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逼结婚,是全网最大丑闻
这个十一,有多少人在家里被催婚了?
现在催婚催育催相亲的年纪,已经卷到了00后。
她姐刷到一则视频,内容一句话概括:《父母为了个素未谋面的相亲对象,要把亲生女儿净身出户》。
图源:抖音
女孩98年生人,本科生,有工作、没啃老,正值大好年华,却因为对相亲对象不满意,气得父母痛骂她,还要赶她走。
而家里00后的妹妹,已被逼着相亲两次了。
图源:抖音
视频中父母的态度近乎“PUA”式。
女孩对相亲对象的外表不满意。爸妈俩便攻击:“你看看你长得好吗?”“谁愿意要你,还挑挑拣拣”;
可谈到未见面的相亲对象却话锋一转,不仅想象出“虚空美德”来夸赞,并不断逼问女孩:“难道配不上你吗?”
图源:抖音
整整四分钟,几乎都是父母对女生的单方面贬抑。
后来女孩在评论区说:“现在才发现如果我不听家里的去结婚,那家里的东西和我是没关系的。”
无论财产还是情感,爹妈都已经偏心到了未来女婿身上,令人分不清谁才是他们的亲生孩子。
这么窒息的催婚阵仗,其实并不少见。
催婚的催,是摧毁心智的催
点开互联网的催婚帖子总逃不出这几样元素:
年龄焦虑、要求降级、崩溃决裂。
众所周知,近30岁是催婚重灾区,但如今“受害者”的年龄也越来越低了。
96年生的女孩已被叫“大龄剩女”,被父母威胁不好好相亲就断绝关系。
图源:🍠
00后也许能整顿职场,但整顿不了做“红娘梦“的父老乡亲。
图源:🍠
成年女性耳边都回响着同一声地狱低语:
“年纪到了,快快结婚。”
但吊诡的是,一边是父母非要把女儿推入婚姻,另一边,对婚姻招募的合作伙伴却似乎没什么底线与门槛。
就像有很多女孩被迫让步,接受相亲,但面对的是:
“28岁事业编女孩,被介绍中专男孩”。
“我是颜控,但亲戚介绍相亲对象200多斤”。
图源:新浪微博
喜欢与否还是次要。
重点在于,无论对方如何,父母都认为女儿高攀了。
好像结婚对象只要是男的、活的,就可以立刻抓去拜堂。
而但凡她有异议,立刻“别太挑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看看你自己”PUA话术轮番上线。
图源:新浪微博
不像是对待亲生孩子,倒像是对待着急抛售的烫手山芋。
而现在,催婚甚至已经卷到了给“未来女婿”送福利的地步——
即便倒贴钱与房子,都不能让女儿“砸”在手里。
图源:抖音
如果女孩不听话,那么家就不再是她的家,只等着被扫地出门。
图源:抖音
很多女孩都是在被催婚一刻,意识到到自己是家里的“外人”,接下来又会被没完没了、鬼打墙式的催婚对话,缠磨到心衰力竭。
有女生,在大年三十离家出走,只为躲一个清静,
图源:🍠
有女生因催婚焦虑而过呼吸、碱中毒,进了医院。
图源:新浪微博
“PUA”式的催婚文化下,令我们心痛的事件频频发生。
今年初,浙江一女孩凌晨在房顶崩溃大哭,消防队赶去救援时,她还哭喊着:
“我不想结婚,不想面对家人。”
图源:抖音
差不多同时期,一位23岁女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被催婚催育崩溃。
短短两个月后她的朋友发文:女孩已经离世了。
图源:新浪微博
当很多女孩被逼到痛哭大喊“我不结婚我就不配活着”;
图源:抖音
当她们甚至因此走上高楼。
图源:新浪微博
那些催婚话术“为她好”,还真的经得起琢磨吗?
我想到博主@这个月 分享的故事——
她的奶奶曾因为家里没有儿子而早早嫁人,婚后又试图让自己的儿子随母姓,来弥补父家无儿的遗憾。
如今操心孙女的婚事,特地打电话来让她买房,但意图不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是因为:
“这样说不定还有男人愿意娶你。”
图源:@这个月
虽然口口声声为博主好,但实质为了让家里多个男人而殚精竭虑。
博主恍然大悟,原来催婚魔怔的根源是:
相比女儿,他们更爱那个虚空在场的半个儿子——“假想婿”。
假想出的女婿
和生产妻子的流水线
当“假想婿”一词出现,那种隐秘的不适感仿佛终于找到了归处。
网上随处可见女孩的成长路径中,女婿如何赛博在场。
当她还是个孩子时;
父母开玩笑地说:“替女婿捏把汗”,“未来女婿快把她领走”。
图源:b站、抖音
当她长大后,父母又开始心疼幻想女婿,替他省钱:“你多挣钱,好替他分担”。
图源:新浪微博
当父母开始催婚后,话术更加露骨:
“结婚后,她是捡来的你是亲生的”;
图源:抖音
“媳妇给你养大了/调教好了,快领走”。
图源:抖音
浸淫在这些言语中的女孩,竟这么不自知地被迫“待嫁”了二三十年。
与此同时,记忆中更晦暗的角落,也清晰起来了。
譬如有人说,家里装修,女孩房间很小可是父母却非要放很大的双人床,原因是等长大结婚后她可以和女婿一起回家住。
譬如家里似乎有一坛陈年好酒,爸爸会说待女儿结婚时打开,再与女婿对饮。
无数碎片拼到一起,但都指向了“等你结婚了........”“等你结婚之后.......”的终点。
未必存在的幻想女婿,预支着权力,无处不在。
更可怕的是这种“假想婿”思维的苦果。
即,潜移默化地造就了千百年来对女孩的教育预设。
《Miss Americana》
关于“完美女孩”的样子,我们看过太多。
她要负责情感劳动,温柔体贴理解他人。
她要擅长再生产劳动,家务育儿照料老小。
她要具备无数利他性的品格,但不被鼓励有保护自己的爪牙利器。
《爱很美味》
或许绝大部分女孩还听过这些话:
“饭都不会做以后哪个婆家敢要你。”
“女孩子不会做家务,婆婆肯定会骂你的。”
“你这么懒,长大嫁不出去。”
图源:🍠
与其说是培养独立能力,实质是为另一个家庭培养妻子、调教劳动力。
女性一面在苛刻的婚恋评价体系下长大,另一面又早早被构想了如“王子娶了公主”般安逸的未来。
于是那些安身立命的本事,如见识、胆量、智慧,对她皆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必须。
譬如,在一个只求你嫁人的家庭里,哪怕女孩北大读博,也赢不到一丝赞美。
图源:🍠
譬如,人人皆知女性争取到受教育权多么不易。
但被催婚的女孩还是听过太多“读书读傻了”“不该送你去读书”“大城市学坏了”的倒退之言。
如博主@陈折折 所说,中国式父母似乎可能并未意识到:“你的女儿不是你的女儿,而是你的儿媳。”
你们以公婆的视角挑剔她;
以服务丈夫的标准养育她;
以嫁男人生孩子定义她的人生目标。
图源:新浪微博
女儿并未被当成独立的人看待。而是一个挂件、贤内助,或者说一份礼物。
礼物,哪怕再怎么精美打包、系上蝴蝶结,都是为了送出人那一刻的面子。
送不出去的礼物,当然就失去了价值。
不结婚的女儿便成了“变态”“丢人”“污点”,花了钱却无法兑换价值的礼劵,未完成的任务。
图源:抖音
但倘若得偿所愿,便真的能兑出天降大奖吗?
当以“性缘”为标准衡量女性的价值,“嫁不出去”是脏话,“值得一娶”是赞美,女性的主体性全然消失。
图源:网络
那么可见这种故事的滥俗走向。
一种,是她在被贬低中内化这套逻辑,遇到一个人便急急进入婚姻,哪怕受到伤害也难以放手,只因担心“下一个更差怎么办”。
她没被教导过如何独立飞翔。
就像洪晃谈“为什么有些女孩容易成为渣男受害者”,因为我们不重视对女孩的教育,她们没有培养出独立意识。
图源:@我在IAM
而另一种,是她坚决地和这套规则对抗,走向自己的旷野。
但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最亲密的家人之间有了嫌隙,那颗隐雷不知何时会炸。
彼此无法理解,总是两败俱伤。
图源:🍠
婚姻猜想,没有唯一解
2016年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 数据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
其中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
根本来说,是能自立门户的女孩向往的生活与和上一辈的落后想象力之间的矛盾。
但其实道理很简单:
“如果结婚是个好事,那她为什么不愿意呢?”
图源:抖音
首先,对女性来说生育就是个难关,危机四伏。
她要付出无数生理成本。
生产前有十月怀胎的妊娠反应,生产时有仅次于烧伤的顺产疼痛、孩子降生后又面临血腥哺乳......
单口喜剧演员黄阿丽
捱过了鬼门关,又要面临社会上的母职惩罚。
或是在职场上丧失晋升空间,或是求职四处碰壁。
图源:新浪微博
很多宝妈最终选择了“零工就业”,只因时间灵活可以带孩子——但育儿、工作双肩挑,却还工资更低,个人发展也十分受限。
图源:公众号
其次,在婚姻中女性往往付出更多无偿劳动。
《看不见女性》中全球范围数据显示:75%的无偿工作是由女性完成的。
博主@答案如下 曾统计,婚后女性的无偿劳动时长最高能达到8小时,按深圳的市场价换算,可达年薪12-14万。
图源:@答案如下
一直以来私领域中,女性承担的家务、育儿、照料等“再生产劳动”,都被当作天性使然、理所当然,是无偿无形的。
图源:澎湃·美数课
同时,很多研究都显示婚姻对女性的收入产生负面效应,有惩罚作用。
但婚姻对男人的好处,却不要太多。
孟子早就说过“娶妻有时乎为养”“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图源:新浪微博
点明了男人结婚之后,一是妻子可以为自己赡养侍奉父母,孝顺外包到了女人身上,二是可以传宗接代,男姓延续。
这两点在今日也不过时,甚至连“旺夫”都有依据。
女性收入遭到婚姻惩罚,可在《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探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的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发现:
我国男性的婚姻溢价为6.8%。
也就是说结婚后的男性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上升机会。
图源:网络
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基于CHIP2007调查的城镇住户数据,研究称男性平均婚姻溢价25.3%。
并认为“社会资本”岳父对男性工资没有显著影响——
而是,“低收入群体主要通过"贤内助"效应提高生产力,高收入群体则通过家庭分工获得生产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全靠女性。
图源:网络
虽然研究方法和数据结论各有不同,但很多文章都证实了一点——
婚姻,让男性处处获利。
这也是为何男版“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显得尤为荒谬的原因。
图源:新浪微博
男性被男子气概绑架是公领域排斥女性所付出的“歧视的代价”。
况且同是催婚,都不是同一种毒力。
图源:新浪微博
如《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所说:事实上,家庭是披着“爱的共同性”的外衣而实为压迫和统治的场所。
女性是被剥削的一方。
更遗憾的是,这种剥削在不自知地代际相传。
所以在大部分催婚事件中,最痛的都是母女关系。
女生不理解自己的妈妈为何变成了“婚姻”的代言人——
她的婚姻明明一地鸡毛,但催女儿。
她为家庭奉献一生,但催女儿。
她活在世俗眼光中,但催女儿。
而母亲也无法理解,上文中书写的种种对女性的剥削:“我都这么过来的,人人如此,为何你不行?”
图源:@这个月
于是,关于催婚的解释层出不穷。
有人说因为父母死亡焦虑,岁月催她老,她就转移伤害到儿女头上。有人又搬出《自私的基因》,说这都是基因支配、繁殖欲本能,三言两语撇清了人类大脑的理性。
如今又点出了“假想婿”,掀开了“渴男”“爱男”一面。
图源:b站
所有的解释,似乎都像是在这个不可能相互理解的议题中,架起一座颤颤巍巍的桥梁,试图跨越鸿沟去非暴力地彼此理解。
就像她姐,也并不是要一棒子否定所有催婚父母对女儿的爱。
《婚姻生活》
只是,为何厌女是结构性的,为何父权制牢笼密不可破?
正因它不是一个明晃晃的女性追杀令,而是代代相传的童谣。
爱存在,但可惜无效——未必带给女儿切身好处,反而还未察觉之时却已契合父权的利益。
就像催婚,同样无效一样。
图源:网络
事实就是,哪怕几十年浸淫在“生儿育女”思想中的父母再无法接受新世纪的女儿们。
那些想要决定自己的人生的孩子,也不会妥协。如台版《她厌男,她是我女友》的推荐序中,作家刘芷妤所写那样:
“当某个人开始理解女性主义并运用这样的知识去观看世界时,就像一个开了天眼从此看得到鬼魂的人。”
睁开眼睛看世界,便无法再装作混沌。
《婚姻生活》
她不会让自己成为这样的妈妈;
也不会同态复仇伤害母亲。
她只是开始对“婚姻是女人的天,育儿是女人的地”这样的世界,感到厌烦。
并会用一生证明,人生从来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监制 - 她姐
作者 - even
微博 - @她刊iiiher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