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两水洞伏击战、14个小时跑了七十多公里山路奔袭三所里、死战不退的松骨峰阻击战。最后,更是将伍修权(张颂文 饰)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发言和前线作战进行穿插剪辑。生动阐述了——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给不熟悉历史的年轻一代讲述抗美援朝前因后果,这部电影是完全ok的。比如,彭老总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来付吧!”毛岸英即将奔赴前线隔着玻璃默默与父亲告别:“爸爸28岁去上海干了大事,我今年也28岁了…” 魏晨饰演的连长戴如义被炸掉一条胳膊后,用嘴配合操作重机枪战斗到最后一刻,直到被烈火吞噬。成也萧何败萧何。
为了“全景式”还原,该片在叙事上简直一塌糊涂。所以绝大对数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会选取一场战役或一次行动。
因为只有在具体的战役和行动中,小人物才能发挥出左右结局的关键作用。而《志愿军》采用的显然是宏观角度的叙事,表达的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如此宏大的主题。于是,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走马观花式的人物出场。
所以他在众多真实存在的历史角色中加入了一个原创角色——李默尹(辛柏青 饰)。影片中,李默尹的任务是跟随各个部队考察前线,研判美军战斗力。彩蛋里,李默尹的儿子李想(朱一龙 饰)和女儿李晓(张子枫 饰)出现在下次战役中。该说不说,借由这个角色来串联故事中的每一次战役再自然不过。
电影开始他是一位20年代就加入红军的老战士,结尾他是一位战斗经历更丰富的老战士。这个毫无成长感的角色像是一根细线,挑不起一块豆腐。实际弄出一团乱七八糟的群像,视点还跟着人物不讲道理地乱切。如果说叙事上的失败是为了兼顾还原历史,那还可以原谅。
讲到这里,顺便回应一下热搜#志愿军 不像陈凯歌拍的#。走近志愿军的第一个镜头,阿瑟在,忙着和魏晨、尹昉在站台嬉笑玩闹。美军轰炸我国边境的时候,阿瑟在,忙着保护抢收麦子的农民。
通讯班被敌人攻破的时候,阿瑟在,迷路了正好碰上就过来帮忙。最后,松骨峰被美军炮火铲平,全连牺牲到只剩个位数的时候,阿瑟还在。而且,打得最焦灼的时候,阿瑟还自告奉勇给敌人来了个“反冲锋”。只见他从坡上滑到坡下,对着敌人一通扫射,然后自己毫发无伤。结果人家只是晕过去了,后面啥事没有抱着战友的尸体痛哭。
其次,麦克阿瑟一开始是知道有中国军队入场的,但他估计中国军队的人数只有三四万。
而且后面他还下令轰炸鸭绿江大桥以及大桥两岸,切断志愿军的补给。最后,美军还派出了大量的侦察机,但是他们在朝鲜北部没有发现志愿军的身影。这是因为志愿军白天不行军,不生火,不吃热饭,隐蔽工作做得好。对应的,彭老总的战略、战术也应该是影片表现的一个重点。怎么可能只是靠意志和信念击退火力强劲的美军?
我军的战斗智慧难道不值得浓墨重彩地描绘吗?
战斗是一场接着一场,可没品出胜利是伟大的奇迹,倒是觉得流水账。
《志愿军:雄兵出击》槽点不少,但它至少坚持了“还原”的底线。
本来是志愿军从长津湖连追击带穿插阻击,打得美军由兴南港装船走水路撤离。结果影片追击没咋拍,连三炸水门桥都被删得一干二净。
而且还自作聪明虚构了完全不讲战术的密集型队形冲锋。《志愿军:雄兵出击》至少没有挂羊头卖狗肉,它更像是不舍的鸡肋。因为你只能看见到前所未有的勇气,却没有看见前所未有的军纪、战术和战略。这样的胜利实际上是在麻痹我们自己,麻痹我们的下一代。
如此才是对最可爱的人最大的敬意,才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财富最好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