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空虚的年轻人,在冬天成为「狱友」
一个导游、一个金融从业者、一个饭馆打工人,偶然在延吉相识并共处了几日。他们一起喝酒、偷书(没有成功)、逛公园、骑摩托,最后相约去长白山看天池,但因为雪下得太大,只能原路返回。下山之后,他们互相告别,回到了原本的生活。
电影《燃冬》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短暂的故事。而被电影宣发语「大胆爱、勇敢爱」吸引而来的观众在影院里一头雾水、直呼上当,走出影院狠狠吐槽电影是「狗血三角恋」,三个年轻人的情感就这样被解读成模棱两可的暧昧,他们的困顿也被定义为爱的困惑。
但或许,《燃冬》根本就无关爱情呢?听到屈楚萧在电影中用吉他轻声弹唱起《苏珊的舞鞋》时,我突然意识到:《燃冬》不是在说「谁爱谁」,而是在讲「人麻了」。
图片来源:《燃冬》
苏珊有双神给的舞鞋,能带她离开倦怠世界,像根烟。——朴树《苏珊的舞鞋》
01
刘昊然在一次采访中这样形容电影中他们之间的关系:「三个身在监狱里的青年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枷锁,在转狱的过程中,三个人莫名其妙地做了几天的狱友。」
「狱友」一词精妙地捕捉到了电影中三个年轻人的生命状态。
因脚伤被迫放弃花滑梦想的娜娜,逃离家庭在延吉当导游谋生,沿着固定不变的地图路线重复千篇一律的导游词;「小镇做题家」出身的浩丰在上海从事体面的金融工作,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抑郁已久、屡次尝试自杀的失落灵魂;而早早辍学的韩萧从四川来到东北,在远亲的餐馆中打工,日复一日地颠锅炒菜、经营餐馆。
规律运作的生存任务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物质保障,但另一方面也将他们变成了机器,在既定的代码程序中失去了活着的知觉体验,仿佛等待着被执行死刑的囚犯。
图片来源:《燃冬》
「这三个年轻人都是各自代表着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和心态。」屈楚萧在采访中如是说道。
的确,我们可能是娜娜,因意外与梦想失之交臂,在循规蹈矩的生活里变得麻木;我们可能是浩丰,凭借优异成绩走出小镇,却在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中患上抑郁;我们也可能是韩萧,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在无知无觉的劳作里心含不甘却又无奈躺平。
《燃冬》所传递出来的围困感、倦怠感以及空虚感,贴合着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心境。疲乏、窘迫、失去知觉的我们,如刘昊然所说,其实都是「狱友」的关系。
02
而在延吉短暂几日的共处,对娜娜、浩丰和韩萧来说,无异于一场「越狱」:
在酒吧唱歌跳舞、在书店互相追逐,倚靠着笼子看奔走的鹿群、依偎着骑摩托到边境线,在冰天雪地里朝对面的山峦大声呼喊,一起躺平在雪深数尺的长白山上,下山时又偶遇了熊并幸存下来。
虽然在他们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枷锁,但如导演陈哲艺在《GQ报道》采访中所说,娜娜、浩丰与韩萧仍然在寻找一种自由,一种灵魂上的自由。
在弹唱的歌谣、融化的冰块、碰撞的身体、被熊舔舐的伤口、冲撞货车又及时转向的瞬间里,他们重新确立起了一种「活着的知觉」,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都变成了鲜活的感受泽泻在心中,支撑着他们在告别延吉后度过那或将继续令人麻木的日子。
图片来源:《燃冬》
至于如何彻底地冲破围困、消除倦怠、逃离空虚,电影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无论遗憾的天池之旅唤起了什么,它都不会是万能的心灵密码,也不是回答时代疑难的终极解答」。
《燃冬》不是一个句号或者感叹号,更像是一个问号或者省略号。它不是想要提出某个标准的生活范式,也并非想要呼吁任何一种人际的关系模式,它尝试唤起的其实是一场有关「如何确立我还活着」的自问,以及一场有关「如何才能继续活着」的追问。
而探索内在的匮乏与虚无感或许就是这场自问与追问的第一步。「空虚指数测试」根据自我心理学、积极分裂、存在分析等心理学理论,从目标缺失、意义虚无、情感匮乏三个维度,帮助你更具体地洞察内在的空虚感,并将根据测试结果提供专属的成长建议指南。
在公众号点对话框回复【空虚】,免费领取测试。
愿我们都可以从探索内在的匮乏开始,开启自问、持续追问,重新感受到「活着」的知觉体验。
参考文献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