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秋叶大叔。
秋叶集团如果能顺利活到 2033 年,2023 年正在进行中的战略转型至关重要。
可以说,这一年我带团队做的很多事情,奠定了秋叶未来发展的大格局。
相信了解秋叶团队人都知道:
现在很多企业说裁员,我们秋叶规模没变小,还增加到了 150+人;
现在很多 IP 搞直播,不搞直播没流量,反正我直播是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老板缺业务,我们总部天天有人来参观,简直变成网红打卡点;
... ...
一句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出路。
今天这篇长文,我就聊聊我转型背后的思考,让各位明白,秋叶集团靠什么再活十年,相信大家看完,也会有自己的启发。
要看见未来,先得理解过去。
2023 年,是秋叶集团创业第十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活下来?
在很多人眼里,我有今天是因为我擅长抓住趋势。
我抓住了微博、公号、短视频、直播、AI 每一个大风口,很多人请教我,都要我说一下,你为啥能看准趋势,抓住这些风口赚到钱?
想知道答案的朋友,可以先关注我公号秋叶大叔,我准备单独写一篇文章,毫无保留说说我是怎样判断趋势,抓住趋势的。
但我认为,抓住风口,没抓住风口,都不是我们秋叶能生存十年的根本原因。
最根本的是德鲁克说的那句话:
一个企业满足的社会价值越大,这个企业的价值就越大。
从创业一开始,我就非常认同这句话,并在公司文化墙上专门做了一页图。
从个人角度,创业当然想赚钱,成就个人梦想。
但赚钱也好,追求个人梦想也好,都不是办企业的根本目的。
做一家长久的企业,根本动力一定是追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是只考虑赚钱。
从 2013 年到 2023 年,秋叶为社会创造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真的教会百万年轻人学会管用的职场技能。
一开始是 PPT,然后是 OFFICE,后来是手机摄影,短视频,直播,新媒体,这些技能都变成了职场基础技能。
我的很多读者都读过大学,我们都清楚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大都一毕业就还给老师了,很多人上班才发现,会做 PPT,比自己大学读的专业课还管用。PPT 这样的职场技能,大学没有教,企业不愿教,正好留给了我们一个市场。
一门网课只卖 99 元,还送 20 元的优惠券,还送一本纸质书,这就是我们在 2014 年的起点。
大公司看不上这个 PPT 网课市场,的确是太小了,不如做英语四六级、考研考公考证市场大,人家导流课都能卖好几百块,比我们价格高多了。虽然卖 PPT 网课不可能做得很大,但这件事其实对社会价值很大。我们做这件事做对了,所以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得到各种意外的助力,秋叶的品牌影响力上升很快,总的来说,我们发展很顺利。
今天,年轻人是不是一样需要新的职场技能?是不是这些新的职场技能依然是大学没有教,企业不愿教?那么在未来十年,坚持我们的初心——教年轻人学职场技能,秋叶的发展依然不会有大问题。只不过,我们过去是从 PPT 出发,未来十年,我们要教年轻人学会的是 AI。AI+职场技能教育赛道,就是秋叶集团未来十年的主旋律。而且未来不仅仅是教育,和教育直接相关的各种服务,也是我们业务的一部分。过去别人觉得我们 PPT 做得好,邀请我们去做 PPT 培训,是不是很正常?我们培训做得好,遇到 PPT 需要高端美化的场合,又请我们派设计师设计,是不是很正常?未来别人觉得我们 AI 用得好,邀请我们去做 AI 培训,是不是很正常?我们培训做得好,遇到工作需要高质量提示词的场合,又请我们派人工智能训练师调试,是不是很正常?是的,非常正常,所以把过去做过的事情,再复制一遍就好。
预言一:未来十年,全世界的产业都会用 AI 技术完成一轮升级,这是未来的战略引领性产业,中美竞争的一个新阵地。预言二:2024 年两会后,国家会推出「AI+产业互联网」战略,一如 2015 年两会上正式推出“互联网+产业”的战略,掀起各行各业升级浪潮。预言三:AI 办公应用,十年内会和今天的 OFFICE 软件、投影仪一样普及,存在巨大的新硬件和教育市场。对秋叶来说,过去抓住了 PPT,未来要抓住 AI,未来十年的发展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只不过 PPT 的时代是拥抱微软,未来的 AI 大概率是要拥抱国产化,当然也不排斥国外的先进生产力工具。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秋叶 100% 是拿到了这张门票。已经滚动招生超过 4000+ 人,重点是我们不依赖一个老师交付,是团队交付,而且口碑非常好,学员都夸我们真的良心。我们的新媒体矩阵开始全面转型 AI,「秋叶 PPT、秋叶 AI 知识星球、秋叶 AI 设计」等账号发布的 AI 技巧越来越多,为我们的产品招生提供了持续的流量支撑。已经出版了《秒懂 AI 写作》、《秒懂 AI 提问》、《秒懂 AI 设计》三件套,还有图书在编写中。重点是《秒懂 AI》三件套,上市三个月,实打实发行量超过了 5 万+,已经是小爆款,年底冲刺 10 万+发行量,我们有信心。现在好多朋友去线下书店,都会看到我们这套书,而且位置非常醒目。我们已经完成了「AI+」系列版权内训课程研发(包括 AI+办公、AI+教育、AI+短视频、AI+融媒体、AI+电商),申报了 AI 企业加速器版权课,注册了“职场加速器”版权课商标。
重点是我们已经培养出了好几位全职讲师,他们在全国知名企业和高校已经开展了大量线下课程交付,已经超过了 50+场,覆盖了 20+所高校,口碑是非常非常好。因为我们不是讲标准化的内容,我们已经可以针对企业需求,定制个性化的 AI 提示词,就好像我们当年去企业培训 PPT,定制 PPT 模板一样。想约秋叶团队的老师的 AI 内训,大家可以扫码咨询啊。我们去了深圳大学 AI+教育创新论坛, 我们去了培伴杂志的华南深圳线下大会,我们去了华工科技园、武大科技园分享,我们还受邀去芥末堆的 GET 年度教育论坛分享实操经验......此外秋叶和各大主流大模型厂家已经都完成对接,有的已经开始深度合作,比如 360 的 AI 线上培训课,就是我们秋叶家老师主讲。
以后会有更多的合作消息出来,我们先慢慢走,不着急,毕竟国产大模型也需要一点点时间。
另外在武汉的秋叶总部,也越来越多朋友来参观交流 AI 应用经验,大家都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AI 真的强。
看起来我们是拿到了一张 AI 教育的门票,但是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就是拿到这张门票,背后也是和时间惊心动魄的奔跑。2022 年 11 月底,GPT 横空出世,震惊全球,我就意识到这一次 AI 离应用落地很近了。虽然我自己判断,AI 真正形成大势还得是 2025 年,这个判断我没有变,但是必须在风口真正来临之前,做好准备。
风口来了,不是猪就能上天,机会永远只留给提前为机遇做了准备的人。
12 月份,我就注意到有人做知识星球,有的圈子一年收费 199 元,承诺每天分享 GPT 信息和相关文章,玩裂变分销,一下子就裂变了几千人,甚至破万人。
我当然可以跟上,抓一波快钱,但是我马上意识到这个模式是个坑。
因为我过去见过太多类似的技术风口,大家一开始对未来预期太高,然后没有看到如何变现,预期破灭,又对未来太过悲观。
说白了,普通人只能赚看得见的钱,没有办法赚需要先投入守阵地,再守株待兔的钱。搞几千、几万人到知识星球,让大家天天看所谓干货,我看顶多三个月就失去了新鲜感和激情,除非你能持续让别人保持注意力,天天去知识星球看干货,这个太难了。
最后你写的内容没有什么人看,但是呢,你还不得不按承诺写内容,自己也没劲,但不按承诺输出,就会损失信用,等于把 9 个月的时间套在并没有什么产出的事情上,真的不划算。但这样大家会看出内容越来越水,还是损耗了你的长期个人品牌。想明白这一点,我就不考虑做知识星球,我认为 2023 年初大家最需要的 AI 产品,一定是访问 GPT 的工具。那么当时就只剩下一个可能了,对了解到 AI,认识到 AI 的人,提供线上训练营。训练营单价高一点,比如一期 28 天,1999 元定价,想学 AI 的人,大家都能接受,而且人都是希望在短期内搞定 AI 技能,马上去用,谁希望花一年时间慢慢跟踪最新信息啊?2023 年 2 月 1 号,春节上班第二天,我就和研发负责人说快速结束其它课程研发任务,专注 AI 产品的研发。才过三天,每天刷到各种 AI 新闻的我,就坐不住了,4 号我直接召集研发团队开会:别拖了,直接干,能用的老师全部上,打一仗,好好做课,确保内容是最新的,案例是最实用的,争取 3 月中旬推向市场。我们运气很好,课程研发期间,微软在 3 月 16 号晚上发布消息,推出 Microsoft 365 Copilot,宣布集成 AI 大模型。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波流量红利,因为秋叶 PPT 的品牌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微软在 OFFICE 里集成 AI 大模型,了解我们的人,天然就会问对我们有啥影响。你问我有啥影响?——直接发出我们的 AI 训练营招生海报就好。果然大家从好奇我们怎么应对,马上变成佩服反应速度,然后报名跟上。3 月 17 号,秋叶 AI 训练营预招生,3 月 18 号正式推出,大纲完善,海报精美,师资强大,马上招爆了。嚯,本来是一个大家关心我们未来的负面冲击,被我变成一次完美的流量红利了。
我马上思考一个问题,训练营其实很容易复制的,知识付费圈都会跟上,最多三个月这个市场就会从蓝海变成红海,后来果然如此。
大家都在做 AI 产品,那如何才能让别人从记住秋叶不只是 PPT 很厉害,AI 也很厉害?答案也很简单,当年秋叶 PPT 是靠写系列图书《和秋叶一起学 PPT》卖爆后起家的,未来我们恐怕也要靠系列图书打造自己的秋叶 AI 品牌。自媒体再怎么爆款,也不如一本书卖到 10 万+,更容易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
我觉得应该写一套《秒懂 AI》系列,第一本教大家写作,第二本教大家提问,第三本教大家设计。
按说我们的研发老师写书最合适,过去秋叶 PPT 时代,也是老师又做课又写书,这背后的逻辑是专业主义。但 AI 软件几乎每天都在迭代,我们训练营招生又很好,老师答疑都忙不过来,人手严重不足,根本无力分心写书。
我只好说,那你们就给《和秋叶一起学 OFFICE》系列图书完成增加一个 AI 应用小册子的工作吧,4 月 23 号前必须完成。结果这套书升级完成后,一上市,最受欢迎不是书,是「AI+OFFICE 应用」小册子。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过去的软件,是谁更专业,谁操作技巧更熟练,谁更会用,但今天 AI 软件,还是这个逻辑吗?今天 AI 软件操作几乎没有门槛,操作是个人都是一看就会,差距是谁会提问啊,谁才用得更好啊。既然这样,干嘛非要纠结我们老师有没有时间写呢,他们不也是现学现教吗?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的新媒体团队,她们早在我逼迫之下天天在用 AI 写文章,有实操经验,文笔还不错。如果让她们去写 AI 的书,不但能圆写书梦,还能积累写书经验,以后做秋叶写书私房课的助教资历也有了啊。3 月 22 号,AI 训练营招生轻松突破 500 人,我马上布置继续冲 1000 人招生目标,会一开完我就找编辑部主管小新,说:写 AI 图书,干不干?第一周,我们搜集了 70 个常用的写作场景,18 个编辑,一个人 4 个场景,不管用什么方法,务必让 AI 写出不错的答案。这个方法我叫群体进化,用数量提升概率,训练人工智能。一个人问 AI,会带上自己的提问习惯,也是一种路径依赖。18 个人去问,反而会激发出一些我们想不到的提问方式,大家一看对方的提问思路,都会很受启发,等于是一次互相学习的过程。第二周,我们把书稿样章给出版社,确认这样写没问题,开始优化内容,要精简一切不必要的信息,保留对读者最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并结构化知识点。这个阶段,我们只留了 4 个编辑参与,其它人该干啥干啥,不耽误日常工作。有了初稿,不用从 0 到 1 去写,其实工作量完全可控,等于一个人每天加班赶出一篇好推文的工作量。
第三周,出版社快速反馈每一章节意见,快速修改,快速定稿,进入三审流程。4 月 13 号,第一本书《秒懂 AI 写作》截稿,5 月 15 号,第一本《秒懂 AI 写作》出版了,这时离我 3 月 22 号立项,不到 2 个月。兵贵神速,5 月 15 号,市场上的 AI 图书不到 30 种,竞争压力还不大,我们一个月就顺利把图书排名拉到前面。
如果我们晚出一个月,市场上的 AI 图书品种已经超过 60 种了,好几本书都跑出影响力了,再想挤到前面,成本就要翻十倍不止了。《秒懂 AI 写作》初稿交给出版社后,我一分钟都没有让小伙伴闲着。4 月 13 号,小伙伴刚刚提交完《秒懂 AI 写作》的初稿,我问是不是趁热打铁把《秒懂 AI 提问》写了,大纲我都有思路了。
正好我看了一篇 OpenAI 大神的论文,太启发我了,按这篇论文写一本书,绝对牛,绝对要爆!这篇论文最终我在 2 月底就看到了,当时看不太懂,毕竟当时对 AI 理解不够,现在一本书写完,小伙伴对 AI 认识深刻太多了,都想挑战一下。4 月 13 号提交完《秒懂 AI 写作》初稿,我们就开了《秒懂 AI 提问》立项会,顺便还讨论了大纲,开干!给大家看看,当时我记录的一周内工作进度,够紧张吧?
- 4 月 18 号,新媒体团队提交《秒懂 AI 提问》大纲和样章
- 4 月 18 号,《秒懂 AI 写作》提交编辑审核反馈稿
- 4 月 19 号,《秒懂 AI 提问》稿子内部写作思路沟通
- 4 月 18 号,秋叶大叔直播间直播(AI 小爆单)
- 4 月 21 号,给《秒懂 AI 提问》稿子修改意见
- 4 月 21 号,提出要启动研发企业 AI 内训课
- 4 月 23 号,给出版社反馈《秒懂 AI 提问》样章
这一次我真的体会到培养出团队的幸福,小伙伴写的书稿质量非常好,不比我亲自写差,而且速度快,年轻人就是能打。
这本书写完,新媒体团队只休整了一周,6 月 16 号又启动《秒懂 AI 设计》大纲,启动第三本秒懂的写作。
9 月 25 号,三本书都上架销售了,半年写完三本书,还全部出版,也是创造了一个出版小奇迹,感谢团队!
在构思《秒懂 AI》系列图书的时候,我意识到很快 AI 训练营招生会遇到无数竞争对手,招生会越来越难。第一波学 AI 的人,肯定是喜欢新鲜事物的个人,企业总是后知后觉,起码半年以上。现在我们老师在办训练营,新媒体小伙伴在写书,没有人研发企业的 AI 内训课,这个事情必须马上启动。因为我预判,过了半年总结会,很多企业会规划用 AI 提升业务,会有很多 AI 培训需求冒出来。
B 端企业的 AI 学习需求,和个人用户不一样,个人用户是为了学 AI 赚钱,找工作,但企业只会思考如何用 AI 提升业务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所以给企业的 AI 课程,必须结合业务场景去设计,而不是简单复制 C 端的通用技能课程。4 月 21 号,我第一次和小伙伴谈 AI 内训课的思路。5 月 7 号,看小伙伴迟迟拿不出思路,我干脆直接自己写出一版企业 AI 课程内训大纲,有了一个初稿,才能给大家去 PK,去迭代,去进化。
有时候,业务卡点在于谁去起一个头,没有人起头,这事就卡住了。5 月 12 号,我一边安排团队小伙伴内部分享 AI 成功应用经验,一边思考这些经验如何才能复制到别的企业去讲。5 月 13 号,我开会召集培训师,讨论 AI 内训课开发,不要管有没有市场,必须做,马上做,给我快点做!
5 月 20 号,我直接落实两天 AI 内训课研发分工,然后和温州的叶超莹总合作,开温州 AI 总裁线下课,时间就定在 6 月 19 号到 20 号两天。
我的思路简单粗暴,用合同倒逼项目进度,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团队顺利完成温州线下交付后,6 月 25 号全体研发老师一起复盘线下课,总结经验教训,马上安排迭代改进。但不管怎么说,过了 6 月 25 号这一天,企业 AI 内训课程第一版是经过实践验证搞出来了。6 月 28 号,我明确了 B 端赠书换客户打法,只要合作伙伴能邀请企业客户线下讲座,我们都可以赠书,可以去做读书会分享。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让别人听完分享,就想约我们的 AI 线下课,别说,还真的是这样。
7 月 11 号,我们完成 AI+办公大纲,顺便开始规划 AI+教育,AI+融媒体,AI+线下签售会课程研发。8 月 10 号,和上海老朋友杜平老师达成合作,撬开了上海 AI 培训市场。整整两个月,秋叶团队一直在配合杜平老师交付上海市场的 AI 内训课程,客户口碑很好,我们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课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 120M 增加到了 600M,从 120+页增加到了 400+页。
其实整个 2023 年,企业 AI 培训都是热身赛,正式比赛还没有开打呢。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依赖个别老师交付 AI 培训,要培养出一个讲师团。8 月 15 号,我要求 2 个月内,必须培养出不少于 6 个人可以去现场内训的老师。今天可以汇报一下,一个半月过去,目前秋叶团队已经有 6 个独家签约老师可以交付 AI 课程,提前完成了任务。
我要求严格按版权课设计,要经过培训,人人都能讲,人人还都能讲好,能在企业完成交付,谁上都放心。9 月份,我们把 AI 版权课提交了版权注册申请,先把知识产权保护起来,等明年三月两会后,企业培训市场大爆发,我们就用版权课去抢市场。
我在 2023 年做的调整,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都是繁琐但不得不去推进的工作,包括人员培养,流程优化,产品迭代,市场拓展,流量运营,没完没了去做。特别是在抓 AI 的新媒体流量这一块,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提前做好准备,所以今年我头发又白了不少,操心啊。如果明年 AI 市场真的爆发,我想我们大概率在未来的 AI 教育里面能占据一席之地。很多人说我们能抓趋势,其实看到趋势的人很多,真正在趋势到来前愿意做准备的人很少。我们愿意做准备,我们愿意为未来下注,我们秋叶一定要赢。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能启发到你,欢迎你分享给所有思考在 AI 风口来临时,应该怎么做的朋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