的议程将会戛然而止。
在担任议长的八个月里,麦卡锡多次令人意外地稳住局面,保住了自己脆弱的议长席位。但这一次,他陷入到自己议长席位不保以及联邦政府关门的两大危机中。麦卡锡选择了后者,应对当务之急优先。
面对极右翼放话最快周一就要罢免他,麦卡锡在30号也非常硬气地回应称:放马过来吧!众议院里必须要有一个成年人,我将以对国家最有利的方式来执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