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产培轮岗,我在LinkedIn学到了什么
「 小戴没得觉睡 」
NO.1
用户增长
我负责 LinkedIn 全球新用户获取 + LinkedIn email platform,对接 50+ 工程师团队。
用户增长就非常容易理解,LinkedIn 在全球各个国家新用户的获取。按照漏斗模型分为以下几步:
1. 吸引更多新用户来到 LinkedIn。增加更多渠道,例如对外广告转化,以及和其他公司合作增加入口,移动端和网页端有一些不同偏重。在 LinkedIn 产品经理有很大的话语权,也非常需要我们商业上的判断。
- 移动端 APP
App store/ Google play 优化
- 网页端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优化搜索结果
2. 提升注册/登陆体验,提升转化。增加第三方登录途径,无密码注册,一键登录,自动登录。在网页端 LinkedIn 有宾客模式,每周有将近 2 亿访问,因此还要思考在什么用户路径上加入登陆关卡是最大转化 + 不影响用户体验。LinkedIn 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差,在我刚加入 LinkedIn 的时候,我们的 App 上只有邮件+密码登陆,登陆成功率才有 50%;在我加入一年之后,我们增加了 Google/ Facebook/ Apple 登陆,登陆成功率近 80%。
3. 召回不常使用的用户。一般召回途径分为邮件和 APP 推送通知,我们 2022 年也测试了在其他平台投放广告来增大用户回访 LinkedIn,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另外,我们 R&D 团队 own LinkedIn 的邮件分发平台,因此负责和 LinkedIn 各个团队合作,增加大家的邮件的转化,从基础架构和软件平台角度赋能更多团队自行快速迭代。
除此之外,我们还针对印度、巴西市场有不同的对策,有本地化合作和广告投放。由于 LinkedIn 的产品属性,从投行、风投、科技行业发家,一般发达国家的用户占比比较高,发展中国家用户占比较低。因此目前大多数的新用户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西。这也是 LinkedIn 近几年的战略重点。
增长产品经理非常看重的技能:
1. 商业战略理解能力:是否可以找到公司与公司,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增大合作机会,取得双赢。
2. 谈判能力:不论是公司与公司之间还是团队与团队之间合作,都需要很强的谈判能力。一般情况下增长团队的工程师团队不 own 很多我们需要改动的产品的代码,来保证执行的高效,但是这也决定很多产品改动需要代码拥有方的产品经理点头才可以执行,因此需要非常强的谈判沟通能力。
3. 对数字的感知能力:每个季度我们都有 OKR(Objective Key Results),根据产品经理的经验,下个季度的项目大概可以有多少 WAU(Weekly Active Users)和 Sessions(使用时长)。在 LinkedIn 我们不提倡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失用户利益或对产品做 throw-away 的改动,因此这就非常考验产品经理对项目和数字的理解。
4. 对用户体验的把控:任何一个小的用户体验的改动都会带来数据指标的变化,尤其是 LinkedIn 的用户底数非常大,所以一定要对用户心理和行为习惯有所理解。
NO.2
广告用户识别
目前整个数字广告行业都是建立在 Google 定义的竞价原则之上的,像 Google,Facebook,LinkedIn 这样的广告需求平台,我们从广告主那边得到广告需求后,可以把广告发给自家平台上的目标客户,或者发给第三方平台上的广告位。第三方的平台有像 New York Times 这样的高流量媒体,自己有很高的流量,但是没有技术做精准广告投放,所以会把他们的广告位的信息通过中间商 (exchange)发给广告需求平台。广告需求平台拿来所有关于这个广告位的信号,根据自家平台的数据来推断这个用户是谁,我们应该发什么广告过去,然后根据这个广告位对我们的重要程度出价竞标,谁的价格最高谁就拿到那个广告位。(看上图)
我的团队的工作,就是根据中间商发过来的广告位信息,来识别看广告的用户是谁,所以叫 marketing identity。我主要合作 20+ AI 工程师。在这一年,我对广告行业特别是关于用户数据隐私相关的行业现状非常理解。用户数据分析会是之后定义各家广告平台在广告行业地位的最重要环节。我上周写了一篇关于 Generative AI 之后会如何改变广告行业《小戴聊行业|AGI 对数字广告行业影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欢迎交流意见。
广告/ b 端产品经理非常看重的技能:
1. 对大型产品系统的理解:广告产品或者很多 b 端产品都非常需要产品经理在短时间内理解整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不同团队不同子产品之间是如何交流的。你越快理解系统,你就越快能够找到下一个突破点。
2. 对行业的理解:在 b 端市场,很多领域都比较复杂,充当不同角色的 stakeholders 关系复杂。这也是为什么 b 端产品经理的入门门槛高,护城河高的原因之一。b 端产品经理需要有行业洞察力,对不同趋势对行业的影响要敏感。
3. 产品愿景规划能力:b 端很多项目都很大,和其他团队的合作比较多,因此把大的愿景规划成小的里程碑就非常重要。b 端产品也经常会有 TPM(Technical Program/ 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来帮忙解决团队合作的问题。之前小戴在 B 站上发过在 TikTok 做 TPM 实习生的 vlog,里面讲述了 TPM 和 PM 的区别,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4. 讲故事能力:这项能力对 b 端产品经理来说尤其重要。b 端很多实验可能因为样本不够不会有显著数据指标变化,没有数据在手,很多时候都需要采访客户来得到更多见解。而客户采访就非常看1)方法是否科学,2)如何讲故事。懂得如何设计问卷调查,如何采访用户,以及如何把故事讲好,给合作团队/上级画好饼。
NO.3
LinkedIn premium
第三年我负责 LinkedIn business premium & Who Viewed My Profile & Premium Communities,对接 20+ 工程师。
结束了产培轮岗的两年,不仅让我学了很多如何做一个好产品经理的知识和技能,也让我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在 c 端冲浪。同时,产培项目基本上让我认识了 LinkedIn 70%的产品经理,大部分都曾经合作过,和不同人合作也增长了我的见识。
来到 premium 团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回到第一位老板下面。第一年在她手下干活,我们都非常合得来,而且在职场打拼的小戴也用脚站队一下。除此之外,目前 LinkedIn 非常重视 premium 业务,premium 也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我们可以给 premium 用户提供更多价值。我也非常想扩大自己的技能范围,去 subscription 团队,既有公司盈利数据指标,又有 c 端用户活跃成分在。
接管 Who Viewed My Profile 也是一个非常让我兴奋的事情,一方面自己就是 LinkedIn stalker 常客,另一方面 Who Viewed My Profile 是每年给 LinkedIn 带来最多 premium 收入的入口,也是 LinkedIn CEO Ryan Rolansky 之前的产品。能优化的空间有很多。
两个产品加起来,差不多每年有 10 多亿美金的收入,是一份很大的责任。欢迎使用 LinkedIn business premium 以及使用 Who Viewed My Profile 的同学和小戴交流!
关注小戴|和小戴一起成长
希望国际舞台上有更多华人产品经理
中国产品出海更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