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带
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智谷趋势”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作者 | 瓜片
◎来源 | 楼市黄大大(ID:houseleader)已获授权
楼市,悄悄出现了三条断裂带。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局。
第一条断裂带,出现在房企之间。
今年8月,百强房企单月销售额同比缩水近4成,超过70%的百强房企单月销售业绩同比降低。
差不多一半的百强房企同比、环比双降。超过1/5的房企单月销售业绩环比降幅大于30%。
但是,中海地产、华润置地、建发房产、金地集团、越秀地产、国贸地产等房企,8月份销售业绩实现了环比增长。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个“好爸爸”。
翻一翻房企销售榜单就会发现,前排位置几乎被“国家队”占领了。
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前8个月销售额前十名房企依次为:
保利发展、万科、中海地产、华润置地、招商蛇口、碧桂园、绿城中国、龙湖集团、建发房产、滨江集团
前5名的位置,被央企(保利、中海、华润、招商)和国企大股东(万科)牢牢占据。
TOP10房企中,民营房企只剩3家:碧桂园、龙湖和滨江。
一条长长的断裂带,横亘在央国企和民营房企之间,难以逾越。
曾几何时,民营房企横扫各大榜单,那是属于“碧万恒融”(碧桂园、万科、恒大、融创)的时代。
二十年前的内地富豪榜上,房地产行业的老板们占据了半壁江山。
那时候,一家籍籍无名的小房企可以靠着拼命借债、拉高杠杆,短短几年规模扩张到千亿。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千亿黑马。
来自江西的新力控股,曾是其中的佼佼者。2010年成立,2016年全国布局,2019年港交所上市,2020年销售额破千亿。
从0到千亿销售,新力控股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命运中的一切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靠借钱崛起的帝国,如同一座空中楼阁,一瞬间就会陨落。
随着“三道红线”出台,房企融资趋严,叠加销售低迷,新力控股很快陷入债务危机。
2021年停牌,2023年摘牌,前后还不到两年。
随着高杠杆模式彻底破产,地产江湖再也没有激荡人心的逆袭故事。
在银行眼中,民营房企成了定时炸弹,迟早有一天会爆雷。
在购房者看来,民营房企更是与烂尾楼强关联。普通人辛辛苦苦凑足“六个钱包”买房,谁敢冒这个风险?
地产寒冬仍未远离。对于活下来的房企而言,头等要紧的大事是别饿死。
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他们把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生怕因为买错一块地而深陷泥潭,误了卿卿性命。
重仓县城的碧桂园,一度遭遇债务危机;下沉三四线的绿地,不幸成为第一个爆雷的国企。他们都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
于是,房企们的掏钱欲望降到了史上最低,土地市场刮起阵阵寒风。
2023年8月,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总成交同比下降36%,环比上月跌了有二成左右。
差不多有一半的百强房企,今年还没拿过一块地。
动不动就要摇号的杭州,8月土拍平均溢价率只有5%。开发商必争的西安,26宗地块居然全部地价成交。
流拍率数据更是吓人,达到了21.4%,是近一年以来的第三高。
土拍市场上的热钱少了,而且变得更集中了。有意愿且有实力拿地的房企,都在拼命缩小目标范围。
于是在城市之间,也出现了惊人的“断裂带”。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50家代表房企把9成以上的拿地金额,花在了一二线城市。
2021年的时候,这50家房企在一线城市的拿地金额占比还只有18.3%。2023年上半年却暴增至37%,足足翻了个倍。
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小城市被战略性放弃。
而且越是实力房企,投资策略越是趋于保守。
易居CEO丁祖昱发现,排名拿地TOP10的企业,投资大部分集中在10个左右城市。
中海和越秀的拿地城市数量,甚至只有8个。
除了一线城市,长三角是最受青睐的一片土地,杭州、南京、苏州均榜上有名。西安和成都这两个“网红城市”也在名单里。
今年前8个月,万科新增的32个项目全部位于一二线城市,预计新项目扣税前的毛利率在20%以上。
只有大城市才有机会赚钱,已经称为全行业的共识。
“县城之王”碧桂园,也坚定不移地走上了转型之路。
2021年年初,碧桂园管理层还表示:
公司所进驻的城市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三四线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而在2023年初举办的业绩会上,碧桂园管理层的口吻已经变成:
去年开始公司进行土储结构调整,因为三、四线市场稳定性或者波动性比较大;在未来一段时间,会积极参与西安、上海、宁波等高确定性市场。
借用一句经典发言:房地产抛弃小城市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打。
选择大城市,就意味着绝对安全吗?
很不幸,在过去也许是对的,现在不一定了。毕竟过时的理论无法指导最新的操作。
因为在城市内部,也悄悄出现了令人心惊的断裂带。
昔日房价普涨的年代,在刚需和改善之间还有一条连通的路。
扎根大城市的年轻人,先从一套市区老破小,或者郊区远大新起步,一步步置换到核心区的大房子。
唯一的障碍,只有限购限贷政策。
在各大城市取消限售,实行“认房不认贷”的今天,越来越多人却发现:
换房怎么更难了?
来自广州的阿云,对此深有体会。
自从前年年底卖掉了郊区的小房子之后,她和老公就打算把自住的老牌学位房也卖掉,两套换一套改善房。
然而,置换难度却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同片区内的标杆小区,价格远超自家小区。哪怕是同面积置换,总价至少要加300多万。
这么算下来,两套房子换一套还需要再贷不少款,压力有点太大了。
更核心的地段,更是想都不用想。虽然阿云的小区距离CBD只有3公里,但卖掉两套房子的钱,买入CBD只够凑个首付。
相信我,此刻有无数换房家庭,正在经历者与阿云相似的遭遇。
上一轮行情里,郊区与核心区的房价走势,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可即便位于核心区,老破小、普通刚需房和标杆改善盘的命运,也是截然不同。
广州天河区的金融城板块,是当之无愧的房价天花板。
2018年到2022年,板块内涨得最猛的小区——美林湖畔花园,从不到5万/平涨到了7.6万/平,涨幅超过50%。
同一板块内的富力新村,成交价却从3.3万/平跌到了3万/平。
如此巨大的差距,只因前者是次新改善盘,后者却是90年代的过气产品。
当然了,对于老破小业主来说,最难的不是房价跌了,而是根本就没人看房。
在刚需和改善之间,那条连通的道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正在悄悄延伸开来。
一房定终身的时代来了。
过去我们说买错一套房,五年都白忙。
今天买错一套房,那就不是五年十年的事了。
楼市分化时代,95%的房子正在被淘汰!
哪些房子还有价值?又该如何抄底优质资产?
【一二线城市买房攻略课】,连续三天,彻底升级你的买房认知!
从此以后,只买对的。赶紧扫码报名吧~
参考资料
三联生活周刊:人到中年换房难
广州房产:擦!买天河盘也血亏,4年时间,跌了1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