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的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跌了0.7%,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7%,其中6月份16到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19.3%。8月15日刚出的7月份数据,年轻人失业率居然进一步上涨到了19.9%。考虑到各个大学各种“强行就业”的骚操作,这个数据很可能是被低估的。而7月社会融资规模跌到了惊人的756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191亿。这样的经济数据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差了(除了一些极特殊年份之外),相信不用我说大家都能感受得到。另外这个年轻人失业率吧,已经逼近了我们过去经常调侃的那几个南欧国家的水平,没想到小丑竟是我自己?不过我今天不是来传播负能量的,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句话说的不是你要跟大家反着来,那是不行的,别人小亏你会破产的。这句话背后的寓意是,在危机中往往隐藏着下一阶段的机会。之前讲土地财政的那期内容聊过,我们观察土地财政,重要的不是观察土地财政本身,因为不管怎样,它所扮演的历史使命已经接近完结,它所带来的机会和血泪都已经沉没,我们没有可操作空间,只能苟。真正重要的问题是,驱动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金融引擎是什么。当时由于篇幅原因没有展开讲,导致后台有两百多个人跑过来祝福我,留图不留种,讲话讲一半,生孩子没那啥。今天咱就来把这个坑填一下。
我们从最近一项重要金融政策,来谈谈下阶段金融引擎的一种可能性,探寻中国未来发展的原动力。我们都看到,今年刚过一半,大量的经济刺激政策就密集出台,包括降息,大力度投资基建,半年用完了一整年的城投债额度,发消费券五十一百的咱就不提了,买车给补贴确实很顶啊,有些地方甚至买一辆十几万的电动车给到了两万补贴,比亚迪宁德时代也因此大涨了一波。这些措施放在往年的话,真就算开足马力了,但在今年就显得差点意思。我们看上半年全国三十多个省级单位的财政收支数据,全部都是赤字,去年还有个上海是盈余的,今年上海都赤字了。并且如果我们对比今年和去年的数据的话,会发现全国各地都在往赤字方向大踏步前进,广东,浙江和上海尤其明显。这背后当然最主要就是房子卖不出去,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问题,再加上各地的楼盘暴雷风波,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自身难保,你说给补贴能给多少,想必非常有限吧。7月13号,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介绍了此前国常会出台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具体落实情况。再说一遍,这个招名字比较拗口,叫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这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来读一下第一段:针对迟早要干的项目,通过金融工具(3000亿规模)的支持,快速精准打通资本金无法到位造成的堵点,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资本金足额到位后,前期的8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中长期信贷资金就可以及时跟进,商业银行贷款等社会资本也将迅速跟进,共同助力形成项目实物工作量,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也就说,3000亿是扶上马,8000亿是再助推一下。最值得一提的是这3000亿元。
这一批大约3000亿的钱虽然看起来是毛毛雨,但它不是银行给那些项目的信贷,而是银行成立的投资机构,对于特定项目的投资,是计入资本金的。就比如说,你在做一个投资一百个亿的太阳能电站项目,现在行业规定是你的资本金充足率得是至少30%,也就是30亿,然后你再去银行贷款70亿。如果这笔钱是信贷的话,那就是算在70亿里面,顶多是贷起来方便,放款快,利率低,并不能解决你自己没有30亿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它是投资,是算在资本金里面的,顶格是50%,也就是你只要自己出区区15亿,就能撬动另外85亿投资加中长期贷款。杠杆率从3.3倍,一下子涨到6.7倍。从总量上看,如果这3000亿资金使用到位,保守预计将带动2万亿元以上的项目开工建设。业内人士估算,实际撬动项目或将在3万亿规模。3万亿真的不少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救市也只是“四万亿”。
所以虽然这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名字很拗口,不知道是谁取的,但是可以看出,它真的是一个强大的金融工具,等于国家下场来做重要项目的投资人了,还帮项目介绍贷款,一条龙服务。再接着往下看,它的投资原则是保本微利,这也太爽了,这个投资人不仅给钱多而且还不事儿。相当于有个人给了你15亿天使投资,但是他不会着急退出,也就不会跟你签什么对赌协议,逼着你去融下一轮,只需要每年给他个3%,4%的分红就可以,这钱简直白捡一样。第三点,看它投资方向,有三类,第一类是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科技物流,地下管廊,高标准农田和国家安全相关设施。第二类是高科技创新项目,第三类是地方专项债投资的领域;也就是它除了投老底子的铁公基之外,重点是投新基建和高科技。第四点,具体落实单位是国开行和农发行,并且要加快推进项目审批。这一次资金投放跟以前的政府专项债不同。政府专项债基本上是政府体系内部定项目、定额度。这次更加突出市场化的原则,是由两家银行自己定投哪个项目,定每个项目的利率具体是多少。发挥了市场化的原则,相信投的项目质量更高,整体资金的效益会更好。这个招跟我们刚才说的降息,专项债,发补贴,有什么区别呢?或者说这个撬动2万亿,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到当年08金融之后的四万亿有什么区别的呢?区别就在于它有发展成新的金融引擎取代土地财政的可能性。所谓金融引擎是一种装X的说法,大白话就是印钱的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钱可能是我们出卖劳动换来的,也可能是创业赚来的,但是对于国家,对于一整个个经济体来说,在1971年之后的信用货币体系下,钱本质上是通过举债,加杠杆,印出来的。但是你不能乱印,乱印就会印成津巴布韦,虚拟经济必须跟实体经济有效地映射,你需要找到实体经济当中某些个也在膨胀的产业,跟你印钱的这块对应起来。一个经济体如果钱能够顺利地印出去,经济就会蓬勃发展,如果想印印不出来,类似今年7月这个社融数据,那就如同便秘一样,身体就不会好。在土地财政当中,地方政府的土地拍卖,相当于把土地资源打包上市融资,每拍卖一次土地,就相当于增发一次新股。房产商相当于是券商、托盘商,把股票盘下来包装一下再卖出去。对于老百姓,先买房就相当于打了新股,就可以分享到城市未来发展的红利。
好,在这个循环当中,老百姓背上了房贷,房产商背上了经营贷,地方政府也借助土地资产的信用借了债,大家的债务都扩张了。也就是银行印出来了很多的钱,每年高达十几万亿,这个效果看起来跟降息是类似的。不同的是随着城市发展,基建水平和工商业繁荣,房产价格和土地价格会上涨,大家欠的债会被稀释掉,相当于债务率会降低。于是大家又可以去借更多的债,于是银行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把钱印出来,推动经济的繁荣。现在问题就出来,房价太高了,地产商不拿地,老百姓不买房,它印不出来了。于是我们来看一下最近这个新的金融工具,它的力度、高度和速度,都很夸张。首先它的力度很大,它相当于是给特定产业大幅度增加了杠杆率,从3.33增加到6.67,让印出来钱定向的往那边流动。就好像1997年我们国家开放住房抵押贷款一样。从那时起中国的老百姓有了一个,也基本上是唯一一个大规模借钱的渠道,也就是房贷。这个怎么理解呢。我们大家想象一下啊,就好比是你有一个池子,池子底下有一个泉眼在往外突突突的冒水,那水会均匀地流到池塘的每一个角落嘛?不一定对吧。哪儿地势低就会往哪儿流,那很显然,杠杆率越高的地方,借钱就越容易,地势就越低。要知道,资本金制度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1985年以后,国家实行“拨改贷”政策,对国企单位的财政拨款大部分改为了贷款,但这里出过一个很大的bug,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企和国有银行相当于是一个老板,后来就发生大量地方上的项目一分钱不投直接找银行批贷款的情况,导致了90年代末巨额的国有银行坏账。在这个背景下,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正式确立了资本金制度,说白了你自己必须要投一部分才能找银行借钱,用来防止某些人空手套白狼。于是,在传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外,我们国家就有了一种独特的工具来调整各个行业的投资力度,想要限制特定行业就会提高资本金比例,反之就会放松。像这次这样实际上大幅度放松特定产业的资本金比例,直接反映了顶层意志,是一杆子插到底的政策。以前,项目投资主动权都在地方政府手里,银行贷款跟着地方政府指挥棒走。这个前提下,无论金融制度上怎么限制资金不能进入房地产,底下总有无数手段绕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房理事件,把疫情下原本扶持中小企业的贷款都挪用炒房去了。大家看最近这个情况,买完一套买两套,买了三套买四套,连食堂特许经营权都30年30年地卖了。所以不解决资金流入房地产的问题,水龙头就无法放开,投资就起不来。所以看似只是换个更优雅的姿势放水,实际上冰山之下,就像今年那个统一大市场文件所传达的那样,权力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水龙头的把控权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了,在中央意志直接监管下、遵循市场机制的政策性银行手里,逼着地方政府从依赖楼市转移到为提升整体经济环境而服务。第三点,它的落实速度极为夸张。7月20日,农发行成立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7月21日就投放全国首笔农发基础设施基金5亿元,用于支持重庆市云阳县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7月21日,国开行成立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于7月22日出资13.07亿元,支持山西省呼北国家高速公路山西离石至隰县段工程项目,和河南安阳豫东北机场项目。到了8月16日,四川省就已有219个重大项目获准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涉及金额464亿元;其中68个基础设施项目已获投放81.1亿元。考虑到四川的体量与占用的资金,看来,全国至少有上千个项目得到支持了。而据我了解,这3000亿的钱基本上今年第三季度就要投完,如果效果不错的话肯定会追加。第一天开张,第二天资金就到位,一个月遍及全国,一个季度投完,这个效率,这个决心,说实在的,在我30多年的短暂的人生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能与之媲美的事件,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胸口,什么叫时代脉搏啊?这就叫时代脉搏。以上是关于这个金融工具的事实陈述,接下来说一点我个人粗浅的见解。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而是一系列稳步推进的大节奏之中的一个环节。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看懂这背后的逻辑,十分建议大家去读一篇指导性文章,去年11月24日一位大佬发在人民日报上的,叫《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的分量有多重呢?很多领导没事都要把这篇文章抄几遍。就好比我们语文考试,有篇文章肯定会考,那就别扯淡了,抄,多抄几遍把它印到心里面。我在这里跟大家简单快速地过一下,建议还是要去读原文。文章最开始几段就是总结一下之前重要会议的结论,安抚了一下民营企业家,大家还是要好好干活,不要摆烂。然后重点来了,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定义性特征,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这几句话讲得真的很重啊,因为文章的标题叫做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这里直接点题,说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就是创新驱动,最后总结,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大佬发表文章跟我们这种扯淡自媒体是不一样的,他们一般不用夸张的表达手法,他说是生存问题,就是字面意思,搞不定就要完犊子,不成功便成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要all in。怎么all in呢?我认为后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也就是用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循环,替代掉土地财政。这个循环会长什么样呢?结合最近出台的这个新金融工具,以及过去几年的一系列操作,我们大致可以构思一个金融引擎的模型。首先国家会组织投资基金,大力投资高科技,就如同合肥投蔚来;再用新基建等途径,为高科技产业打通应用市场,比如大造电动车充电站,有必要的时候会为这些投资打造新的金融工具,确保钱向这里流;然后就是发消费券,定向给补贴,扩大高科技产业终端市场,比如买车给两万;最后完善金融市场,做科创板、北交所,开放快速通道,方便高科技项目上市这个上市可以是传统高科技项目的企业上市IPO,也可以去年新开的一种项目叫做REITS,适合那种收益稳定但不是特别高的项目,比如光伏电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上市IPO。上市IPO之后,带来股市的繁荣,之前投资的国资和民资就会进一步膨胀,国家信用也会随着科技上的突破,带动比如军工实力的增强而进一步膨胀,再进一步印钱举债,投资更多的项目。最终形成取代土地财政的金融循环。当然这样的循环如果要实现,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要了解历史进程发展到哪一步,我觉得未来有一些点值得持续关注。微观上来说,像这次这样的金融工具能否有效地将钱投到高科技和新基建里面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目前各地披露的基金投放信息看,大多数项目还是高速公路、港口、能源、水利这些老的基建。这个其实是不好的,因为首先土地财政现在已经跑不通了,而且现在投铁公基跟20年前不同了,发达地区收益高,经济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其实已经基本上投完了。再加上现在中国的就业结构也不同了,每年毕业1000多万大学生,铁公基带动不了这群人就业。如果钱都到了铁公基里面去,那它就会变成短期的应急项目,而不能形成长期的循环,就如同2015年到2017年的专项建设基金那样。而宏观上来说,需要一些科技点的发展成熟,来真正打通高科技和新基建的需求。土地财政之所以能玩得起来,政策只是一个方面,背景当然还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从3.9平方米涨到41平方米的背后,是无数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工作,住上了格局通透交通便利,有热水有空调暖气,有电有网的房子,就像汪峰的歌里唱的那样,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水平上的巨大提升。再加上一旦买了房子,就有了自己的家,就可以自己安排装修,家具,家电,买所有喜欢的东西往里面装,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空间,更不要说很多政策把一些原本不搭噶的福利也跟房子绑定了起来。所以有没有房子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这般就形成了土地财政背后有效的需求驱动。不过,目前来说,需求驱动在新的高科技产业还没有体现出房子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比如说我们要大规模地造光伏电站,现在其实光伏发电挺便宜的,中国最便宜的上网电价可以做到一毛五一度电,沙特有个项目可以做到7分钱一度电,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越来越便宜。如果新能源电价极度便宜,又不用考虑碳排放,那家里没人空调开着呗,电动车想去哪儿去哪儿,所有产品运输成本急剧降低,夏天40度家家户户去山上开个造雪机玩滑雪,生活品质直接上天了,那自然是强大无比的需求驱动了。但问题是,现在有个小环节没有解决,就是光伏发电的节奏跟我们用电节奏是对不上的,而便宜普适的储能技术还没有到位。抽水蓄能电站对地理条件有要求,能造的地方有限,比如说北京周边就没有合适的地方;锂电池蓄能电站现在储能成本平均下来要大概度电7毛钱,我们居民用电本来价格也就5毛钱,这怎么玩。当然有新的技术路线在发展比如钠离子电池,比如说回收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但它们的发展成熟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最近在写一本光伏方面的书,问了很多业内人士,大家普遍认为大概要到2030年,整个光伏发电加储能的电价,才能跟现在的火电打平。于是乎现在如果光伏的建设规模跑得比储能快太多,储能问题就会拖光伏的后腿,相关的基建投资收益就会严重受到影响。同理,假设你要大量投电动车充电站,那很好,说实在的电动车的驾驶体验确实不一样,我自从开了电动车之后我就基本上不开油车了,但是现在碳化硅充电器的量产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导致它还没有普及,那电动车还做不到10分钟充500公里续航,这也就意味着电动车的使用场景还是受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规模投资,会产生大量充一个小时才能继续上路的电站,那新技术一来不就全浪费了嘛。再比如下一代互联网,元宇宙,元宇宙概念下什么web3.0之类的完全是在扯淡,真正靠谱的是沉浸式互联网,而这玩意儿是需要用到最顶级的显卡的,奈何中国现在顶级制程的芯片制造,从原材料到设备到软件一路被人卡着脖子。更不要说像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这些八字还没一撇的产业了。现在新基建项目当中投得最顺畅的应该是大数据中心,最近20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网上积累了无数文章、视频、游戏,大量方便的生活服务,使得现在每个人离开了网络就会很难受,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需求驱动。但客观事实是,房地产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出现与房地产同等经济规模的需求。这些制约需求爆发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何时可以解决,将决定我们围绕科技创新的新增长引擎,何时可以真正弹射起步。我想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这绝对不是一个短期的事件,我们国家92年就开始房地产改革,直到2000年以后,土地财政驱动的大规模基建投资,以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和高铁网络为代表,才真正上路,又过了20年,我们才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档基建水平。同理,围绕高科技的新金融引擎要上路,我们要拥有世界上独一档的科技水平,也绝对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需要明白,当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决定干一件事的时候,那件事大概率会以某种姿势成为现实,而这个过程将跟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的历史进程,我觉得甚至不用加之一。就如同土地财政大基建一样,新金融引擎带来的发展红利,也不会是均匀的,甚至如果你非常不幸的话还有可能成为红利本身。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认为关注科技,了解科技产业,思考自己的专业在未来科技产业中的位置,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不仅仅是因为经济不好难受,也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真牛X这种民族自豪感,而是我今年三十多岁,根据中国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说,我努努力还能再活50年,我希望在这50年当中我能多看到一些有趣的事儿,我想看到可控核聚变,我想看到月球基地,火星殖民地,我们看到巨型空间站,我想看到人类行星采矿业俘获的第一颗铁质小行星,我想看看所有人类不相干的异化的工作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之后我们的社会会怎么运转。前两天我看到这么一张图,从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上天,到阿波罗十一号登陆月球,中间其实只过了66年。66年间,有一个曾经非常伟大的国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在冷战的压力之下,将登月这种科幻故事变成了真实的历史,把人类文明向前推了一大步。现在又过去50多年了,我相信在未来50年,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会用他无与伦比的能力,将无数科幻故事,变成真实的历史,顺便把人类文明推进到下一个时代。而与上次不同的是,我们将有机会参与这样伟大的历史进程。(当然前提是要先苟过这一波)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